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我終於成了一無是處的孩子

2020-08-21 默薇幫助父母看見孩子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精彩更新~

父母總是用各種方式,

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

不是孩子,

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麼做都是錯: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

「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

「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

「聽我的,別自己瞎弄!」

「我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

「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幹!」

……

發號施令的話也許父母經常脫口而出,

但你可能不知道,

這些話正悄悄地

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01 父母的控制會影響一生

如果你認為小時候習慣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己改變,那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這非常非常難!

比如,即便現在的我已經結婚生子,每次我從超市回來,我媽也必定會問:「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如果我不回答,母親大人便會翻購物袋查小票價格。

查完之後,她會說:「這個那麼貴,為什麼要買啊?那個沒什麼用,真是浪費錢!」

然後我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和審美,重新評估我的人生。並最終得出:「嗯,我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這樣的想法。

在我媽控制與洗腦之下,她讓我相信:「我這麼懶,這麼蠢,婆婆又這麼不待見我,我一無是處,我照顧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軟弱無力的,就像從未長大,沒有自信能夠養育好他。照顧孩子的任務自然而然地又被長輩攬到身上。

我的孩子小福氣上幼兒園之後我想帶他離開我的父母,我媽便說,「你現在翅膀硬了,用不著我了,你走了再也別回來!我老了,沒用啦!」可如果繼續留下,我媽又會說,「自從給你帶孩子,我多辛苦!這麼大年紀了,還享不到一天福。」

我怎麼做都是錯,常常覺得很痛苦。

02 過度包辦即是控制

如果說我是在我媽的控制之下長大,那麼我弟弟就更加可憐了。

媽媽41歲生下弟弟,作為家裡的唯一的男丁,弟弟從小,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種種細節不再描述,且說一下弟弟的現狀。

弟弟現在已經25歲了,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打遊戲。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媽,我吃什麼?」

他完全不工作(也不想)、不出門(除了去網吧),不社交(除了打遊戲的隊友)。

他就像是一隻被圈養在家的寵物,喪失了一切生存的基本技能。我甚至無法想像,等父母老了動不了甚至離去的那一天,我弟弟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

我會很客觀的說一句:

弟弟這輩子已經毀得差不多了。

我曾經想,

也許只要他活著,

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父母大概覺得:我們會一直養你,

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呢?

03 自閉,源於過於被控制

我之前的公司有個叫小D的同事。我剛去公司的時候,他每天最早來開門,打掃老闆辦公室,接著就坐下來打遊戲。開始我以為他是老闆親戚,才這麼有恃無恐。

可聽同事八卦才知道,小D有自閉症,跟人溝通有障礙,父母離異後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老闆租的是小D媽媽管的房子,礙於情面把小D收進公司,表面上是給他一份工作,實則就是做點「掃地僧」的基礎工作。

每個月小D媽媽給老闆300塊,再經老闆的手發給小D當「工資」。我聽了之後覺得好感動,感嘆這世上母愛的偉大。

有次單位聚餐,我們叫了小D一起,小D一開始還很開心,有說有笑,可轉身接了一個電話,回來臉色就變了。

他支支吾吾地對我們說,「我不吃了,我媽讓我回去,她好像沒帶鑰匙,我得給她送鑰匙去。」小D說完轉身走了,大家好像都發現了什麼。

其實平常的小D除了跟人交流少一些,說話時不看別人眼睛、說話神情有些逃避游離之外,跟普通人並沒有兩樣。特別聊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遊戲),還會眉飛色舞。

但一說起他的媽媽,他就會瞬間沉默,陷入一種自閉的狀態裡。也許,小D並不是真的自閉,只是他媽媽的愛讓他窒息。



04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自從有了小福氣,我常常會回頭看自己的成長之路。

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免不了地為他牽腸掛肚。擔心他餓了、累了、病了、摔了,擔心沒有自己陪伴在身邊,他是不是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師說過:「過度擔心自己的孩子,就等於是在咒他死」。這點並不誇張。

自閉的小D,背後是一個連跟誰吃飯都要幹涉的媽媽。



我的弟弟,被嬌生慣養,25歲不找工作、啃老、宅家,因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經被家人包辦好了。

他們就像溫水裡煮著的青蛙,漸漸喪失了生命機能,漸漸的被這樣的生活消磨盡生命,最後慢慢的死去。

05 控制欲的源頭是缺乏安全感

控制欲強的媽媽,大多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她們年幼時或缺衣少食或經歷骨肉分離、生活動蕩。長大後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掌控,讓自己的世界不再崩塌。

