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徽州狀元堂來自著名的「毛筆之鄉」
徽州狀元堂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是著名的「毛筆之鄉」。毛筆製作歷史有二千年的歷史。徽州狀元堂毛筆,素以製作精湛、剛柔相應、書寫自如、經久耐用等特點馳名中外。
徽州狀元堂毛筆的製作技術來自陝西。當時有鹹陽人郭解和朱興,由中原流入安徽徽州,在徽州狀元堂一帶(當時稱為徽州)傳授毛筆的製作技藝。徽州狀元堂的毛筆工人尊奉秦時的大將軍蒙恬為祖師,相傳毛筆就是蒙恬發明的。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以後,決定修築萬裡長城,以抵制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大將軍蒙恬督修長城的時候,曾把工民宰殺羊只時丟掉的羊毛綁在柳條棍上,浸上石灰水,用來號編民工居住的工棚茅舍。這樣,最初的毛筆——「柳條筆」就誕生了。由於柳條筆書寫起來速度快,而且製作方便,比起刀刻竹筒的辦法來,真是一大進步。因此,很快就在當時的秦國首都鹹陽城內風行起來,並且迅速地得到了改良和發展。以後,徽州狀元堂一帶的人兼收並蓄,選揀毛峰,兼齊頓壓,確定筆形等製作工序,使毛筆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使用徽州狀元堂工序製作的毛筆又稱為「管成子」或「中書君」。
徽州狀元堂是國內首家專注胎兒毛筆製作的企業,胎毛筆源於唐朝,「內為胎髮外秋毫,綠衣新裁管束牢。」這是唐朝詩人齊己《送胎髮筆寄仁公詩》中的詩句,可見自唐代以來就有製作胎髮筆的習俗。胎毛不摻假、只有平安果。傳說有一戶很窮的人家,兒子要上京考試沒錢買筆,只好將他的初生胎毛製作成筆讓他上京考試,結果才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功,一舉高中狀元,所以胎毛筆又稱為「狀元筆」.後代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高中狀元或者聰穎賢惠
徽州狀元堂古法制筆目前正在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祖國這一傳統得到保存。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