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回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

2021-01-08 騰訊網

精彩導讀

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

李玫瑾教授從上千例罪案中總結出一個關鍵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下面是她相關發言的總結整理:

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所以我們往往忽視家庭教育,認為只要是爸爸媽媽,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

可也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孩子在幼兒時期會與父母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繫,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電影《寶貝計劃》

很多家長諮詢:「我現在的工作特別好,收入也很穩定,但是我的孩子還很小,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我該怎麼辦?」

工作掙錢,可能永遠沒有盡頭,但孩子的關鍵期只有幾年,錯過就是一生,孰輕孰重,一定要衡量清楚。

還有一些家長疑問,家庭中是不是要有分工?很多孩子在幼年期都由媽媽集中照顧,那爸爸幹什麼呢?

我也給大家講一個觀點:寶寶很小的時候,媽媽全力以赴照顧孩子,做爸爸的也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做好育兒支持。

但是爸爸們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給妻子足夠的愛,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要關心和照顧妻子。

不要夫妻雙方都集中面對孩子,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你們都要圍著我轉,形成自我中心。

媽媽照顧孩子,爸爸照顧媽媽,這樣家庭就會形成圓滿的連結關係,而不是雙箭頭的中心關係。

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情感會發展——

他先是「瞄準」一個人尋求感情慰藉,當情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開始關注一家人,產生以親族為聯結的親情。

產生親情之後,又走出家門,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慢慢從小學到中學,建立起友情——這時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穩固的,他對朋友的情感依戀也達到了高峰。

當同伴發展好的時候,青春期性發育的時候,再繼續長大,他戀愛了,這時又變成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了

一對一的情感穩定,就要組建家庭,家庭一形成,他再有自己孩子……

圖片來源:電影《步履不停》

到了這個階段,人的情感會到達什麼程度呢?有上下關係,即「父母跟我」,有橫向關係,即朋友和愛人,還有向下的關係,即「父母和孩子」,這個人的情感立體,就造就了我們常說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

所以我們說的「成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對人生的幾種感受都有了。

為人父母,才知道父母不容易,當有愛的關係,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2

人的心理有發展順序

在我參閱的許多案件中,呈現的首要問題就是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因此表現出問題有滯後性:很多案件表現在成年,但問題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

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擇手段,最後奮鬥結束,一無所有。

因此,心理的問題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說,我們要讓孩子好好發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我始終認為,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是身邊的成年人造就的。

撫養人對被撫養者,首先有他生命的決定權,第二還有他物質發展的提供權利,第三,對他照顧的程度也是你決定的,第四,他的個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身邊大人的問題。

我更願意用這段話來總結:胃口是餵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遇到一些案件,經常有記者提問,「李老師,我們該怎麼樣來教育這些孩子們?」

我想,現在我們的問題不是要教育孩子們,而是要教育身邊的大人。

曾經有一個家長,通過《今日說法》的記者找到我,「李老師,我兒子老偷錢,我想領他來見見你。」

我跟他電話裡講,你兒子不用來,你來就行。

什麼意思?問題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3

停下來,或許孩子還有救

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親自陪伴。

我記得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通過幾年打拼,存了家財百萬。但當他回到家時發現兒子已經長大,逃學,惹是生非。父親開始管,但根本管不了。

這時候他聽說有個專家可以「挽救」這些孩子,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啪,10萬塊錢拍出來,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他的行為被報導出來,我看到後還寫了一篇博客,我說: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你把所有的事停下來,兒子沒準還有救。但你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概括三句話:

第一,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

第二,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要教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6歲的孩子要學會掃地,收拾屋子;10歲的孩子要學洗菜、摘菜。

第三,找專家幫忙帶孩子不如自己親自帶孩子。

4

沒有人性的教育「殺人不眨眼」

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什麼叫人性?也許這詞太大,太複雜,但我認為人性最基本的就是情感。

馬加爵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心生感慨。

他極其聰明,悟性很好,在逃亡期間,他在海邊錄了一些話,其中有一段是講給大姐的,他說:

大姐你一直這麼關心我,但我從來不跟你說太多,不願跟你說真心話,我這人就這點不好,心裡想的總不說出來,但現在我告訴你,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那就是人活著究竟為什麼?現在我明白了,人活著在於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我知道我錯了。

人這一輩子,生命是通過愛才誕生的。

你長大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給你提供支撐?

你吃的、用的都是爸媽自己做的嗎?不,那是通過全社會很多人的努力才得到的,而整個社會的支撐就是一份情。

那麼,人的一生如果沒有情的話,不就成了行屍走肉了嗎?

馬加爵這番話,是到了絕境體會到的領悟。

二戰後,有位中學校長僥倖從集中營裡逃了出來,他給所有老師寫了一封信,說:

我親眼見到了人類不應該見到的事情,毒氣室由專業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高中生大學生槍殺焚燒,看到這些令我懷疑:教育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無數次地呼籲,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我們的努力絕不能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和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

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有意義。

5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性格這個詞,如今似乎越來越被忽略了。

很多家長經常問的問題是,孩子學習分數怎麼樣,我孩子上什麼學校怎麼怎麼樣,同事之間只要誰家孩子高考,就問考上沒有?考哪個學校?

我從來不問別人這樣的問題,因為智力在一定層面上是天生的,我們只能在此基礎上添磚加瓦。

那什麼是後天可為的呢?那就是性格。

成年後,一個人在廚房裡做廚師和在實驗室裡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

那麼差別是什麼?是這個人可愛不可愛,能不能幫助別人,對別人是否有愛心。

很多犯罪的人,他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雖然我們需要聰明,需要學歷,但那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很善良,這種善良既救別人,也是他自己的一個福分。

6

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會尊重別人

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要給孩子自主的選擇權。

我經常遇到很多諮詢,問:孩子現在馬上要考大學了,你說他應該讀什麼專業?

