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好師生關係
○ 黃團元
「攔路打老師」案,即河南欒川常某堯13歲讀初二時,據說因家貧晚交學費,遭到班主任兼英語老師張某林的「毒打」。2018年7月,張某林騎車行走時,常某堯將他攔住,連扇多個耳光,報了二十年前的「一箭之仇」。12月月中旬,「常某堯打老師」的視頻被傳上網絡,引發廣泛關注。日前,常某堯被檢方以涉尋釁滋事罪,提起公訴。
這起「二十年後攔路打老師」案,6月12日開庭,經歷五、六個小時的庭審後,法庭沒作當庭判決。網絡上有人預測:常某堯構成尋釁滋事罪,應該判刑;有的說常某堯的行為違反治安管理法,但未犯罪……我覺得庭審已畢,討論是否犯罪、如何量刑沒有多大意義,倒想說說如何減少和杜絕此類案件再度發生。
相傳鄭板橋寫過這樣一首詩:「教讀原來是下流,傍人門戶渡春秋。半飢半飽清閒客,無鎖無枷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冤讎。而今幸得青雲步,遮卻當年一半羞。」這位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居然在得意時調侃失意時教育生涯:教師地位低下,過著吃不飽餓不死、被無形枷鎖桎梏的生活;不是遭家長不滿,就是和學生結仇;今日得以高中,終於揚眉吐氣。
「板橋詩」的焦點,在於「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子弟結冤讎」:如果作業布置少了,家長不滿意;如果「功課和作業多」,就會和學生結下冤讎!殊不知到了現在,我國仍然沿用應試教育。家庭對孩子求學,寄託了無限希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各班、各科都要抓質量、定名額,老師比起當年的鄭板橋,肩負的任務不知比他重多少倍!
是不是有壓力,老師就該體罰學生?當然不是。教育學生的方法有多種,並非只有體罰才能成材。老師教好一個學生難,要毀掉一個卻很容易。教育家陶行之曾經這樣告誡老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此話不假。有時候老師的一巴掌打去,一腳踢去,一句嘲諷,真的可以給學生造成終身傷害,扼殺學生的理想信念。
是不是老師對學生施了狠手、下了毒口,學生就該記仇,就該報復?清末張謇屢考不中,老師宋璞齋斷言他「絕對」考不取,挖苦說:「如果一千人考試,取了九百九十九人,那一個沒被錄取的,就是你!」張謇卻以「九百九十九」作為座右銘,他愈挫愈奮,後來不僅考中,而且高魁狀元!金榜題名後的張謇,非但沒有報復老師,反而感謝老師對他的激勵。
古往今來,刻薄而愛動手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德報怨的學生卻不在少數。現在獨生子女多,不說老師動手打學生,就是諷刺挖苦,恐怕當天就會被家長鬧到學校。「愛人者,人恆愛之」,老師只有像傘一樣為學生遮風擋雨,學生才會將老師舉到頭上。家長和學生,也要換位思考「課少」、「功多」,體諒老師恨鐵不成鋼的過火言行。只有這樣,才能尊師愛生,建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黃團元,湖北省直管市首位新聞正高級職稱獲得者。發表各類作品約400萬字,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瞭望》和《博覽群書》等報刊。其《「天災不由人」與「抗災不由天」》等文,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教輔、高考習題及試卷。公開出版《說黑道白》、《民族瑰寶馬寅初》、《胡適的謙和雅量》、《梁啓超之路》、《文人有行》、《諸葛亮用兵》和《劉邦用人》等多部長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