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壽伯(1902-1997),名知奮,又名之芬,號萬石,江蘇無錫人。自幼誠篤好學, 5歲即投蘇州名師唐伯謙門下,研習書法、篆刻、鐫碑諸藝。23歲師從滬上耆宿沈恩孚,研讀《 說文》 和孔孟之學。25歲時轉師藝林宗師趙叔孺,直入趙氏堂奧。後又拜張大千為師。 其於繪畫、書法、篆刻無不精能,並稱「三絕」,畫梅被稱聖手。于右任評其「刻印推海內巨手, 畫梅亦為第一」 。
陶壽伯一生有八位名師。15歲時他背井離鄉,往蘇州學藝,拜唐伯謙、唐仲芳昆仲為師,學習刻碑、拓碑、裱帖及篆刻等。漢貞閣是清末著名的碑帖店,庋藏碑版法帖達四五千種,唐氏兄弟為清代「碑帖大王」唐仁齋之子。陶壽伯學滿五年後往上海謀生。25歲時他師事宿儒沈恩孚,研習小學及孔孟儒學;同時,由陳巨來引薦拜四明趙叔孺為師,學習篆刻書畫,登其堂奧。44歲在安徽蚌埠師禮前清舉人蔣英先、梅達夫,學習書畫;46歲拜張大千為師,成為大風堂重要傳人。
陶壽伯的藝術成就在刻印、書法和繪畫上。刻印是他最初涉足的領域,也成名最早。28歲時他拜謁藝壇宗師曾熙,得到獎譽,曾熙評他的印章說:「壽伯先生以近所刻印見示,上追周秦兩漢古法,古韻盎然,奏刀於缶叟外又超然獨立矣。」陶壽伯因此聲名鵲起。書法則是陶壽伯繪畫和篆刻的基石,一生致力於此,由唐楷上追漢隸,於大篆用力最勤,晚年致力於《天發神讖碑》,深得張大千讚賞。
陶壽伯1931年開始學習畫梅,國家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列強凌辱,民不聊生。梅之堅韌耐寒、不屈不饒的精神可以激勵同胞奮發圖強,同仇敵愾,以驅除外敵。老梅向來被視為不可戰勝的象徵,它能從老乾上發出新枝,老樹上發出新芽,開出美麗的花朵,它所蘊藏的無比強大的重生之力,一如我們古老而災難深重的國家。陶壽伯作為有志青年,其畫梅正是其愛國熱情的表達。梅花所賦有的文化內涵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徵。陶壽伯中年以後漂泊海外,一生畫梅數萬。
陶壽伯71歲時曾在一幅《墨梅圖》上作了長題,敘述自己習梅的方法、過程、取法的對象以及對前賢的品鑑,這是一段極為重要的文章,寫到:「寫梅有三境界,初學師畫稿,繼則臨古人名跡,再則取法自然。倘鍥而不捨進入化境,便能創出新格,但萬人難求其一耳。王元章植梅盈千,寫梅池水盡黑,其畫似近寫生,然細察其小枝及著花,亦並不全屬寫真,而是別塑面目,因得『梅王』之尊稱。陳憲章師之守之,亦傳世而享名。清代金冬心、趙撝叔鹹為名金石書畫家,金梅以密勝,趙梅取其雅秀。近代吳昌碩缶翁寫梅,純以書法入畫,以篆植幹,以行草發枝著花,水墨淋漓,極盡用筆、用墨、用水之妙諦,氣韻生動乃其極高境地。餘圈圈點點的四十餘年,連從事書刻已達五十餘年,因頗知此中甘苦也。」道出了畫梅的三個境界,也是習梅的三個步驟:第一是師法古人,第二取法自然,第三進入化境。
陶壽伯在書、畫、印上的修養極高。文化名人吳敬恆以87歲高齡為畫展撰序,並親筆書寫道:「其飲譽大江南北,固甚久矣。今夏漫遊香島數閱月,許世英、錢穆、馬鑑諸先生極賞其藝,推崇備至。」「所寫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間煙火者,堪與冬心、巢林先後媲美,實當為梅傳神之聖手,故樂為之推薦。「寫梅聖手」 之名由此而傳。
畫家秦宣夫:東西互融,追藝無疆
韓登安:近世印人,唯趙古泥能得分朱布白之妙
畫家潘韻:沒有生活、感受、激情,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生命
水彩大師王肇民:人當物畫,物當人畫
李鐵夫終身未娶,孑然一身,僅有書畫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