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習總為何要重溫改革那一聲「驚雷」

2021-03-03 俠客島


大家都知道,習總近日在安徽考察,到了小崗村。截至島叔發稿時所能看到的信息,習總有兩句話,讓人印象很深。

第一句,「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這句是講歷史。

第二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在這裡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這句是談希望。

站在小崗村的土地上重溫改革,是為了什麼?。

大包幹

要說起來,最近這些年,小崗村給外界留下的印象,並不都好。

「一夜跨過溫飽線,至今沒過富裕坎」的批評且不說了。當年的第一書記沈浩,2009年殉職在任上。後來根據他的事跡拍了電視連續劇《永遠的忠誠》,可見村裡也有爭名奪利,也有勾心鬥角,許多人都覺得拍得很真實。網上隨便搜,也能看到許多親身到過小崗村的人的隨筆,並不都是好話。

小崗村,島叔也去過,也參觀過大包幹紀念館。萬裡題的館名,一頭一尾是兩幅壁畫。尾巴上,描述今天農村的新生活;開頭上,是1978年18個大包幹帶頭人按「託孤」手印的畫面。

這就是習總感慨的,「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

這裡恐怕要稍微解釋一下大包幹這個概念,簡單說就是三句話,「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他們的訴求就是包產到戶。這就突破了當時「一大二公」這種佔統治地位的體制和思想。「一大二公」也要解釋一下,是說人民公社的兩個特點,一大,公社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比較早的合作社高)。

包產到戶,不是到了1978年的小崗村才有的新東西。比他們早22年,1956年在浙江溫州的永嘉縣,就嘗試過包產到戶。但是在政治上的後果,截然相反,發起人特別是負責的幹部,是得了處分的。

這就是為什麼說,當年的大包幹發起人按手印,是貼上了身家性命的。

小崗村的意義

要說小崗村的意義,不能抽離歷史的情境。放在今天稀鬆平常的事情,放在當時,可能就是石破天驚。

無論如何,1978年的小崗村,就是18個手印按出一道改革驚雷的那個標誌性的地方。從此之後,中國農村改革拉開大幕,1981年1月,全國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佔1%,僅僅半年後,這個數字接近了20%。同時,農村生產力解放得相當明顯。1978年到1985年,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糧食增幅最高的時期。

所以,1978年的小崗村,的確是中國改革的一個起點,這個歷史地位值得紀念。但是同時,不論小到小崗村,還是大到整個中國,今天更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而是真正從當年的改革歷史中,尋找突破的智慧和勇氣。

智慧和勇氣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錯,只有具體的人群,面對具體的問題,為具體問題所逼迫,才能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歷史就是這樣生成的。

當年的小崗村,很窮困,溫飽都解決不了。這是當年的小崗人要解決的難題。迫在眉睫了,火燒眉毛了,這才有了一次「膽大妄為」的按手印之舉。在那個按下手印的歷史時刻,誰會想到自己在創造歷史呢?他們都貼上身家性命要「託孤」了,顯然更多的是提心弔膽呢。歷史往往就是這樣,提心弔膽按下去的不是手印,是解放歷史勢能的按鈕。那麼這是不是智慧呢?這就是,這就是群眾首創的智慧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刻裡,光有那18個紅手印,也是不夠的。另一個值得記住的人是萬裡,當時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想突破體制、創造歷史,總是要有人負責的。萬裡身上體現出的,是這種改革的擔當。如今看來,這是非常有歷史感的一種擔當,但是在當時,那也是最具體的一種擔當。

主持一個省,首要的問題,理論上可以叫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在實踐中,就是要讓老百姓吃飽穿暖,這就是最具體也最緊迫的工作。要知道,萬裡作為黨的高級幹部,不會不知道當年永嘉縣的下場,也不可能不熟知當時的思想主流。但在具體的問題面前,好多東西的確是蒼白的,包括自己的烏紗帽。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鼓勵這種方法;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為誰撐腰。這是不是勇氣?當然是,這就是擔當的勇氣

改革再出發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重溫改革是為什麼?是為了更好地改革,為了真正解決問題。問題倒逼,群眾首創,官員擔當,解決問題。如此,才可能有改革的良性循環。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年的小崗村,要解決溫飽問題。如今溫飽不是問題了,又會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對中國來說,還有7千多萬貧困人口要擺脫貧困,這是關係到目標和夢想的大問題。

但是中國的大問題,就藏在每個村甚至每個人的非常具體的小問題裡。誰也逃避不了。甚至,誰也分擔不了。

老百姓勤勞的一定是比懶惰的過得好些,善於規劃的一定是比疏於思考的過得好些。官員們勤政的一定比懶政的對國家社會更有貢獻,敢於擔當的一定比推三阻四的隊國家社會更有貢獻。

