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10孩童疑被拐來廈門打工 6人睡一張床

2020-12-13 騰訊大閩網

10名四川涼山娃瞞家人出走 跟隨陌生人來廈打工

打工?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10名孩子輾轉來廈,說去廣州打工掙錢買新衣

拐賣?

熱心市民懷疑孩子們被拐遂報警,陌生女子不知去向,廈門警方介入調查

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文/圖 記者 吳俊鴻)上學路上,陌生人說要帶他們去打工,這10名彝族孩子懷揣著掙錢的夢想,就這麼上了車,麵包車換成大巴車,地點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輾轉到2000多公裡外的廈門……

在他們入住杏林一家私人旅館時,有人懷疑孩子們被拐騙遂報警,警方將孩子們從私人旅館接出並送到救助站。目前關於是否涉嫌拐騙還在調查中,但這些孩子們走過的2000多公裡漫漫長路,可謂一場「歷險記」。

懷揣打工掙錢夢想

跟著陌生人上車

昨日下午,記者在市救助站的活動中心,見到10名彝族孩子,7男3女,年齡在11歲-15歲之間。眼前的他們,嬉戲打鬧,有時候會說著記者聽不懂的彝族語言。一名安靜的彝族小女孩叫勒格金石,她不愛說話,但她的普通話最為標準。

「當時說帶我們去打工,我們就上車了。」勒格金石告訴記者,大概是2月28日上午,她和夥伴們還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去學校的路上,一輛麵包車停在離學校不到5分鐘的地方,一名陌生的女子向他們招呼:快過來,有好事告訴你們。

勒格金石和同伴們湊了上去,陌生女子問:你們要不要去打工,我帶你們去掙錢。打工,對於這些從來沒有出過大山的孩子們來說,是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條路。勒格金石和同伴們答應下來,不過他們擔心家裡人找不到。陌生女子邊叫他們上車邊說:到了打工的地方,我們再給家人打電話。 「至於去哪裡,她沒說,我們也不知道。」勒格金石說。勒格金石和另外9名孩子,一起上了麵包車。

6人睡一張床

聽呼嚕聲聞臭腳味

麵包車從白天行駛到了晚上11點左右,最後在一個地方停下,陌生女子告訴孩子們:到成都了。

在成都,又有兩個年輕女子來找這個陌生女子,之後一群人找了一家旅館,租了男女各一間房。據勒格金石說,她們三個女生和那三個女子,6個人睡了一張床——3個人睡床頭,3個人睡床尾。

「她們把腳伸到我們臉上,腳很臭,還打呼嚕,我們睡不著。」 勒格金石告訴記者,3名陌生女子佔了很大的床,她們幾個小女生睡不著,只能起來聊天。

第二天,簡單吃完早餐,陌生女子領著她們上了一輛大巴,解釋是:去廣州打工。經過幾天的顛簸,勒格金石和其他小孩被帶到廈門杏林一家私人旅館——廈門是去廣州的中轉站。

「我們吃了面,在賓館裡警察就來了。」勒格金石告訴記者,當時最開始接他們上車的那個陌生女子出門去了,又來了另一個陌生的女子。

記者後來了解到,是有熱心市民看見陌生女子帶著勒格金石等10名說著並非普通話的孩子在旅館,覺得十分可疑,就報了警。杏林派出所民警接警趕到現場,將另外3名陌生女子以及勒格金石等10個孩子,一起帶到了派出所,隨後集美刑偵大隊介入調查。

據勒格金石說,到了派出所她們很害怕,警察問什麼都不敢回答,有幾個男生餓了又不敢說,就一直喝水,「後來,警察問我們說要不要回家,都說要。」勒格金石說,跟著他們10個孩子和那3個陌生女子,一同被警察送到了市救護站。目前,關於是否涉嫌拐騙,集美警方稱還在調查中。

