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拜先人,沒有留下子女的周總理,不能被我們忘記

2020-12-20 歷史調侃古與今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到,今天有很多人為自己的先人進行掃墓,同時有很多人雖然無法返回家鄉為先人祭祖,也會在心裡進行悼念。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敬祖先的民族,而清明祭祖,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三國時期,這項祭拜先人的盛大活動,已經是禮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祭拜我們自己的先人,很多人還會選擇去人民英雄紀念碑去寄託哀思,因為這些墓碑上的名字,都是在抗戰中為國家和民族而犧牲的偉大先烈。而今天的清明節,還應該讓我們從心裡去悼念一個偉人,這個偉人,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周總理。

周總理是江蘇淮安人,從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當時才13歲的總理,在清王朝被推翻後,看到國家一副落後,百姓生活艱難的時候,就發出了一句會被後世銘記千古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總理說了這句話,還將這句話實實在在地用行動展示了出來,在建國之後,周總理還在為窮苦大眾不停地奮鬥。在這個期間,有一項非常大的遺憾,那就是周總理一生都沒有留下子女,這個讓後來的很多人都為之感到遺憾。

周總理之所以沒有孩子,也是常人不及周總理的一點,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在小產之後,身體受到損傷,因此無法再生育,但總理只是說沒有孩子那就沒有孩子吧,全中國的孩子,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孩子。而總理,他也確實是為後代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病逝之前的周總理,還不忘問周圍人的情況,同時還說要讓自己的遺體火化,然後將骨灰灑到祖國大地,不給國家添麻煩,這種偉大的精神,只有真正的偉人才會有的。離開我們的周總理,也沒有為自己設一個衣冠冢或者象徵性的墳墓。

今天這個祭奠先人的節日,我們不能夠忘記我們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偉大的總理,也許不需要到任何一個場所,但是在我們心中,值得為我們敬愛的總理,這位將全中國孩子當自己孩子的慈祥老人,這位為國家付出一切的人,做一個深深的悼念。

這盛世中華,已經如您所願,我們敬愛的總理!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請為筆者的文章點個讚吧,您的舉手之勞,對筆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相關焦點