改革開放不停步,不是一句空話。落實到具體的人和地方,其實都是在各自的本分上面。唯有我們創造歷史,歷史才會創造我們。

東郭栽樹/文

 註:本文已獨家授權海外網刊發,轉載請聯繫15911166061。微信群已滿,你可以加島妹的微信(就是這個號碼),讓她幫你拖入,註明是想加學生群、公務員群、企業員工群、媒體群、經濟金融群還是海外人員群。同時,我們也歡迎大家加入俠客島微社區。很抱歉,島妹每天微信加人數量有限,手機常常癱瘓,造成一些島友排隊等候時間過長,我們深表歉意,希望耐心等待叫號。麼麼噠。

相關焦點

  • 楊坤:一聲《驚雷》,把大眾審美帶溝裡去了
    最近,歌手楊坤在直播中diss《驚雷》,火爆社交媒體。「噁心,俗氣,這就不是一首歌。太難聽。」《驚雷》原唱MC六道出來回應稱,「你看《驚雷》現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昨日,揚子晚報記者連線楊坤採訪時,他反問,聽這種音樂長大的孩子,你覺得音樂素養能好到哪裡去?
  • 抖音抒情版驚雷誰唱的?《驚雷》哪裡可以聽 《驚雷》歌詞完整
    抖音抒情版驚雷是誰唱的,相信喜歡刷抖音的小夥伴們都聽說楊坤diss《驚雷》那麼驚雷到底好不好聽呢,很多小夥伴都沒有聽過抒情版的驚雷,抒情版驚雷是誰唱的呢,下面小編帶你一起看一看吧!  多情自古空餘恨手持彎月刃  驚雷氣吞山河功名利祿在人間  紫電九宮八卦殺伐藏於天地間  烏雲那玄天八卦萬物煙消中  笑看紅塵人世間手持彎月刃  君故見烽煙起  遙望江山嘆息  看這天下狼煙四起  君故聞角聲裡  夜闌獨臥聽風聽雨  驚雷一聲長嘯震鐵衣
  • 楊坤diss《驚雷》事件:那份對音樂的敬畏心,正變得越來越稀缺
    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就噔噔噔噔,真是瘋了。」「喜歡聽《驚雷》的,以後別進我直播間。」其中一條談到《驚雷》的創作過程:「靈感來自修仙小說,借用老子《道德經》『萬物為芻狗』的靈感創作麥詞,閉關7天寫出驚雷1和驚雷2。」「創作經歷類似黃霑的《滄海一聲笑》。」
  • 解析「神曲驚雷」的歌詞大意
    一聲「驚雷」火了,有人說是音樂,有人說只是喊麥,爭議頗多。文章暫且以認為驚雷是音樂吧,至於說這首歌的創作靈感,我想可能是源於偶像劇《終極系列》,該劇有12部組成,大概講的就是十二個時空大背景下的善惡大戰。
  • 習式熱詞與習式語錄
    習式熱詞與習式語錄                                             習式熱詞
  • 堅決貫徹習主席改革強軍戰略努力鍛造「四鐵」過硬部隊
    許其亮在駐冀部隊調研慰問時強調堅決貫徹習主席改革強軍戰略努力鍛造「四鐵」過硬部隊來源:國防部網作者:安普忠責任編輯:李愛明2016-02-他強調,要堅決用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領思想和行動,圍繞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聚焦使命練兵備戰,堅定不移抓好作風建設,努力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部隊。
  • 黨媒:「習大大」稱謂是人們情感的由衷表達(圖)
    在他和全國教師代表座談時,來自遵義的教師劉軼說:「總書記,我叫您『習大大』可以嗎?」「YES。」聽到總書記的回答,全場都笑了起來。  自習近平掌舵中國以來,民間用「習大大」稱呼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不過,他本人對此做出回應並認可,還是第一次。  這令人不禁回憶起三十年前,國慶遊行時首都民眾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橫幅,那是改革開放年代最經典也最深入人心的標語。
  • 習老是我們南嶺村的親人
    習老特別喜歡和群眾、和年輕人談心,很隨和親切,邊走邊聊。足足用了20多分鐘,他才來到村委三樓會議室。 就座後,首先由我匯報改革開放後南嶺村的變化情況。習老聽後,對我們取得的成績很高興,他還特別說:「小張,你們要放心,大膽去幹,如果你們怕政策變,你就告訴我,而且我每年都會到你們村裡來一趟,看望你們,這樣你就放心了吧。」習老的一席話,贏得在座全體人員一片熱烈掌聲和歡呼聲。
  • 劃重點,重溫習主席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
    五年前的今天,習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意識形態領域日益錯綜複雜的形勢,習主席高度重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 教育家吳汝綸 「出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前後
    教育家吳汝綸 「出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前後 2012-04-09 10:02:46   來源:市場星報
  • 習總跨界當「醫生」,為誰把脈?
    15日,關於世界經濟形勢,他有個發言,題叫《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 其中有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也有4個建議,以及中國的信心。 組員李貞發來一篇解讀,其將習總比作「醫生」,診療世界經濟。推薦組員閱讀。請將「就診譯文」和「講話原文」對比來看。
  • 習大大講「馬經」,誦「五音」