她們想把自己沒得到的,通通都給孩子,對孩子的控制是因為她們自己強烈的沒有安全感。所以寧願孩子天天在家打遊戲,荒廢終生,也不願意他們去外面的世界經歷風雨。

但媽媽畢竟不能代替孩子活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獨立的意志,他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一個孩子,連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沒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慘收場。

06 正確面對自己的控制欲

我對小福氣也有控制欲。

他不收玩具,我會生氣。他不按時睡覺,我會生氣。他不聽話,我也會生氣。但我寧願他跟我爭辯,給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解釋,也不要他盲目順從。

因為我知道,我不能控制他,保護他一輩子。所以一開始就不能千依百順地寵著他。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現在將他保護的面面俱到,將來他在社會上,就會頭破血流。

所有他需要自己歷練和經歷的,他需要自己磨練才能夠收到寶貴經驗的,一樣都不能少。

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如何做不控制的父母,首先可以從溝通方式上進行學習,比如你是否會對孩子說:「快點兒,別玩手機了,馬上去寫作業!」 這句看似很平常的話就充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他會覺得:我自己的感受是不被父母在乎的、或者是我的需求並不重要,這種感覺會讓孩子害怕父母,製造了對父母權利的恐懼,孩子感受到的是人可以被比自己強壯厲害的人傷害!而這些感受會讓孩子覺得屈辱,進而產生怨恨和憤怒的情緒,經常導致他表達敵對情緒、發脾氣、反擊、抵抗。