我說,我不是神仙,怎麼能告訴你他該學什麼專業?

他又問,你認為哪個專業更有發展?

我說,哪個專業更有發展不見得適合他,你得問孩子自己想幹什麼。

還有很多家長問我,這個孩子現在狀態不對,需要調整,我一問,你的孩子多大了?21歲了,大四了。

我說,你知道法律規定嗎?18歲就是成人了,成人什麼概念?他所有的權利都有了,爸爸媽媽只能給他建議,不能再限制和管束他了。

很多家長從小也在被管制的環境中長大,不懂孩子也有權利,等到孩子長大叛逆,變又開始後悔,這種狀況一定跟父母的失誤有關。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

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怎麼會去善待別人?

孩子不被尊重,他怎麼會尊重自己?又怎麼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給了他什麼,他就回報給成人什麼。

所以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體察孩子的心理,這真的特別重要。

|箴言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我用上千例罪案,回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
    我用上千例罪案,回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李玫瑾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是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
  •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回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
    立足於40年研究基礎,她一直致力於揭示: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從屢上報端的罪案中,總結出的關鍵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回溯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 |家長慧
    民小編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
  • 40年內的上千個罪案,讓李玫瑾總結出6點:親子關係影響人格形成
    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他們會跟父母學習,受父母影響;他們會跟外界學習,受外界的事物影響;他們還有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被自己所影響。其中,親子關係也會影響人格的形成。說到這個我不得不說一個人,李玫瑾。她可以說是一個傳奇,怎麼個傳奇法呢?她擔任著許多的職位。她還頻頻出現在各個媒體當中,像是今日說法等。她還有一個很高的榮譽,「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一直在向人們體現一個道理,社會上很多問題都是個人問題的反映,而個人問題在早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 親子關係如何影響人格?李玫瑾:40年內通過上千例案子總結出6點
    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他們會跟父母學習,受父母影響;他們會跟外界學習,受外界的事物影響;他們還有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被自己所影響。其中,親子關係也會影響人格的形成。說到這個我不得不說一個人,李玫瑾。她可以說是一個傳奇,怎麼個傳奇法呢?她擔任著許多的職位。她還頻頻出現在各個媒體當中,像是今日說法等。她還有一個很高的榮譽,「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有多大
    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是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
  • 李玫瑾: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
  •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有多大!(轉給家長)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
  • 李玫瑾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有多大!
    李玫瑾教授從上千例罪案中總結出一個關鍵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不要夫妻雙方都集中面對孩子,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你們都要圍著我轉,形成自我中心。媽媽照顧孩子,爸爸照顧媽媽,這樣家庭就會形成圓滿的連結關係,而不是雙箭頭的中心關係。為人父母,才知道父母不容易,當有愛的關係,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 心理學家李玫瑾:40年上千例罪案, 昭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記者:孟蔚紅;本文來源:成都日報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擔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
  • 心理學家李玫瑾: 40年上千例罪案, 昭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擔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學學生中流傳,課上往往座無虛席。她經常作客於今日說法等媒體,在馬加爵、藥家鑫案中的評論也頻頻出圈。
  • 【樹人智慧】心理學家李玫瑾: 40年上千例罪案, 昭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擔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學學生中流傳,課上往往座無虛席。她經常作客於今日說法等媒體,在馬加爵、藥家鑫案中的評論也頻頻出圈。
  • 李玫瑾:親子關係影響孩子一生,性格培養取決於家長,千萬別不信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來說,李玫瑾教授經常作客於今日說法等媒體,更是發表了不少關於馬加爵、藥家鑫事件的看法,她用自己的人生四十餘載和上千例案例總結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人的放,也正因如此,人的心理特徵和早起的家庭教育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 不為人知的李玫瑾,研究千餘罪案40年,昭示父母:性格比智力重要
    李玫瑾教授立足於40年的研究基礎,李玫瑾教授一直致力於揭示: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根據上述案件,總結出以下結論:為什麼說社會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呢?
  • 李玫瑾教授談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
    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通過分析和研究,她從這些案件中找到了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影響。今天,我們分享她的相關觀點,希望能喚起您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立足於40年研究基礎,一直致力於揭示: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
  • 李玫瑾教授:40年,我用上千則犯罪案例總結出家庭教育幾大規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學學生中流傳,課上往往座無虛席。在學生們看來,她不止是個教授。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從屢見報端的罪案中,總結出的六大關鍵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 李玫瑾: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親子關係
    母子關係不親密,她管教兒子就很吃力,尤其學習上,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在學校,孩子也是看老師來學,喜歡那個老師就願意學,不喜歡就懶得學。老同學這幾年可是一直嘆氣,後悔兒子小的時候沒把他帶在身邊,如今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管教成了個大問題。
  • 李玫瑾: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親子關係
    母子關係不親密,她管教兒子就很吃力,尤其學習上,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在學校,孩子也是看老師來學,喜歡那個老師就願意學,不喜歡就懶得學。老同學這幾年可是一直嘆氣,後悔兒子小的時候沒把他帶在身邊,如今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管教成了個大問題。老同學遇到的問題讓我想起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她說學生成績差往往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受老師影響。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往往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觀點常常能夠戳中家長們的教育誤區,值得大家傾聽。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在40年上千例罪案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最近幾年,李玫瑾頻繁出現在公眾場合,談教育幾乎成了她的副業孩子幼小的時候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