相關焦點

  • 涼山彝族10孩童隨陌生女來廈 救助站將送孩子們回家
    10名孩子在科技館參觀合影  閩南網3月7日訊 懷揣著打工賺錢的夢想,10名四川涼山彝族的孩子跟著3個陌生女子坐上大巴車,長途跋涉來到廈門。  近日,年輕女子帶著10名孩子住店時,被警方發現。這些孩子最小的13歲,最大的也才15歲,語言不通,且根本未到打工的合法年齡。目前,救助站已收留他們,將儘快護送他們回家。3女子帶10名孩子住旅店市民疑拐騙報警  3月2日下午4點多,在集美杏林街道一旅店裡,3名20歲出頭的女子來登記住店,後面卻跟了一群孩子。當晚7點多,警察上門。
  • 涼山彝族教授:貧窮因自然環境惡劣 非村民懶惰
    侯遠高是中央民族大學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從涼山走出的為數不多的彝族知識分子,常年關注並研究涼山社會問題。  最近10年,他暫別大學講臺,有七八年時間扎在涼山,欲為解決涼山鄉村社會問題探索一條出路。
  • 涼山彝族為什麼不歧視愛滋病人?
    涼山彝區的愛滋病傳播源於前往城市打工的彝族人在吸毒時共用針具的行為,但在彝族鄉村社會中,愛滋病在當地仍被置於普通疾病範疇,愛滋病感染者和愛滋病人與健康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社會空間之中,彝族「家支」(血緣群體)的成員以及社區成員,還會共同為病患提供照顧與關懷。他們並沒有將愛滋病看作一個帶有道德批判意味或汙穢意義的傳染病,而是將其與其他該地區常見的疾病一視同仁。
  • 6歲孩子走6萬步山路上學,打著火把手電出門,大多數是留守兒童
    曾經每天要走6萬步山路的孩子,現在每周只需要走一次。十多名跟著父母在外打工讀書的孩子,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上學。9月10日,周迅帶領著團隊來到大涼山裡的彝族村落,調研當地教育扶貧與文化扶貧的現狀,深入當地校園,了解師生需求,探訪彝族住戶,挖掘文化產業發展可能。周迅還特意試爬了懸崖村的一段「天梯」,體驗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到教室為孩子們一一打飯周迅此行主要探訪的是兩個彝族村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懸崖村)與谷莫村。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涼山彝族古候.曲溼指路經頌唱《涼山彝族的指路經》
    彝族和漢族一樣,都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但彝族比漢族對這件事看得更重,其處理方式也更為精細而周到。在涼山彝族那裡,祖先的魂靈是要回歸祖界的。這個祖界的地理位置,是古侯、曲涅兩個家支體系遷徙至涼山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出發地,彝家稱其為莫木古爾,即雲南昭通。
  • 涼山彝族企業家協會成立
    涼山彝族企業家協會成立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2010年03月21日06:58   本報訊(記者王雲)3月19日,涼山彝族企業家協會在西昌成立
  • 涼山脫貧了第一次過上最熱鬧的彝族年
    於是我們這些還在讀書的小朋友們,把找過年柴作為第二件大事來做,下午放學後約起幾個鄰居的好朋友,拿起找柴的鐮刀、羊皮襖和繩子,到離家10多公裡的地方去找柴。由於柴不好找,砍一背柴要花好久,大部分時間都是太陽落山了才能夠回到自己的家。
  • 我是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人,有關我眼中的涼山民族和社會現狀,問我吧!
    我是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人
  • 涼山越西:彝族同胞馬卡呢吉子的脫貧故事
    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31日電 (王萬平 段正陽 張浪)「3年了,逢年過節菸草的扶貧幹部都會送來吃的喝的,你看這是他們前幾天送來的米麵油,要是幹得好還會獎勵電器哩!」
  • 人文涼山|吳永波:對涼山歌舞永葆赤誠之心,把彝族歌舞帶向世界
    把彝族歌舞帶向世界吳永波,國家二級演員,彝族名阿爾伊合,1962年生於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1976年考入涼山州歌舞團(文工團),從事民族器樂葫蘆笙和西洋樂器巴松演奏,聲樂演唱作曲至今。回望歷史,吳永波說,「每一位與歌舞團共同成長的人,都無法忘記那份最初的赤誠之心,因為我們走過了一段艱辛又獨一無二的崢嶸歲月,我們見證了每一個時代,涼山歌舞所散發出來的藝術精神。」
  • 涼山孤兒現狀調查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傳統的彝族聚居地,失依兒童的比例達到了彝族人口的2%。追問孤兒的父母問題,一半是一個非農業社會對於現代文明的遙遠脫節,一半是一部涼山彝族的毒品愛滋病流行史。十來歲的孩子就要和祖父母下地幹活,青壯年勞力在彝族山村幾乎絕跡孤兒之死茲切的死亡是彝族孤兒命運的典型。
