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基礎教育中雙語並重對孩子一生的積極影響。
在2003年創立的弘立書院就希望兼顧中英文、東西方文化的教育,可以說是香港創新型基礎教育的一個代表,希望培養根植中國文化,同時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用國際學校的體驗式教學、興趣教學的模式去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
領航名人館
黃惠君:弘立書院校監、校管會主席
查永茂:弘立書院總校長
1
創新傳統中文教授方式
探索中英並重雙語教育
弘立書院的校長查永茂(Malcolm Pritchard)是一個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澳大利亞人,他和弘立書院一起在中英並重的教育上已探索多年。他們有一些違反直覺的發現,比如在語言學習上,他要求學生參加了一些英語標準化考試,那時這些學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在校時間是學英語的,另外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學中文。但是查永茂發現,這些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不但不低於,甚至還高於同齡的只學一種語言的孩子。
查永茂表示,這證明了不是說花更多時間就一定會學得更好,而是說要讓學生對知識有興趣,用語言來創造一個世界觀。大腦不會說這個東西是用中文學的,所以你不能在英文中應用它。所以雙語教育的關鍵在於激勵孩子們學習,不需要太擔心用什麼語言來教。如果能創造一個讓學生提出很好的問題並且尋求答案的環境,不管這是用中文還是英文教的,就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求知慾。
查永茂說如果學生把學習一門語言當做學習的目標,那其實只學到了語言。而把那種語言當做一種學習的工具去探索世界,效果會更好。這樣學生才能真的掌握那種語言,因為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不只要去了解語法、詞彙,也要去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歷史等。
弘立小學70%為中文教學,30%為英文教學;中學則變成70%英文,30%中文,為學生創造浸入式的學習環境,希望學生使用語言作為鏡頭,作為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通過語言創造不同的世界觀。
雙語教育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英文閱讀比中文閱讀更容易入門。弘立書院選擇了打破傳統的中文教育模式,借鑑了英文學習中的自然拼讀法(Phonics),觀察到孩子們口語詞彙遠遠超過書面詞彙的特點,推出了一個叫小麒麟的能預測詞彙如何發言的認字計劃去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培養閱讀中文的興趣。
2
仔細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
東西方文化的兼容並包也是弘立書院的創始人黃惠君一直努力想在教育中實現的事情。她早年留學美國,在投身教育之前曾在商界打拼多年,對未來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有很多思考,對學生怎樣才能更好地學習有很多研究。
學校會讓學生們在練武術的同時背誦一些中國古詩詞,他們研究了,記憶與肌肉運動相結合的方法會增強他們的學習成果。
同時她力求學生們能以最好的方式從兩種文化中學習,比如數學,學生在中文數學課會學更多的計算內容,而在英文數學課中會學更多的概念知識。
除了閱讀、寫作等在學校學習的傳統技能,弘立書院同樣強調社交、情感技能,比如堅韌,善良,團隊合作,好奇心,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設計思維、跳出框框想問題的能力,以及如何將世界性議題、當下社會熱點與個人相結合。
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黃惠君希望幫助學生建立個人素養,培養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去做出抉擇判斷,抱著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困難,能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為了最大限度支持學生興趣發展,培養求知慾,弘立書院設有「書院項目」,希望給學生更多的資源和空間去讀經典、學科學、做機器人,參與成人世界的國際會議、比賽,和海內外專家交流,給予空間和資源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之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可以參與。
