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崗轉思政教師,這所高校已出臺政策

2020-12-12 察言觀數

來源:每日高教要情

11月14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教育部關於<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

《規定》裡出臺了一些政策,其中一條就是:高等學校可以探索黨政管理幹部轉崗為專職思政課教師,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輔導員參與思政課教學,鼓勵政治素質過硬的相關學科專家轉任思政課教師...可以實行思政課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制度。

對於這一條政策,可以說是為高校內眾多「一條腿」行走的行政管理人員,打開了一扇窗戶,透出了一絲亮光,有望從「一條腿」跛行變為「兩條腿」走路,成為一名真正的高校教師。

但是,這條文件裡僅有一句話的政策,會如何在高校內進行落實,以及怎麼樣落實,很多人都在期待和焦慮。

不過,西安有一所高校,在《規定》出臺之前已經開始實施了,它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0月29日,該校人事處官網發布了《關於開展2019年度面向校內選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通知》,面向校內相關優秀在職人員,招聘思政教師。

誰能應聘

1.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學科教師;

2.黨政管理幹部;

3.輔導員;

4.相關學科專家學者。

類別分為兩類:專職教師崗、兼職教師崗。

專職思政教師崗校內應聘條件

從校內其他相關學科裡,選專職思政教師的條件:

1.馬克思主義理論或相關專業博士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或有思政課教學經歷、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高級職稱教師;(小編註:符合這個條件的其他崗位的在校員工)

2.發表CSSCI來源及以上期刊論文3篇,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省級以上黨報發表理論文章不少於2篇,或獲得副省級及以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1、二等獎排名前2,一等獎排名前3)、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及以上1項(二等獎排名第1,一等獎及以上排名前3)。

從黨政管理幹部、輔導員裡,選專職思政教師的條件:

1.馬克思主義理論或相關專業博士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含在職博士學位);或從事黨務、行政管理10年以上的高級職稱人員;或從事輔導員工作1年以上,具有博士學歷學位或正在攻讀思政類博士學位的高級職稱人員;

2.以第一作者發表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類相關CSSCI來源期刊論文或省級及以上黨報論文不少於1篇,或相關論著1本,或主持省級及以上項目1項,或省級及以上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獲獎1項。

從條件來看,此次該校從校內其他學科選專職思政教師的條件,還是比較高的,從管理幹部和輔導員裡選的條件相對來說低很多,不過,對於前期沒有一些科研或職稱積累的老師來說,也是有點門檻的。

除此之外,就是兼職思政教師了,條件低很多,基本沒有任何門檻。

兼職思政教師崗校內應聘條件

1.中共黨員;

2.碩士及以上學歷或高級職稱;

3.有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能夠從事形勢與政策等相關教學工作。

當然,該校對於選中後的人員,開始時有一定的政策的照顧:

支持性政策

1.對轉入馬院的教師首聘期內,基礎性績效提高一檔。

2.第一年教學工作量按不低於140課時/人計算,兩年內學術成果可不受相關學科限制。

3.職稱評聘時,原有學科成果及兩年內成果不受相關學科條件限制。

此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面向校內招聘,不是開先河,之前已有重慶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海口經濟學院、海口經濟學院、南京理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高校,其中成都中醫藥的招聘於11月14日才發布,比較新。

