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光:書院制度適於傳承中華文化

2020-12-13 人民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書院自有其特有之精神,一旦喪失自由講學之精神而淪落為功名利祿之學,則書院名存實亡,反而會戕賊人才。對此,南宋大儒朱子早就有過明示:

先生至嶽麓書院,抽籤子,請兩士人講《大學》,語意皆不分明。先生遽止之,乃諭諸生曰:「前人建書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與講學,非止為科舉計。某自到官,甚欲與諸公相與講明。一江之隔,又多不暇。意謂諸公必皆留意,今日所說,反不如州學,又安用此贅疣!」

書院教育是超越於科舉應試的,但正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才來執行、來光大。這一點,1949年由國史大家錢穆先生在香港創立的新亞書院的《學規》中有鮮明展示:

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傳授各門課程的。

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個個的師長。

宋代書院的設立,正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沒有連續性是其缺點,而以人物為中心、有大賢之人則有高品質書院,不會因為被體制化而僵硬,民間社會的活力成為推動社會革新與進步的主動力,這是其優點。現代大學只看得到課程而看不到課程背後的師長,學生頭腦也被死的學分糾纏得支離破碎,師長的品格成了不受重視的私德,人被學術異化,這是大學的流弊。

與朱子並成為「東南三賢」的大儒張栻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這正是書院真精神所在。「唐宋以來一千年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書院,其主要功用是研究學問和造就人才」,這是前賢往哲篳路藍縷探索出來的、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有著千餘年歷史的中國書院,在開創儒家學派、挺立民族脊梁、凝聚民族精神、涵養民族元氣以及傳承中華文明等方面,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時至今日,振興書院精神、借鑑書院制度更是刻不容緩,對此,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陳衛平教授研究指出:

實踐證明,借鑑書院制度對於傳授傳統文化、培養傳統文化的研究人才有著特別明顯的效果。何以會如此呢?簡單地說,是由於書院的體制有著與傳授傳統文化、培養傳統文化研究人才相適應的三個「打成一片」:把現代學校中分科的知識打成一片;把為學與為人打成一片;把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國學熱」與當代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三個「打成一片」的論斷頗為中肯。「把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就是師生親密的「從遊」關係,「把為學與為人打成一片」則正是儒家仁智合一、知行合一的偉大傳統。對此,樓宇烈先生有精準的概括:

中國傳統書院的根本精神,我以為就是教之以「為人之道,為學之方」,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禮記?學記》中明確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為立國之本,「立國之本」的根本之處並不是簡單地教授知識,而是教之以「為人之道」和「為學之方」。

方者,術也,「道」為本,「術」為用,《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

如何讓書院精神「活起來」?樓宇烈先生作為七寶閣書院名譽院長,給書院題過四句話,將「為人之道」和「為學之方」做了精煉的概括:

教之以愛,育之以禮,啟之以智,導之以行。

在接受時任《小學語文?國學》編輯部主任張素聞女史的採訪時,樓宇烈先生對這16個字做了闡釋:

培養孩子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的能力,有些孩子不知道自愛。作為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愛,又要讓孩子懂得愛人,開發他的情商,而不僅是開發他的智商。只有懂得愛人的孩子,才會為了他人而努力學習,學習的動力來源於他對世人的熱愛,對家人的熱愛,要把關愛他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就講到八歲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這些都是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懂得什麼樣的場合該如何言行舉止。

開拓孩子們廣泛的興趣,包括求知慾,這個興趣即便只有五分鐘熱度,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廣闊的興趣,廣闊的探索精神。

鍛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多讓孩子們動手,包括疊紙、雕刻、女孩子學學插花,都很好。

「為人」與「為學」並行不悖,且以「為人」為統領,這16個字不僅對蒙學有指導意義,對大學教育一樣有指導意義。《新亞學規》也指出:「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先成人,再成家,這正是「把為學與為人打成一片」的體現。

集天地正氣,砥礪涵養尊德性

讀古今文章,切磋琢磨道問學

這是樓宇烈先生為敬德書院至聖堂題寫的楹聯,「為人之道」與「為學之方」二者皆涵容於其中。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輯,記者。清華大學學生教育扶貧公益協會校友導師,貴州師範大學知行國學社學術導師。)

