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地區,有一個著名的「曬經臺」。相傳,唐僧師徒在取經歸來後,曾於此處晾曬真經。可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曬經臺居然沒有字跡,至於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當地人又會提出怎樣的解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青海省南部,海拔平均在3500~4800米左右,屬於藏區高原的腹地,其行政區域涉及範圍極大,總佔地面積為30.25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有55.6萬左右。在2018年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上,三江源地區成功入圍「神奇西北100景」名單,並被明確制定了保護生態系統的法律規定。
據央視經濟新聞報導,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表示,將會在今年年底,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之後,不僅能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而且還會被開發成藏區重要的旅遊景區,促進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的消息,無疑是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福音。不過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了,我國為何要在此處建立國家公園呢?其實問題也很簡單,因為三江源地區本身就十分獨特。
首先如果從地理位置來看,三江源是我國三條大河的發源地,它們分別為長江、黃河、瀾滄江。作為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三江源的海拔高度平均為4000米左右,也就是說,它猶如一座天然的大水塔一般,源源不斷地為中國各路河脈提供水源,大大滋養了整個華夏民族。
不僅如此,三江源地區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在這片獨特的溼地之中,存在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包括植物100餘種、野生獸類85種、鳥類237種、兩棲爬行類48種。尤其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諸如藏羚羊、野犛牛、雪豹等等,共計16種之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更是多達32種。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諸多文明發源地的三江源,其歷史內涵十分豐富,是探究藏民文化與高原歷史的重要考察地。
初聞三江源之名,可能很多讀者都感到陌生,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它還有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通天河。在我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一行前往西天取經,卻在通天河前被攔住了去路。豬八戒撿起一塊頑石,有意試探河水的深淺,發現此河奇深無比。不僅如此,通天河中還住著一位靈感大王,專吃童男童女。孫悟空與妖怪搏鬥勝利後,一隻河中老黿主動前來,幫助師徒四人順利過河。老黿主動要求馱師徒過河,目的是要拜託唐僧,代問佛祖一聲,自己什麼時候能脫去龜殼。
可是唐僧拜見佛祖的術後,卻忘記了這件事。唐僧一行人取經歸來,再次回到通天河畔,他回來的時候,繼續乘坐老黿渡河,當老黿問起當年「拜託」之事時,唐僧竟一時語塞,因為他早將此事忘得一乾二淨。老黿聽罷唐僧的解釋,頓時氣得發狂,只一扭身便將師徒四人丟入水下。可惜唐僧千辛萬苦取來的經書,竟然有大部分都被打溼。師徒上岸之後顧不得自己一身狼狽,便趕忙拿出經書,在石頭上晾曬。可惜經書沾水太多,有些居然都粘在了石頭上,自此以後,這塊石頭上便有了字跡,被後人稱為是曬經臺。
到了今天,三江源的上遊地區仍然矗立著一座石臺,此臺正是傳說中的「曬經臺」。但令人費解的是,此臺雖名為「曬經臺」,其上卻並無字跡,根本沒有傳說中的神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曬經臺上的字跡已經消失了?亦或是被人為破壞掉了?事實並非如此,根據當地人的描述得知,原來此「曬經臺」非彼「曬經臺」,原來的曬經臺,早已經被一場大水衝走了。眼前的這塊大石頭,無非只是一個「曬經臺」的替代品而已。不得不說,對於歷史學界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立,是一項重要的舉措,伴隨著它的出現,三江源的文物、動植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系統,都能得到極大的保護,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為後世子孫留下太多的遺憾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