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修課較之必修課更應突出選擇性和個性化。選修課學生有所「選」,才能有所「修」,否則這個學習欣賞就沒什麼特性,凸顯不了個性。選修應該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補充、鞏固、提高。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中國小說;欣賞;選修課;時間性閱讀
高中新課改在選修模塊教學中有一原則:選修課較之必修課更應突出選擇性和個性化。即尊重和突出學生的學習個性和學習願望,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注意構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因此在教學中,首要因素是要顧及學生的個別化特徵,這也就是要顧及學情。有的學生對某個專業有興趣,有的學生對某個單元或領域有興趣,有的學生對其中的一個人物或一個群體有興趣,有研究基礎,便可充分尊重其學習需求,準許其在學習探究的領域、角度有所側重,自主實踐探究,儘量使學生各取所需,同時也要使其各盡所能。
我認為選修課學生有所"選」,才能有所「修」,否則這個學習欣賞就沒什麼特性,凸顯不了個性。因此,《中國小說欣賞》9個單元,每單元2部作品,涉及18本長篇巨著,這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和鑑賞學習的空間。課本的提前發閱,教師在學生選擇前的指導性閱讀是學生有效選擇的重要基礎,而興趣是學生個性化選擇的重要條件。在這18本長篇巨著中,一定會有學生們感興趣的故事情節或人物或主題,那麼教師便可「以學定教」,大膽的對學生放手,為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最想閱讀的篇目自主閱讀。而後,在了解了全班同學們的選擇傾向之後,便可進行興趣小組的劃分,讓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深入的合作探究欣賞。有的重點篇目可以集中時間認真研讀賞析,有的課文則可以一帶而過,有的則完全可以自學,不必在課內講析;哪些是學生感興趣的篇目、願意學的篇目就集體學,有的則可個別化處理。哪篇課文適於講的就講,適於讀的就讀,不平均使用力量。這就是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的選擇。
在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上,也要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並且要將小組最後的學習合作探究的成果用合適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其他的同學。大膽的讓學生走上講臺,分享組員們的學習成果。統一學習、個別性學習、合作學習,講授式、資料索引研究式、專題辯論式、論文寫作式、話劇改編演繹式……多樣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基礎上,自主確定。我的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合作學習探究後的多媒體講授式學習、小說改編話劇演繹式學習和人物的專題辯論式學習方式是同學們較為鍾愛的分享呈現方式,在自己解讀賞析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同學共同賞析的情緒。以下是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果,願與同仁們分享探究: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學習中,此小組學員以漫畫加解說的形式讓同學們很直觀的看到並認識到了其人物的形象;藉助資料索引的應用為同學們展示了中外視野中的《儒林外史》,讓同學們更多的認識到了本部作品的魅力及影響;對「匡超人」人物變質的內外因進行辯論式的研討,臺下同學積極組織討論交流,氣氛極其活躍。兩節課的生動展示,不僅僅是簡單的分享性學習,更帶動了大家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嘗試劇本的改編、小說的改寫、相互交流,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嘗試創作小說的實踐活動,體驗創作的樂趣,進而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時為那些具有作家潛能的學生藉助語文課堂這個肥沃的土壤來展示自己才能和成果。
選修應該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補充、鞏固、提高。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在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體驗這一閱讀學習的過程,讓課堂「活」起來的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如果在教學中片面誇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失去教師的引導作用,放任學生自流,純粹追求課堂的活躍而無實際成效,一節課下來學無所獲,這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轉變自身的角色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的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那麼在《小說教學欣賞》的教學中,我們應如何發揮老師的這一作用呢?
首先是教師的引導性教學。大膽的將教材交給學生,絕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學生對其內容的興趣,也許是出於一種情感上的喜愛,並非是在閱讀後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讀。所以,這18篇文本無論是情節、人物還是社會環境,都會有不同方面的側重。因此教師在學生欣賞前必須給學生一個大方向的指導性意見。選擇哪個方面,是人物、情節還是主題來進行有重點的閱讀欣賞,選擇哪種方式,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些讀書方法的指導。如讀書之前先翻翻前言、後記及回目,對書的背景、作者、大致內容有相應的了解;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做一些讀書筆記,做批註、列提綱、寫心得等。
閱讀小說時,學生最容易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而脫離真正的解讀軌跡,所以可以指導學生首先理出小說的情節線索,掌握故事的梗概,然後引導他們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這樣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在小說主題的探討上應該以結構的分析、形象的完整為基礎逐層遞進,否則,學生的解讀就會自相矛盾,就會淺嘗輒止,就會沉湎於解釋的語言遊戲之中,致使理性思維和自由精神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話。
其次是教師的評價性教學。評價性教學是教師對每組學員同大家分享學習成果之後的肯定與鼓勵,在交流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適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賞析文本不夠深入的補充和重現。
教學中國小說欣賞,重點應該放到指導學生閱讀上。閱讀是源,沒有閱讀,本門課就是無源之水。欣賞需要深入、拓展,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就談不上欣賞。選修本門課,不僅在於讓學生了解中國小說,讓學生修到一定的學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積極的閱讀意識,讓他們讀書、愛讀書、讀好書。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發現和體驗以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