那麼怎樣說才能達到父母想表達的效果呢?《親子溝通實踐課》特價優惠,最後5天,抓緊搶購吧~

相關焦點

  •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的心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麼做都是錯:「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聽我的,別自己瞎弄!」「我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並最終得出:「嗯,我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這樣的想法。在我媽控制與洗腦之下,她讓我相信:「我這麼懶,這麼蠢,婆婆又這麼不待見我,我一無是處,我照顧不好我自己的孩子!」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軟弱無力的,就像從未長大,沒有自信能夠養育好他。
  • 隔代教育,就真的一無是處嗎?網友:未必!
    之所以被吐糟,很大的原因在於:由祖輩們教育撫養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在他們溺愛孩子、思想落後、教育觀念落後,還有在衛生方面、生活習慣等方面讓孩子父母覺得接受不了。「吃油條的時候,我掰開兩根,告訴他這就是二分之一,是一半的意思;吃橘子的時候我掰成幾瓣,每吃掉一瓣就是幾分之一。一兩次後,他就懂得分數的概念了。」「我抱著他和老朋友玩紙牌、下象棋、打麻將,讓他從麻將牌中認識了不少漢字。其實我的教育就是這樣,大人做什麼,孩子就學著做什麼。
  • 《慶餘年》範建誤會範思轍:請好好陪那個你眼中一無是處的孩子
    範閒說:「您或許覺得他一無是處,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您的欣賞。」範建終於被範閒說動了,知道自己冤枉了兒子,但仍放不下家長的面子,同意讓範思轍起來,卻不肯向兒子道歉。哪怕父母剛剛傷害了他,他也可以輕易原諒自己的父母,不過就是因為他深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也許在父母眼中的孩子一無是處,可是在孩子眼中的父母卻是完美無缺的,他不允許任何人輕視侮辱自己的父親,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想要幫到父親。
  • 父母的「挫折教育」,培養了多少失敗的孩子
    我們真的為他的教育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目前這種狀況,我真的接受不了,這個孩子太讓我失望了,太不爭氣了。我覺得他那個抑鬱症是假的,只是為了偷懶。3.我說,你這不是挫折教育,你是直接把他打趴了。你可能對挫折教育有誤會。
  •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達爾文曾說過,人類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級的階段,是當我們認識到應當用理智控制思想時。很早之前大家就能夠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當你為人父母時該如何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
  • 「我終於把孩子吼成了窩囊廢」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大吼大叫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 控制父母暴躁教育,學會三種方法,平靜心態教育孩子
    原來是這個家長的孩子被其他的小男孩欺負,這位家長為了給孩子出氣,就暴打男孩。儘管孩子犯了錯誤,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這位壯漢就是暴脾氣的家長,所以說有暴脾氣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於別人還有自己的孩子,就像一顆定時器,要是引爆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 你笨的一無是處,能幹成什麼事
    昨天下班回家時看見一個父親在教訓自己的兒子,「你笨的一無是處,除了笨你還能幹什麼」一個父親對兒子大聲的指指點點,「你看我們村 ,牛牛家的兒子和你同歲,人家成績好,放學還幫家裡幹活,再看看你,我怎麼能生出你這麼個沒出息的」,受訓的孩子低著頭嘟著嘴,神情沮喪,這一時的言語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想到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和傷害有多大?
  • 「我媽在我臥室裝了監控」,父母的控制欲,是對孩子最壞的教育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走自己給他們安排的道路,所以無時無刻的想要去控制孩子。一個孩子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34;。而起因是他們搬了新家,一開始有自己的房間,她感到無比的開心。父母的控制欲是對孩子最壞的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他們是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但很多父母卻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管教他們,而之所以控制孩子,也是為了他們好。
  • 控制型父母|你所謂的「為你好」,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孩子媽媽一臉無奈,試圖爭取孩子的教育權無果,也只能聽之任之了。至於孩子爸爸,更是壓根兒沒有出現,完全退出了孩子的教育世界。姥姥這隻「控制之手」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女兒,還伸向了自己女兒的下一代。這樣載滿控制的愛,是否太過沉重?
  • 控制教育不可取,過度控制只能將孩子推開,父母該了解獨立重要性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是一生的影響,《原生家庭》中就有談到許多人長大以後,他們的教育方式都潛移默化的受到了父輩教育方式的影響,如果他的父母教育方式是科學的,那麼他們的孩子以及下一代,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更好的感受到幸福,反之孩子會一直受困於痛苦之中。
  • 「我終於被吼成了窩囊廢: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失敗的元兇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陰影可以伴隨孩子一生,也許他永遠都得不到救贖。1、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兇法國1分鐘震撼公益片《一句話,毀掉孩子一生》,每一位父母都需要看看。可見,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 父母掛在嘴邊的話會「毀」了孩子?袁詠儀:我成了孩子最討厭的人
    期待落空的家長們,在盛怒下對孩子就是一通劈頭蓋臉的謾罵,怎麼痛快怎麼來,卻不知不經思考的話語會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甚至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袁詠儀:我成了孩子最討厭的人港姐出身的袁詠儀,高顏值的她有不少優秀的影視作品,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婚後更是和丈夫張智霖相親相愛,二人育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
  • 面對孩子,父母的及時「閉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嚴重的時候,母親也會在衝動下忍不住的動手。比母親還高出一頭的孩子,有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的以「實力」拒絕挨打,但是被揍的情況居多。終於,在孩子與母親的又一次衝突之後,孩子自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了爺爺家,爺爺以為孩子的媽媽知道,就沒有告訴孩子媽媽。
  •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其實以上劇中的那些場景、片段,在你我現實的生活中也不乏會出現,父母總是會以「愛」之名,向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也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對動怒、發火。如果你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問問小朋友「你愛爸爸媽媽嗎?」
  • 那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內心到底有多苦
    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自我,是父母一手製造出來的「機器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生活上吃喝拉撒,甚至,是幹預他們人生的規劃,三觀上的灌輸。而這一切只是因為父母認為孩子小,走的路沒有他們過的橋多,吃的飯沒有他們吃的鹽多。
  • "隔代親"並非一無是處,是孩子童年最好的親情關係,父母應保護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們對隔輩親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之前我一直對這個名詞沒有什麼概念,並且我覺得,爺爺奶奶可以幫忙帶寶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都是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因為我和老公忙於工作養家,我們只是偶爾去看望寶寶。孩子逐漸長大,生活也逐漸穩定了下來,我們開始商量著把孩子接回身邊照顧,可這個時候,孩子反倒不太樂意了。
  • 兒子從天價補習班逃課:父母控制欲太強,是孩子一生的魔咒
    可是我費盡心思開了以後,她又不知道聽誰說,我開得書太陰暗,不夠正能量,不適合孩子讀。其實只不過書單裡有一本《許三觀賣血記》。孩子喜歡玩滑板,報個班學了三個月,成績又下滑了一點。她就說太危險,耽誤學習,也嚴格控制起來。我勸了表姐幾次:要給孩子一點空間,控制欲太強了,孩子不反抗則以,一反抗都是大事。
  • 控制欲:父母「遙控」著我的生活
    控制孩子的人生,活成他們期待中的樣子,生活中擁有類似觀念的父母並不在少數,而他們也不會想到,孩子是比他們活得更長更久的人,他們的經驗,不足以讓孩子無憂的面對未來社會,甚至會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
  • 「我都是為了你好」:最可怕的父母,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可有時,這種期盼,如果變成了控制,就可能「害死」孩子。電影《天才少女》裡就有一個典型案例,一位母親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數學家,控制她一切社交娛樂,面對女兒的痛苦,她視而不見,認為這是成功必須經歷的磨難。當教育子女演變為一場虛榮心的較量,就算為父母掙得了面子,可孩子的裡子又有誰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