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個高校都十分看重SCI和SSCI論文,獎勵政策更是層出不窮。
大致獎勵分級是這樣的:
第一級別:CNS期刊(即Cell,Nature&Science),通訊+第一作者,10W起步,50W也有不少;
第二級別:自然科學類,按照分區和影響因子不同,大概在0.5-2W之間;
第三級別:人文社科類、SSCI等,0.2-2W皆有;
第四級別:按照被引次數或ESI熱點論文,大概0.5-10W左右都有。
經常有新聞報導,某某高校有教授團隊發了國際高分sci來源期刊論文,還有青年教師因此而獲得獎勵數萬到幾十萬元不等,如此受到國內科研界青睞的sci到底是何方神聖?
第一梯隊:獎勵50-60W
據了解,有重慶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
其中重慶大學排名第一!發表Nature/Science/Cell級別的論文,最高獎勵60W!
其餘學校CNS論文也均有50W左右的獎勵。
當然,普通的一區二區論文獎勵也也普遍有0.5-2W左右。
第二梯隊:獎勵15-20W
包括:中南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
一般一作+通訊作者CNS級別有20W左右獎勵,
IF大於10以上一作獎勵有1-2W,二作也會有一定的獎勵,
IF小於3的,一般會有個1-2K的獎勵?聊勝於無嘛!
第三梯隊:獎勵5-10W
大部分學校在這個區間?
相對來說獎勵力度不是很大,
獎金很多,但是發表一篇SCI論文所需要的花費也不小,根據期刊和影響因子的不同,少則1-2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影響因子越高成本越高,但是發表一篇SSCI讓你收穫的一大波名譽,讓很多科研人員夢寐以求。
關於sci區分,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其中的門道,對此小鄧整理了相關的信息,快看看有沒有你的知識「盲目」!
SCI全稱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期刊分區】
關於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證報告) 期刊分區影響較為廣泛的有兩種:
第一種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JCR分區;
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期刊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這兩種分區方式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
【關於期刊的IF】
期刊的IF每年不斷浮動,把IF定值作為學術評價指標不適合,而且不同學科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差異很大,僅憑IF不能直觀地比較不同領域的期刊。
於是,把同一學科領域的期刊,按IF大到小做排序後,劃分入不同區域。
那麼,只要是某領域1區的期刊,就是該領域的頂級刊物,直觀反映該刊在領域內的水準和大致排位。
【科睿唯安JCR分區】
科睿唯安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4個區:
影響因子前25%(含25%)的期刊為Q1區;
影響因子位於25-50%(含50%)為Q2區;
影響因子位於50-75%(含75%)為Q3區;
影響因子位於75%之後的期刊為Q4區。
【中科院分區】
中科院首先將JCR中所有期刊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天文、工程技術、醫學、環境科學、農林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及綜合性期刊13 大類。然後,將13大類期刊分各自為4 個等級,即4 個區。
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
前5% 為該類1 區、6% ~ 20% 為2 區、21% ~ 50% 為3 區,其餘的為4 區。
【關於科睿唯安JCR分區與中科院期刊分區的比較】
①分區模型不同
JCR是按照「平均主義」思想,根據刊物IF的高至低平均劃分4個區,每個區含有該領域總量25%的期刊;
中科院的期刊分區則如同社會階層的金字塔結構,1區只有5%的頂級期刊,2~4區期刊數量也逐層增加。
②指標取值時間年限不同
JCR是按當期(1年)的IF進行分區,中科院是按刊物前3年IF平均值進行分區。
③標註寫法不同
一般的,JCR中1區的期刊寫作「Q1」,中科院1區的期刊寫作「1區」,如此類推。
④國內評價認可程度
中科院分區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國內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研業績獎勵、職稱評審等,均按照中科院分區進行加權計算。
另外,中科院的1區和2區雜誌很少,雜誌質量相對也高,基本都是本領域的頂級期刊。所以有的人發表的論文按JCR分區標準算一區,而按中科院分區算2區甚至三區。這就是採用中科院分區後往往出現「掉區」的情況。
各位高校作者,你們所在單位對SCI的認可度是怎樣的呢?歡迎評論區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