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預計閱讀 5 分鐘
每天看小白文章的人,最後都考上了
前天和大家分享並解讀了「中傳考研全面改革」的消息,不少雙非考生(甚至小白自己)都對此表示一絲絲擔憂,是否對「本科背景不好」「無科研經歷」「跨專業考研」的考生表示勸退……
不過仔細琢磨下,發現其實考研一直都是如此。而且中傳這樣的改革,真香…
考研複試面試的環節也會評判考生在考研之前積累的優勢,最終根據「初試分數+個人優勢+複試表現」決定錄取更優秀的那個人!
之所以中傳的改革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因為把「自身優勢」這個環節赤裸裸的明著擺出來,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小白知道自己本科雙非比不上本科985,同樣的分數進複試也會心虛,但你把這個明確作為一個限制我就會覺得:小老弟,你這不是欺負人嗎!!!
因此大家一時也產生諸多猜測和抱怨,比如:如何確保公平,避免某些人走關係等等……
一時讓小白聯想到「20考研改成線上複試」的時候,那時網絡爭議比這個大得多。但實際落地執行下來,小白並沒有看到不公/作弊的聲音。學生都能知道的風險,學校方為了規避只會用更嚴格的措施來應對。
面對考研改革的大趨勢,本科背景有優勢,有一定科研、獎項經歷的人也別著急偷偷笑。既然能夠把原本只是憑各老師主觀判斷的「個人優勢」,明確作為一個招生審核環節單獨擰出來,那就意味著一定會有一個客觀的評分規則。
從這個角度來說,研究生招生的改革整體是在變得更加透明和公平。而且學校越好,就會越公開公正,因為在這種大背景下想要搞其他隱藏手段的風險和成本會更大。同時這種明確的方式也激勵了大學生努力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都喜歡把考研稱作第二次高考,但考研和考研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小白在《戳→六問考研,研友之間的原生差距》裡寫到的,高考是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而考研每個人的起點並不相同。
上面的6個問題,你的回答裡面有多少個「是」呢?
這個社會,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不公平」,有時候我們還什麼都沒做,與其他人的差距就如此之大了。原生家庭,我們沒法回爐重造;大學的表現,21考研er現在也沒太多時間去彌補。
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那就是全力做好當下的事情,把初試複習好,初試拿個儘可能高的分數把別人甩開,考個初試第一就不信學校還不要我(PS:選擇也相當重要)!
關於複試中的材料評議,今年雙非上岸上海交大的小小白【k】就分享了他的心得:今年上海交大複試就加了材料評議,覺得很公平。考研本來就是選拔更優秀的人才,既然其他人比你更加優秀,那就只能服輸。
小白,我已經上岸交大了,看完了所有評論,我決定激勵一下小小白們。我是河南的,去了省外的雙非一本,大學四年雖然沒有拿過比較大的獎,但是勤勤懇懇搞學業,認認真真做好該做的事,沒有荒廢大學四年。
我覺得學校設置的「材料評議」和「推薦信」是想看看大學四年有沒有荒廢掉,你和本科的師生關係如何,如果本科跟導師的關係都差到沒人願意寫推薦信(這應該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老師們絕大多數都願意學生有個好前程),那到了碩士階段豈不是更恐怖?既然別人跟你考了同樣的分數,大學四年又比你努力,如果輸了有什麼不服氣的呢?!
大學裡面的競賽,社會實踐人人有參與的機會。我家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村,農村娃沒啥特長,但我覺得我大學四年至少本科學校給了我很多公平競爭的機會。
既然不好好把握,就不要怨別人不給機會,想想你曾經快樂遊戲快樂玩耍的時候別人在流汗流淚,所以不要那麼大怨氣了,從此時此刻更努力才對,沒過六級的爭取這次能過,考研英語初試複試都特別特別重要。
小小白們一起加油吧,不要輸了之後才覺得後悔曾經,曾經流的汗水總有一天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機會,曾經偷的懶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
研究生改革是趨勢,不過這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今年中傳的模式不大會全面鋪開。不管怎樣,好好複習,初試拿高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永遠是王道!!!
昨天給大家推了考研毒雞湯,給大家加油打氣!最後是小小白翻牌時間,大家在複習備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學習狀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