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各樣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老師會提供相應的指導,但項目由學生自己來實施。學校有過百個不同的書院項目,比如說文言文、拉丁文、基因檢測、編程和機器人、天氣、大米水稻的種植、到製作家具、城市重建等等,只要學生感興趣的就可以自己提出,學校會匹配相應的資源支持,像配備一位專業輔導老師,這位老師可能是大學的教授、業界人士等專業人士,創造條件讓學生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在我們的固有思維中,總覺得小學生、中學生的知識面和能力十分有限,可做出的貢獻也非常有限。但弘立並不認同,他們覺得學生反而可以從更單純的出發點、全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往往能有一些驚喜的突破。比如,試過有中學生解決了一群博士後都沒有想到的方向;也有學生在研究馬的時候,發現一匹剛剛因為體重過輕被迫退役的賽馬腸道微生物上有問題,最終這個學生嘗試給這匹病馬做了手術,將微生物從健康的馬身上轉移到了病馬身上,成功把這匹馬給治好了;有學生寫的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等等。
這種經歷增加了學生的自信,也讓學生經歷真實世界,意識到自己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同時培養了好奇心和求知慾,給予了學生超越學校的更廣闊的視野和天地。而這不是為了在競賽中取得成績而採取的強迫式學習,而是基於學生自己的熱情和興趣。學習的成果只是一個副產品,不能本末倒置。
3
強大的價值觀和堅強的性格最關鍵
從本質上來講,今天的教育是為明天服務的,優秀的教育應該放眼未來,去適應未來的世界。面對我們現在這個飛速變革的世界,培養終身學習的熱情與能力是教育的一大目的,而培養終身受用的價值觀又是教育的另一大目的。弘立書院強調培養學生的「八德一智」,智忠孝仁愛禮義和平,希望這些可以成為他們人生發展道路上的基石。
查永茂認為品格教育在21世紀經常是缺席的,所以他對弘立書院的期許一直是不僅僅要教學生解方程,還要讓學生有強大的價值觀和堅強的性格,讓他們勇於克服挫折,做好戰勝失敗的準備。
學校每個星期都會給學生創造機會跟社會接觸,比如去養老院做義工,去野外集體露營等等。
他們試圖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裡他們看到的問題,讓他們不只是看到樹木,而是看到森林,這樣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而且,人生最高級的任務就是要同情別人,為別人服務,而不是追求自私的目標。儒家的教育理念對查永茂影響深遠,他喜歡這句格言:仁為己任。
我們的下一代確實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和家庭無微不至的保護,但查永茂還是希望學生可以早點吃一點苦,培養抗逆境的堅強精神,他說這種體驗除了有利於塑造品格,也會讓學生在課堂內表現更好。
查永茂認為小學中學的教育就是逐步幫學生「打預防針」,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讓學生跳出自己的固有圈子和舒適區,面對各種程度的挑戰,讓學生冒適當的風險,甚至是創造一些失敗的機會,那他們在畢業後進入社會要自己應對各種不可預知的情況和挑戰時,就不會不知所措。在真實的社會中是沒有永久的保護傘的。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教育不是生活成功的工具
所謂「贏在起跑線上」,但這個比賽是誰的比賽,誰規定的起跑線,誰定的方向?查永茂希望家長對孩子能適當放手,不要讓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家長或者老師的控制,不要完全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套在學生身上。
畢竟未來的世界日新月異,究竟怎樣才算成功,還需要孩子自己探索。
查永茂的座右銘是孔子的另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他希望幫助學生弄清楚,到底是要獲得好的教育,還是把教育當成一個獲取成功的工具,意識到不是說名牌大學畢業就註定著成功,而是找到學習自身的價值與樂趣,在哪裡都能學習,跟誰都能學習,終身學習。
5
獎勵失敗納入評估體系
優越的生活條件往往會使一個孩子失去動力與對社會有各種不適應。如何讓一個從小眾星捧月的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是弘立書院在教育中格外強調的一點,他們做出的一大創新是把獎勵失敗納入評估標準裡。
弘立書院獎勵失敗,黃惠君不認為失敗是壞事。 課程也有意識地去創造一些難免失敗的東西。
世界在飛速變革,學校的教育系統卻跟不上這種變化,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陳舊的。這是因為人們覺得,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教育成果是最容易、也是最沒有爭議的方法。每個學生都參與標準化的測驗,用分數來排名,這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容易執行的。但這是否最好的方式呢?
弘立從評估體系著手。對學生的評價不是由最終結果——分數來決定的,而是看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如何與團隊合作、怎樣尋求幫助,是否把項目堅持到底,如何講述他的失敗等。這與我們之後走上職場所得到的評估也是類似的。
黃惠君說,這才是培養學生時真正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