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捨本逐末,這是兩個成語。前者的意思是,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質和非本質的關係或位置弄顛倒了。後者的意思是,拋棄根本的主要的東西,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東西,不抓根本環節,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還有兩句俗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了面子、丟了裡子。前者的意思是,抓住了小的,捨棄了大的,也就是重視次要的,忽視主要的。後者的意思是,要了華而不實的表面,舍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現在想起來,用這兩個成語和兩句俗語形容「SCI至上」再恰當不過。這麼一個簡單的邏輯關係和這麼一個淺顯的生活常識,居然曾經被一些人奉為圭臬,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並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是不是一個笑話?
上周末,一紙重磅文件在高校圈內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意見》開宗明義——破除論文「SCI至上」,這對於學術界真有點石破天驚般的震動,但許多人猛然間也清醒了過來,理所當然,早該如此。
SCI是什麼?就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SCI)。這是一個資料庫,收集了涵蓋自然科學、醫學、生物、物理、化學、金融、藝術等方面的大量論文,但側重於基礎科學。所選錄論文來自94類的刊物,這些刊物又來自40多個國家,主要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收錄一定數量的中國刊物上的論文。
這也是一個檢索工具,便於科研人員查閱相關論文和進行分析研究,可是卻被一些人當成了評價工具,一度被國內的學術圈架上了神壇。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已經成為學術評價、學科評估、高校排名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核心指標。這導致了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
1、破除論文「SCI至上」,並非否定SCI論文本身。
現實當中有一種明星現象。有的明星確實是藝術家,有的明星則是一個華而不實、徒有其名的木偶,也就是熱度高不等於演技高,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越是演技低熱度越高的情況,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逐亮麗的新面孔。娛樂界可以這樣,學術界則不能這樣。娛樂藝人可以追求一夜爆紅,而科學研究則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淡定與執著。
破除論文「SCI至上」,破除的就是這種娛樂界的評價方式,一種隨意劃等號的簡單思維和不假思索的懶漢作風。SCI論文是被列為搜索之中的論文,不等於高水平論文;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不等於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不等於論文的創新水平;SCI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不等於適用所有學科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至上」的要害之處恰恰在這裡,把不等式當成了等式,把本該由專業人員去判斷的內容交給了資料庫的論文目錄。
顯然,這不是科學思維,而是一種具有明顯邏輯錯誤的思維。「SCI至上」已經明令破除了,可破除這種笑話式的思維還有一段時間,或許很難徹底破除。比如,明明是破除「SCI至上」,有的人又「劃等號」了,認為是破除「SCI」和破除論文,認為這是否定SCI論文,甚至認為不要論文。看來思維習慣真的難以改變。
破除論文「SCI至上」,並未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如此說。
正因為如此,《意見》中儘管有14個「不」,但多與「直接依據」相配套,也就是不要「劃等號」的意思。比如,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不得與SCI相關指標直接掛鈎等。
2、破除論文「SCI至上」,是為了建立科學的評價方法。
「SCI至上」就是SCI成為指揮棒,這是一種關於SCI論文的不當使用方法。在這種不當使用方法之下,科研人員被迫參與以SCI為核心的「排名遊戲」,虛耗青春年華。「SCI至上」採取是一種小切口解決大問題的辦法——列出負面清單。意思再明白不過,負面清單是不當做法,負面清單之外是恰當做法。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學術評價中要合理使用相關指標,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
在學科評估上,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在人員考核上,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在內部管理上,學校也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要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鈎關係;學校也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在輿論宣傳上,相關部門不採信、不發布和宣傳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請注意,「四不」針對的是「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並非所有排行榜。如果是簡單思維,往往注意不到兩者之間的明顯區別。
3、破除論文「SCI至上」,科技能量必將爆發。
有一個段子,是兩個科學家的對話,一個是實幹家,一個是論文家,他們的對話很是精彩。
實幹家:我們能把宇航飛船送上月亮;論文家:我們能把論文寫得被SCI列為探索目錄。
實幹家:我們能製造世界上最好的高速列車;論文家:我們能把論文寫得有很多的引用數。
實幹家:我們能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數控工具機;論文家:我們能把論文寫得有很高的引用率。
實幹家:我們已經把裝備水平提升到世界先進水平;論文家:我們已經把論文寫得世界級的熱點。
實幹家:我們能夠快速把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搶救過來;論文家:我們能夠把新冠肺炎的論文快速發表在國際刊物上……
這就是「SCI至上」。清談誤國、實幹興邦。國家養著科研人員,就是為了解決發展中的科技難題;國家在科技方面投入巨資,就是為了在科技攻關方面有所收穫,絕對不是為了發表幾篇「SCI論文」。這個道理再淺顯不過。
「SCI至上」實際上成了桎梏。正如陸大道院士所說,一些論文學者極其看不上將全部精力置於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肆意貶低,斥之為「三無」學者(沒有國外權威文章,沒有國際頭銜,英語水平差);一些靠論文堆出來的學科負責人極其看不上靠實際成果建設出來的學科,斥之為「三無學科」,有的被嚴重打壓。「SCI至上」危害可見一斑。
「SCI至上」導致科研跟著SCI熱點走,科技投入以SCI為導向,久而久之,科研人員就陷入創新貧窮、思路貧乏的境地,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科研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反而不被選為攻關課題,科研與應用脫節,學術研究也將變成清談。
破除論文「SCI至上」並不是為破而破,也不是為除而除,而是樹立起以科學價值、實際貢獻、實際效果為核心的新評價標準,引導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員服務國家需要,服務社會進步,服務經濟發展。
評價標準變了,科研人員不再當SCI的奴隸了,可以讓科研人員不再將時間精力和聰明才智虛耗在SCI論文以及其他論文上,而是用於解決科技實際問題,用於科技攻關,變無用功變成有用功。
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餘人,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如今,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已成為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13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達到7105萬人。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有了科學價值、實際貢獻、實際效果這些新的評價標準做牽引,這麼一支龐大的科研隊伍,就都會瞄準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科技難題精準發力、集中研究,那將爆發多大的力量,又將攻克多少難題,產生多少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多大動力?
高價值的學術論文誕生於創新性的科研攻關中。為寫論文而寫論文,是寫不出好論文的。隨著打破「SCI至上」桎梏而爆發出來的巨大科技能量和科技成果,試想一下,將會附帶形成多少極具創新價值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又將發出多麼強大的中國聲音?對於這種結果,「SCI至上」欲速則不達,而創新、價值、貢獻至上則是水到渠成。這是一種大智慧,中國式的智慧。你說是不是這樣?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和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