  • 清明祭拜先人有講究,以下的四條禁忌,農村長者說不能觸犯
    這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無一例外在農村老家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規矩,就是要去祭拜已經去世的親人們。不過祭拜歸祭拜,若是你還沒有摸清農村的這些祭拜的時候所需要了解的東西的話,是會鬧出大笑話的。根據在農村的老者們所說的,大概是有這樣的五條禁忌,是萬萬不能觸犯的。首先就是給逝者上貢的食物,是不能吃的,這個對於小孩子們來說,誘惑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祭拜之前給他們準備的貢品的話,是需要提前防止小孩子們偷吃的。然後是不允許祭拜的時候還邊幹著其他事情,比如玩手機,比如嬉笑打鬧。
  • 在農村清明掃墓,祭拜先人有講究,農村老人說這4條禁忌不能觸犯
    在我們國家,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節日,但是有些節日,並不重要,有一些就非常的重要,且非常的有講究,就比如說我們國家的清明節!說到清明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且距離清明節已經沒有幾天了,大家也開始提前買好票準備回老家。
  • 清明掃墓?有墓難入!老人去世5年不能入土,只因子女爭遺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清明時節,祭拜先人,掃墓思悼,我們自古至今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不僅提醒我們追悼逝者,更加提醒著我們珍惜身邊人,對長輩盡孝,可是,有一位老人去世5年卻難以入土,只因子女爭奪遺產!
  • 祥和陵園舉行清明公益祭掃,代市民祭拜先人
    4月4日上午,廣州市番禺區祥和陵園舉行清明公益祭掃儀式,由陵園工作人員代無法親臨現場祭掃的市民祭拜先人,並號召廣大市民群眾一同「文明祭掃,平安清明」。上午9時許,祥和陵園清明公益祭掃儀式正式開始。隨後,參加清明公益祭掃活動的全體人員來到植地莊烈士紀念碑,向烈士敬獻鮮花,表達對烈士的崇高敬意。據了解,為了鞏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果,守護好市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祥和陵園以社會公益為出發點,舉辦了這場簡約而莊重的集體祭掃儀式,幫助市民完成在疫情期間也可以祭拜親人的心願,為他們追思,為他們祈福。
  • 家中祭拜先人 思念在乎用心
    惠州日報訊 (記者駱國紅 李向英)又是一年清明時。出於疫情防控考慮,今年我市殯葬服務機構全面暫停現場祭掃活動,市民紛紛響應號召,暫停或延遲現場祭掃。記者近日走訪市場發現,往年熱銷的紙錢等祭祀用品銷量大幅縮水,前來購買祭祀用品的市民也大幅減少。
  •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就算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
    在我們廣西靈山縣哪裡,春分是萬物生長的時節,說是這樣的說,也不知道通常的日曆說法有沒有區別呢?我們鄉下很重視春分這段時間,春分前後這段時間,是我們鄉下人最隆重的日子——祭祀先人的日子。從春分前後之兩天,各家各戶隨即著手準備祭祀先人的物資,以有人手調備,都在那一天施行。
  • 文明祭拜先人是社會的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清明時節寄哀思,很多人都會祭拜先人,燒紙錢是以前的傳統,冬季已悄然離去,四月和煦的春風帶來溫暖和溼潤,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即將到來。我們幾個孫子一字排開,然後下跪磕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進步,那為什麼祭祀不能改一下呢?我覺得可以做一下幾點:一、安全祭祀,不為疫情防控添堵。通過一大家族派出代表祭拜,緬懷故人也未嘗不可!自覺做到祭拜以後不留火星;不留火種在墳地周圍,自覺遵守祭掃秩序,增強安全意識,嚴防火災事故發生和疫情蔓延,確保祭掃活動安全、順暢、有序、文明、和諧進行。
  • 身在異鄉不忘記祖先 新加坡華人清明時節忙祭祖
    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華夏子孫一樣,新加坡華人不會忘記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新加坡資深報人、文史研究員韓山元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他說,新加坡著名的商業街烏節路幾十年前便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移民的墳場,「足見報恩和安葬先人在華人傳統中的重要性」。
  • 清明,是怎麼純粹由一個節氣變成祭拜先人節日的?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所以叫作清明。清明,一般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6日間的一天。現在一提起清明,就意為祭祖,掃墓,上墳,清明成了祭奠先人的節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清明本來只是個節氣,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
  •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趙剛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掃墓,祭祀先人。
  • 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保留祖籍地非常重要,這是提醒後人不能忘記自己出身何在,不能數典忘祖。」64歲的臺北市民丁先生當天帶著家人,前來祭掃已過世30多年、祖籍河南的先父。他告訴記者,每年清明一家人肯定要來墓園掃墓,並在家中祭拜地基主(樓房的地基神)及先祖。丁先生一家當天準備了水果、素餅、八寶粥等祭品。
  • 俗語「要想富,敬祖宗」,但如今上墳不讓燒紙錢,祭拜還有用嗎?
    清明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古人在清明時節要出門踏青,所謂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就是清明踏青之作;人們還有在清明時節折柳的習俗,這個時節正是柳樹發芽的時候,小時候,我們在清明時分,用剛發芽的柳條抽出其中的木枝,留下完整的樹皮,放在嘴裡吹。
  • 清明節來了,我們在家如何祭拜祖先和逝去的親人?
    祭拜祖先是中國傳統清明文化不可缺少的活動。隨著清明節的臨近,我們開始思念已故的親人。今年的清明節無法翻山越嶺祭拜祖先,也無法到公墓陵園祭拜先烈,網上祭拜又顯得孤單和冷清。很多人選擇在家裡祭拜先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 清明節祭祖:我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只願逝者安息
    清明,是我們姓氏大家庭聚得最齊的一個節日,無論你在哪裡,每個家庭至少都要有一個人回來祭拜祖先,這是傳統。去年清明,從各地趕回來的親人,首先去的就是最老的祖輩那裡祭拜,小孩們穿著雨靴、雨衣,大人們提著祭拜的元寶蠟燭紙錢香和貢品,撐著傘。
  • 清明上墳,你家鄉傳統有這些禁忌嗎,老人:要記住不能犯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
  • 中國人的一種習俗,不論是晴天還是下雨,都要祭拜先人
    想必大家都有看天氣預報,未來這幾天氣溫會下降很多,局部地區會有雨,想想也是每年都會遭這個時節下午,真不會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是二十四氣節之一,清明前後,氣候一般比較溼潤,適合於種植業。清明時節江南遇雨的機率很大,清明節前後,東南海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往往形成降雨。清明節受南方降雨的影響,天氣陰晴不定,晴雨的機率幾乎各佔一半。其一因為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裡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遷墳,這些注意事項不能忘!
    在此過程中,一些清明祭祖、掃墓和遷墳的注意事項一定不能忘,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避免穿著鮮豔衣服清明節去祭祖掃墓或者遷墳,想來都是滿懷祭奠先祖、緬懷先人之情,因而要穿著素淨一點的衣服服飾,避免穿著紅色等鮮豔的衣服出現在明顯是祭奠的場所,這是對先人起碼的尊敬。
  • 清明遇上新冠肺炎 廣州街坊:「冒險拜祭,非先人所期」
    他說,在這個形勢下拜山確實不適合,「緬懷先人,最重要的是保證自己身體健康,如果身體都沒保重好,這個儀式感就沒意義了。」不少店主表示,店鋪是最近才開門,偶爾有人購置用品,「其實也很理解,生意淡也能接受,期待重陽,大家又可以放心地出門緬懷先輩。」「緬懷先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在荔灣土生土長的區華則說,「拜祭先人是傳統,不能沒有,但在特定情況下形式可以靈活。還有的人會在家拜祭先人。」
  • 清明節祭拜,老人年輕人觀念大不同
    90後趁著清明長假好好休息,心中祭拜就好。代表人物:大良林浩,20歲  在廣州求學的林浩,今年已經20歲了,今年清明節,他並沒有回順德祭拜祖先。  現在清明節,跟我們過去清明節掃墓有些不一樣,「小時候一大家族的人會一起去,並不知道清明祭祖是什麼,反正父母叫做什麼就做什麼。」那時候不像現在在墓園,而是在一個個山頭。  以前祭祖都是一大家族一起去的,不會像現在這樣大部分都是一家人去拜祭,從一個山頭走過另一個山頭,「有時候一些沒人管的墳墓我們都會去祭拜一下,這是對先人的尊重。」
  • 清明祭祖掃墓須知
    文:楊清華清明掃墓,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年以來的傳統,也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三、不適合參加掃墓的人一般來說,年高而行動不便的老人、身患重疾者、孕婦以及三歲以下的孩子,都是不適合去墓地祭奠的人,主要是因為墓地往往在山上,身體不好的人不利行動,另外清明期間,往往是陽氣不足之時,孕婦與孩子比較容易受到墓地中陰邪之氣的侵襲,所以因為這些原因,一般不建議以上人群前往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