  • 央視聯合拼多多涼山開啟扶貧直播 400萬網友圍觀副州長做彝族燉雞
    7月19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楊卉,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委副書記、縣長黎平,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喜德縣工作小組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黃禮泉,中央廣播電視臺總臺記者、喜德縣魯基鄉中壩村第一書記劉超陸續走入搭建在中壩村田間的直播間,向平臺消費者推薦喜德縣跑山雞、苦蕎茶、蜂蜜等扶貧產品。
  • 最悲傷作文引爭議 涼山小夥:說涼山人懶我很心痛
    四川涼山彝族女孩的一篇作文《淚》,被稱為「最悲傷作文」,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有網友不解:「為什麼涼山一直這麼窮?」下面的評論說:「因為這裡的人懶,自己不想走出貧困。」  很多涼山人,看到這樣的評論覺得心痛。當地90後的男孩小兵認為,寫這種評論的人肯定不了解涼山人。
  • 涼山彝族新年是怎麼過的
    彝族年是涼山彝族傳統的重大慶賀性節日,相傳是彝族祖先之一俄布庫薩興起的,意在慶祝豐收、祭祀祖先,辭舊迎新。在古代,彝族奉行在農曆十月過年的習俗。民國《西昌縣誌》載,彝族「以陰曆建子月(十月)為歲首,慶賀新年,謂之過年。」
  • 涼山少年的漫長冒險
    屋裡的擺設沒有一點點多餘,牆邊兩張床,一張給馬海的父母,一張給馬海的兄妹。地面中央有一口鐵鍋,到了飯點就從牆角拿一筐土豆丟進去,生火煮熟,蘸著鹽和辣椒粉下咽。一隻四十瓦的燈泡連著電線從屋頂垂下來,這是夜晚唯一的光亮。馬海一家人在晚上吃土豆包括馬海在內,群山環繞的昭覺縣將近95%都是彝族人。
  •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適齡人口入學率創新高
    11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斯立坪小學的手工課課堂上,來自中建三局的志願者和學生們在製作「飛鳥」。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去年底仍有貧困人口49.1萬。責編:單芳、陳悅) 推薦閱讀貴州織金遭特大暴雨襲擊 大街變成河6月
  • 刺繡幫助四川涼山婦女過上自立富足生活
    6月17日拍攝的沈曉英和她的彝族服飾作品。如今,49歲的沈曉英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開了一個佔據三層樓的彝族服飾商鋪,年收入近300萬元。她設計的一套女裝最高可以賣到2萬元。    據涼山州婦女聯合會統計,涼山全州的繡娘人數超過3萬人,一個普通水平的繡娘每月可獲得2000元的報酬。    「她們能在家裡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如果能掙到錢,她們就能在家裡有更大的發言權。」
  • 索瑪花開日子紅——涼山彝族自治州精準脫貧成效顯著
    「一家人圍著火塘,坐在地上吃,躺在地上睡。房間是客廳,是廚房,是臥室,是廁所,也是豬圈或羊圈。」村支書且沙小紅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新中國成立後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直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大多數村莊位於大山深處,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好日子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
    原標題:結盟泉水清又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從四川省西昌市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記者才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看到部隊的同志來了,結盟新寨結盟農莊的主人吉克莫薩和愛人俄覺加加莫,像見了久違的親人一樣激動。環顧結盟農莊,一個個由圓木圍成的雅間風格獨特,讓人感受到濃鬱的彝族風情。「過去我們家一年下來攢不下幾個錢,住的是土牆茅草屋。要不是政府和部隊援建了這個結盟新寨,我們一輩子可能都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吉克莫薩的臉上寫滿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