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是貫穿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關鍵詞。
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
這一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明確表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
各高校、科研單位也紛紛開始探索出臺評價細則,破除「SCI至上」。猛藥去痾,高舉「破唯」大旗的中國學術界已來到關鍵時間節點,或迎來重要變革。2020年,國家相關部委連續下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與《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兩個重量級文件。各大高校陸續跟進,西北工業大學與清華大學率先制定並發布了新的學術評價標準,改革舉動大刀闊斧,彰顯破除「唯論文」的改革決心。與此前的評價標準相比,此次兩所學校下發的新文件,改革之處主要體現在「突出師德考核」,「加大教學業績考量」和「改變科研評價方式」等三個方面,代表作評價、分類評價、同行評審等新鮮的概念也出現在了文件中。西北工業大學更是明確了具體做法:將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同行評審。與此同時,其他高校也紛紛釋放出了改革信號,許多高校校長及行政幹部在媒體上發表社論,各抒己見,從宏觀角度對政策的落地實施進行了補充。然而破五唯,破除SCI至上,應該立什麼?國家層面只說了要「做什麼」,卻沒有對「怎麼做」進行具體的指導。究竟應該怎樣評價一個大學教授的貢獻,怎樣界定一位學者研究的學術價值?更多的高校還處在改革的壓力與迷茫之中。不再唯SCI進行量化考評,我們怎樣評價一位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的價值?有學者曾分享了他所在的研究組經歷的一次國際考評。從反饋回的評價結果來看,考評組主要圍繞著研究的重要性及影響,研究的創新點,5-10年間的研究潛力等等幾個方面進行學術評價,並十分注重研究的創新性和原創性,以及考評對象的研究工作與國際小同行相比,處於什麼水平。這是一項全世界都在共同探索的話題。英國新近修訂的「卓越科研評價框架」(REF)給出了一個答案。REF將學術工作分為四個大類學科,分類探討原創性的界定,並形成了一套可完整執行的科研成果原創性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