    11月23日下午習大大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大大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大大具體講了什麼?為什麼要講這些內容?它們又將對今後中國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 看習大大在福州怎麼做事的——那叫一個雷厲風行!
    「三山一水」福州城,那穿城而過的水,就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它蜿蜒而行,在福州西郊一分為二,至羅星塔複合為一,折向東北出琅歧島,而後流注而去,直入東海。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閩江之上,一艘不起眼的小客輪破浪前行。「習書記的個子高,幾乎要碰到艙頂。大家把幾張桌子拼在一起,鋪開地圖和資料,迎著江風,暢所欲言,勾勒沿岸的今天和未來。」
  • Diss驚雷的楊坤,和鄭鈞一樣,他們的歌有生命力,而驚雷沒有!
    從一系列的吐槽可以看出,楊坤老師確實是被驚雷給驚到了,為什麼這首歌能火成這樣?那這首被楊坤老師說成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的玩意兒,為什麼這麼火呢?其實,大家喜歡驚雷,只是純屬娛樂,好玩而已,在短視頻爆火的今天,用這個逗逗樂,搞搞笑,是大家普遍的一種娛樂方式。換句話說,我們本來也沒把驚雷當歌來聽!
  • 驚雷原唱懟楊坤,他還是不明白楊坤可以叫楊坤,而他只能是驚雷原唱
    驚雷原唱懟楊坤,他還是不明白楊坤可以叫楊坤,而他只能是驚雷原唱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經常聽到一首作品《驚雷》,這個作品可以說席捲了各個平臺,並且除了原版,還有很多重新編曲的版本,溫柔版之類的。
  •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他的合理性——論楊坤第diss《驚雷》
    前段時間有一個比較火的事件:歌手楊坤diss《驚雷》,說《驚雷》實在太難聽了,結果這事就火了,楊坤說:咖啡我也愛喝,大蒜我也愛吃,但是《驚雷》就算了!《驚雷》為何讓楊坤如此大動肝火要去diss他呢?首先《驚雷》是首歌是喊麥神曲,類似早年間的MC天某,可能有些人會有所耳聞,但在音樂平臺的評論中能夠發現不少人和我一樣是因為楊坤和MC六道的罵戰才專門過來試聽的。《驚雷》原唱說這首歌比楊坤的歌還要火,但從評論區來看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大部分的聽眾都知道楊坤,知道他的《無所謂》、《空城》,卻都是第一次聽到這首《驚雷》。
  • 父母困局和父母解局
    父母的解局/王海勇經常會有父母們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各樣問題怎麼辦?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每個人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而且自洽得當,甚至天衣無縫。解局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為父母者須從內心裡認同孩子是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並能給予其應有的對其唯一性的敬畏、尊重、珍愛和學習,讓其其覺得無比的珍貴。用自己不斷地深入讀懂和學習來支撐自己的育兒過程,而非主觀的認知和既得的經驗,因為此兩者他們都帶有先天不足的偏執,並不客觀和匹配孩子的個性特質。
  • 「習書記要求身邊工作人員要講規矩守紀律」
    那次採訪後不久,習書記在《福建論壇》1989年第5期上刊發一篇文章《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後來收入《擺脫貧困》一書。習書記見狀馬上問我:「你要幹嘛?要倒掉嗎?」我心裡咯噔一下,心虛地嗯了一聲。他衝我揮揮手,「來來,過來坐下。」他說:「我們都當過農民,應該都知道,一粒米就是一滴農民的血汗,不容易啊!我們每天端起飯碗,就要敬畏農民的勞動,這種敬畏感要發自內心,要是自覺的。你可能覺得這半碗飯值不了多少錢,但敬畏感和錢沒關係。當然,也許你今天把這半碗稀飯倒了,別人也不知道。
  • 亞文化背景下的「驚雷」
    近段時間坤哥DISS驚雷引起一片大聲叫好,那麼「驚雷」到底是什麼呢?「驚雷」的背景「驚雷」是一個典型的亞文化中的草根文化(喊麥、社會搖、殺馬特、廣場舞等),隨著抖音、快手等APP滲透了我們的生活之中。《驚雷》才得以在網絡上爆火,是典型的喊麥歌曲,走的非常接地氣的土嗨風。
  • 習總書記談立德樹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從「一份特殊的禮物」,到難忘的青春詩會,習總書記來到小朋友的身邊,走近大學生的活動,那些叮嚀與囑託,那些與總書記間溫暖感人的片段……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時刻。  重溫入隊儀式,總書記對圍攏過來的孩子們說:「我是1959年上學,1960年入隊,因為年齡稍小,不是第一批,當時還哭了鼻子。」聽到這,孩子們笑了起來。總書記笑著問:「是不是沒出息啊?」一些孩子說:「是。」聽到童真的回答,大家都笑了。  「習爺爺跟我們說,他上學的時候也當過『一道槓』、『二道槓』,後來當中隊旗手、中隊組織委員、中隊長,說明成績是一步一步實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