但此次西電的校內招聘,條件設置的最為具體,專職教師直接轉崗,引起了校內外的廣泛關注。

相關焦點

  • 多部門出臺政策「大禮包」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為助力2020屆畢業生成功、順利就業,多部門出臺就業政策「大禮包」,從兜底保障、提升能力、豐富選擇、寬限準入等方面助2020屆畢業生乘風破浪。兜底保障,掃除後顧之憂記者梳理發現,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穩」成為就業政策的重中之重。
  • 湖北: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出臺
    近日,湖北省招委出臺了我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要求高校招生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基調,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制度,突出規範管理,強化社會監督,確保高校考試招生工作安全、平穩、有序實施。今年招生政策規定有以下主要內容。1.繼續實施四個專項計劃。
  • 教育部: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 有31所副部級高校
    前(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 目前,清華、北大、人大等31所部屬高校由於校長、黨委書記被明確為副部長級,所以被習慣稱為「副部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為「副大軍區級大學」,其餘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則有相應的廳局級「稱號」。
  • 高校教師,「憑」的是科研還是教學?
    《意見》再次提出「代表作」制度,期待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找到平衡。改革的路途中,中青年教師感受如何?高校教師的崗位之間缺乏區分度高校的教師崗位可以分為「教學崗」「科研崗」「教學科研崗」「行政崗」等,崗位不同,職稱評定的要求也不同。記者走訪中發現,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教學科研崗」。
  • 高校相繼出臺重磅文件
    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與此前的評價標準相比,此次兩所學校下發的新文件,改革之處主要體現在「突出師德考核」,「加大教學業績考量」和「改變科研評價方式」等三個方面,代表作評價、分類評價、同行評審等新鮮的概念也出現在了文件中。西北工業大學更是明確了具體做法:將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同行評審。
  • 安徽省屬高校教師工資有望趕上省直事業單位
    18位中小學「教授」產生  自2012年9月以來,安徽省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工作已在亳州、馬鞍山、淮南三市全面啟動。日前,首批18位中小學正高級(教授級)教師已經教育部、人社部批准。同時,安徽省還將建立中小學教師的「無校籍管理」制度,新增教師將不再屬於某一所學校,而是可以在區域內自由流動。  一方面實行校(園)長負責制和任期制,校(園)長全面負責學校、幼兒園工作,每屆任期為3~5年,在同一所中小學學校、幼兒園任職滿兩屆的原則上應予以交流;另一方面,將全面實行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
  •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高校教師的崗位之間缺乏區分度高校的教師崗位可以分為「教學崗」「科研崗」「教學科研崗」「行政崗」等,崗位不同,職稱評定的要求也不同。記者走訪中發現,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教學科研崗」。這個崗位意味著「教學」「科研」一肩挑。
  • 高校教師的時間都去哪了?高校教師工作時間研究
    其中,職稱對工作時間的影響最大,且是正向的,即職稱越高教學期間工作時間越長,呈階梯式上升,教授周工作時間最長,這使得「當上了教授就不努力」的傳聞不攻自破。性格特質、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和性別對預測教學期間工作時間也有貢獻,且都是負向影響,即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工作時間短,不擔任行政職務的比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工作時間短,B型特質教師比A型特質教師工作時間短。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高校怎麼看?
    ◎ 科技日報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梅國英 夏斌 陸敏芝 張羽程 張運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後簡稱《政策》)中明確,要落實自主評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
  • 高校教師勞動強度調查
    陳莉莉等(2005)把高校教師工作時間分四大塊:授課時間、授課準備時間、科研時間和教研時間。 陸根書等(2008)對陝西省三所高校的五百名教學教師調研後提出,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主要圍繞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四方面展開。其中教學和科研所佔時間比重最大(約80%),用於管理與服務方面的時間約20%。
  • @紹興最美教師們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高校教師的崗位之間缺乏區分度高校的教師崗位可以分為「教學崗」「科研崗」「教學科研崗」「行政崗」等,崗位不同,職稱評定的要求也不同。記者走訪中發現,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教學科研崗」。這個崗位意味著「教學」「科研」一肩挑。江蘇某知名高校教授林海告訴記者,這些崗位在職稱評定上區分度不大,選擇「教學科研」壓力還相對小些。
  • 高校行政人員——你真的了解嗎?
    這是由行政工作的自然屬性和特點引起的不利於行政效率的現象,它是行政工作自身特點造成的創造性不足。有的行政工作數量不僅量多而且瑣碎,使得管理者必須經過繁瑣的簡單重複同時不能有任何差錯才能完成任務。 交際範圍較小且較為固定。對於行政管理人員來說,可以通過一定途徑來獲得中級職稱但是要繼續晉升的到高級職稱的空間很小。
  • 高校行政老師的工作很清閒?這些關於高校行政崗位的誤解你有嗎?
    如果把高校比作舞臺,那麼,臺前有大樓、講師和莘莘學子,而在舞臺的幕後,則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分布在教務處、學工處、財務處……雖然不直接參與教學和科研,卻是維持高校秩序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他們就是高校裡的行政人員。長久以來,高校行政崗都被認為是最具吸引力的工作之一:既有著高校老師的身份,又沒有直接的教學和科研壓力,收入體面穩定,還能照顧家庭。
  • 教育部出臺新政!中國大陸留學生可入讀這68所高校
    為應對國內留學生的出國留學困難,教育部於昨日出臺重磅新政!教育部特別明確,招生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佔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他各類招生不產生影響。根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招生政策的招生對象主要涉及:已持有境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原計劃於2020年秋季學期攻讀境外高校本科或碩博士研究生的中國內地(大陸)籍學生符合基本報名條件。各招生院校根據相關規定和本校實際情況設置報名條件和錄取標準,公開招生簡章。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向及成效分析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筆者擬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政策演變及深層緣由進行梳理與評述,並對確保政策落地時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加以必要分析,從制度的視角來探討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這無疑是一種必要的歷史思維和現實視野。
  • 做行政?還是從事教學、科研?一文解開高校教師的困惑!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高校有2688所,高校教職工人數約26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機關的幹部也可以轉到二級學院擔任專業教師,這種情況稍微少一些,畢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時間長了,在專門地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多少有點不適應了。新入職的青椒們如何在高校裡定位和選擇崗位方向呢?
  • 省內百所高校職業規劃教師聚武進 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本報訊 「武進人才杯」江蘇省第十四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培訓暨武進人才政策推介會日前舉行,全省100餘所高校的300多名職業規劃指導教師參會,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就業觀,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推介會由武進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武進區人社局聯合舉辦。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省級高校教師職稱政策也相繼出臺,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不斷得以深化和完善。截至2012年底,全國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評審權的高校分別為175所和123所,其餘高校的教師高級職稱評審權仍在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因此,我國職稱評審制度實際上是「雙軌制」。
  • 臺灣高校校務會議制度探析 ——以臺灣四所高校為例
    這明確了校務會議是臺灣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據此,在臺灣高校,校務會議改變了以校長為首、由行政單位主導學校運作與決策的傳統,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校長的遴用、學校預算、校務發展計劃、教科書選用、學生獎懲規定、成績考查等都要經過校務會議討論。
  • @包頭教師 大變化!事關幼兒園、高校教師編制!
    怎麼解決高校改革中面臨的教職工編制緊缺、人才引進難和高級崗位總量不足的難題?近日,《中國教育報》連續刊發《內蒙古出臺公辦園編制標準 》《解開高校編制不足的死結,內蒙古實施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兩篇文章。具體有哪些內容,隨小編一起看↓「30多年沒變的幼兒園編制標準終於要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