姜子牙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因為周文王禮賢下士,發現其才能,將姜子牙招攬至周國,封為太師,得到重用(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來源於此)。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治理國政被尊稱為師尚父,聯結諸侯反抗商紂,經過一番徵戰,商紂滅亡,周王朝建立。姜子牙成為周王朝重要開國功臣,因為功勞最大,被周武王封在齊國,成為異姓諸侯。姜太公深諳治國之能,依法治國,齊國迅速強大,為後世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恆公九聚諸侯,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三顧茅廬」未成功,姜子牙直接將其人殺死。姜子牙的領地在齊國,是齊國首位國君,齊國剛剛建立,許多地方不安穩,姜子牙依法治國,並依據齊國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周朝的法禮。當時的齊國民風比較散漫,禮法概念比較模糊,有一位比較有才能名叫華士的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華士比較有名,自己經常躲在海上,宣揚自身不臣服天子,也不願結交諸侯,做一個隱士,潔身自好就是一件正當的事情,他的這一做法得到了齊國很多人的讚揚和效仿。姜子牙曾經三次派人去請華士出山共同建設齊國,但是華士就是不出來,於是姜太公就派人將華士誅殺了。這件事情傳到了當時制定禮法的輔政大臣周公耳朵裡,周公於是就問姜子牙為何要殺了華士這樣一位高人,姜子牙解釋道:華士不臣服天子,也不結交諸侯,多次邀請和結交都無法成功,這樣一種人只顧自己,結局就是上天要拋棄的人,他也不會為齊國建設帶來什麼好的效果,邀請三次都不出山就是置法紀不顧,不遵從法令的人就是叛逆的人,如果這種行為得到了表揚,那所有的齊國人民全部去效仿他,那有誰會出來建設齊國,沒有法紀的齊國還要國君幹嘛。
齊國姜太公的領地,也是周天子安穩東方天下的屏障。當時的周王朝剛剛建立,許多地方都還是殷商朝的從屬國,國內的社會也不是特別穩定,姜子牙輔助周公南徵北戰,打敗各方的反叛勢力,穩定了周王朝初期的社會局勢。誅殺華士,應該是姜太公在告誡那些內心還存在搖擺不定的人,必須要臣服在周天子的管控之下,不能有二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治局面,也為了安穩人心,周王朝800年的歷史都是前期這些功臣開拓出來的,包括文化,法紀,禮儀等治國安邦的政策。
設想一下後世的三國歷史中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才成功請的諸葛亮出山,如果當時第三次諸葛亮還不出山,劉備是否會像姜太公一樣將諸葛亮誅殺呢?那個時候諸侯那麼多,不為自己所用就會為對手所用。不過諸葛亮熟讀兵法和政治,肯定知道姜太公在千年前有過這種誅殺之例,諸葛亮營銷目的達到了以後,第三次肯定會出山,要不莫名其妙的被暴躁的張飛殺了的話,那就死的很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