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7問答權威解讀

2020-12-11 重慶大學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如何理解SCI論文及其相關指標作用?如何科學評價學術水平?一起來了解↓↓↓

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相關部門對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開展了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高等學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應該在引領社會風氣,弘揚先進文化,培育創新氛圍上率先行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其次,是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盼。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已經成為了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不利於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利於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

再次,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服務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必須加快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為科研工作者營造潛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創新氛圍,促進高校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為追求,敢於啃硬骨頭,加強原始創新,加強長期積累和持續攻關,爭取實現重大突破。

如何理解SCI論文及其相關指標作用?直接用於科研評價有哪些問題?

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分類資料庫,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頻次,為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幫助。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

二是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

三是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如何科學評價學術水平?

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文件中提出了三方面意見:

一是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是有區別的,從評價上要解決「一刀切」問題,既不能只看論文,也不能都不看論文。文件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國防科研和成果轉化的不同類型,提出分類評價的側重點,以及論文在其中的不同權重作用。

二是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同行評價是科研評價的通用做法,關鍵是要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在評審中引導專家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審意見,並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

三是規範評價評審工作。對於評價評審工作,首先是要減少,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三評」事項。其次是要規範,評價指標、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特別是科技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意見;評價方式要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評價過程要遵循同行評價原則,對評審對象合理分組,遴選合適專家,併合理設定工作量等。

在具體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門還要根據意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更適合各自特點的科學評價方式。

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有哪些具體舉措?

文件對SCI論文使用提出了負面清單。包括五方面的意見:

一是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二是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三是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鈎關係。

四是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引導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五是樹立正確政策導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門要擔負起引領學術文化建設的責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輿論宣傳上不採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文件印發後,是不是代表著將來在各類評審中不再看論文了?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文件的出臺是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同時,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

但在學術評價中,不能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來判斷創新水平;在各類評價活動中,要合理使用相關指標,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

文件中,有些表述是「不得」,有些表述是「不宜」,請問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考慮?

在文件制定過程中,我們充分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對文字相關表述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文件中,不同內容的表述方式不同,在涉及到功利化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著明令禁止,堅決摒棄已有做法。有些方面則考慮到我國高校的發展水平還存在很大差異,不同學科的特點和要求也不一樣,採取非剛性的要求,是為了給學校一定的政策靈活度,發揮學校的主動性。

由學校在貫徹落實過程中,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學科發展特點的具體政策。例如文件第九條中,「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表明我們反對學校層面做硬性規定,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一些基礎學科,導師和院系從科研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訓練的角度出發,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

請問下一步有哪些舉措確保文件的貫徹落實?

從教育部角度,一方面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要根據若干意見,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雙一流」建設方案。另一方面,從行政部門本身,教育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根據意見提出具體落實舉措

其它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教育部將通過督導等方式對各單位清理和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對不認真清查、拒不整改、問題嚴重的單位,要採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方式,並追究領導責任。

相關焦點

  • 論文「SCI至上」是個笑話!破除論文「SCI至上」隱含大智慧!
    這導致了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1、破除論文「SCI至上」,並非否定SCI論文本身。現實當中有一種明星現象。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的就是這種娛樂界的評價方式,一種隨意劃等號的簡單思維和不假思索的懶漢作風。SCI論文是被列為搜索之中的論文,不等於高水平論文;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不等於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不等於論文的創新水平;SCI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不等於適用所有學科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
  • 破除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 更不反對發表論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文件出臺背景、SCI論文及其相關指標作用、如何科學評價學術水平、具體保障措施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教育部、科技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高校學術生態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斯文)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淨化高校學術風氣。
  •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人民...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起來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日前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於破除「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五唯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4]如果啟用先進的考核舉措、但長期一成不變,甚至演變成 「至上」 的法寶和單一的指揮棒,最終都會物極必反,弊大於利,正所謂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目前,科研領域某些人員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導致 「SCI至上」或 「唯SCI」 的扭曲現象並不能說明SCI這個中性科研工具的原罪,而是因為沒有與時俱進地優化和合理限制SCI這個客觀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 關於破除論文「SCI至上」,南大校長怎麼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如何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一起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的解讀文章《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 破除論文「SCI至上」!教育部、科技部發文提明確要求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意見要求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
  • 光明日報刊文:破除論文「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主導糾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贊同。《意見》提出,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樹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導向,此中,有5個原則需要遵循。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科研評價中存在的論文「SCI至上」的現象,已經對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審、人才引進、業績獎酬,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人才稱號評定、項目成果評審等工作帶來嚴重影響。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印發文件(教科技[2020]2號),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
  • 破除「唯論文」!高校相繼出臺重磅文件
    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這一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明確表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各高校、科研單位也紛紛開始探索出臺評價細則,破除「SCI至上」。猛藥去痾,高舉「破唯」大旗的中國學術界已來到關鍵時間節點,或迎來重要變革。
  •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 優化學術生態
    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導致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提出今後將淡化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比如,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中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改為實行代表作評價;在職稱(職務)評聘中,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等。
  • CSSCI「始作俑者」蘇新寧: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