(此文刊載於《博覽群書》2015年第8期封面,文章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 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組織才藝表演 傳承中華文化
    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組織才藝表演 傳承中華文化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加拿大《世界日報》報導,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李樹坤書院中文學校日前舉辦「第二屆才藝表演」,136位學生表演61個才藝節目,傳承魅力中華文化。
  • 在現代書院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 傳承書院文化 弘揚自強精神
    ——開封市第五中學組織起始年級學生參觀學習校園文化本報訊(通訊員 焦文杰)作為一所有著192年歷史前身為「彝山書院」的開封市第五中學,為了能夠讓起始年級的學生認識和學習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歷史,繼承和發揚書院文化,2020年8月22日下午,開封市第五中學組織安排起始年級參觀學習了校園文化。
  • 上海雲間雅集書院成立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書畫界泰鬥、書院山長陳佩秋先生親臨現場出席開學典禮,原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中國桌球界「三巨頭」之一的徐寅生、復旦、交大、華東師範大學等著名教授、博導及各界名流200多位嘉賓到會祝賀並參觀了館內舉辦的各種藝術大展。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編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完善非遺保護制度,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四是做好古籍保護工作。下一步,將全面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深入推進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制度,加強對珍貴和瀕危古籍的修復,繼續推進古籍整理、研究、翻譯出版,使保護成果惠及全社會。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2020-10-22 14:50:08 來源:
  • 【士志於道】書院: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
    央廣網九江11月29日消息(記者 方永磊)書院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傳道授業的「大學」之地,歷經千年,遍及華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中居於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雖然,書院被廢至今已有百餘年時間,但一百多年來,書院一直是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文化記憶。
  • 「傳承經典·知行合一」文化自信構築新商業文明——華商書院 2019...
    親愛的華商書院同門:時光瞬逝,2019 年又將行至終盤,因為您的支持,因為您的付出,我們又共同走過了「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這是我們文化文明的凝聚,這也是我們傳承知行的信仰!當時代賦予我們社會責任的時候,也許這就是某一天您百戰歸來,走進華商書院,滿懷熱忱,手捧經典,心向聖賢。中華文明,中華精神,中華傳統,知行合一,從來就是我們華夏子孫的根本!
  • 【中華文化】重大信號: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納入國家戰略高度,從整體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具有深遠的現實指導意義。從爭鳴到共識的文化回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 各界人士暢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近日,由北京東方樂活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與嶺南書院、河南省學前教育發展中心等機構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大會」在廣州舉行。300多位學者、教育家、企業家圍繞「政策解讀、生活國學、健康食育、練功養生與跨界創新」等主題,就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展開交流研討。 會上,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劉孝聽教授做了題為《好雨知時節:解讀兩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與兩會傳統文化教育最新精神》的報告。
  • 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初探(上)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制度的不斷反思和對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當代書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並呈不斷增長之勢。在此基礎上,提出當代書院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建議:傳承弘揚古代書院精神;明確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設置適合當代人需求的課程;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專家學者加強理論研究。
  • 「走進嶽麓書院」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餘秋雨呼喚在新世紀來臨時,文化人為中國搭一座面向世界的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橋。這是嶽麓書院的又一次創舉!首開國內面向社會公眾的電視講學。之後,杜維明、余光中、金庸、黃永玉等文化名家接踵而來,虔誠地向這座千年庭院奉上自己對新世紀最深遠的思考。
  • 謝湜: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內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
    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著名作家馮驥才等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承的傑出人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書院等機構,電視劇《清平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凱叔講故事·國學系列音頻等項目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24部學術著作獲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本屆國學大典增設的國學新秀獎則由10位優秀青年學者共享殊榮。
  • 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時代書院建設研討會舉行
    本次年會以「傳承文脈,以文化人」為主題,聚焦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與書院發展、大中小學書院建設等研究主題,邀請國內知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學者進行主題報告,重點對書院精神、歷史發展與課程建設及其現代價值等進行闡釋和研討,以期對新時代國學教育以及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與書院發展提供思想借鑑和現實啟示。
  •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2020-12-0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元婺州書院管理制度的現代啟示
    這不但使當時的書院成為婺學的研究和衍播中心,傳承和彰顯了「百家爭鳴」我國傳統學術精神,同時其體現出來的不少人性化、理性化管理思想和切實科協的管理制度,也為現代的大學制度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這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精神的書院管理制度,不但壯大了宋元婺州書院,使其成為當時的婺學研究和衍播中興,同時也為當今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鑑。[1] 作者簡介:董凌丹(1978—),女,浙江東陽人,本科,副研究員,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宣傳部副部長,主要從事高校文化、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從馬首到書法,看六品書院如何發揚傳統文化
    馬首銅像的回歸,不僅僅是代表一件文物的回歸,更是讓我們去銘記那段不能遺忘的歷史,也體現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但對於文化的守護,不應該只是某一群體的責任,它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六品書院,就是守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與踐行者。
  • 促進江西書院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
    挖掘書院文化資源《中國社會科學報》:請簡要介紹江西省書院保護的舉措及存在問題。胡青:江西書院文化遺產類型不同,功能各異,在書院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中,大致形成四種模式。一是以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為代表的綜合性功能模式,即集書院文物保護、講學與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文化旅遊等功能為一體。這些書院均已利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進行維修保護,目前保存狀況良好,都設有書院文化專題陳列室。由於書院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著名文化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