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2021-02-19 山東省家庭教育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獲得知識?掌握技能?

取得成功?贏得尊重?

還是,享受樂趣……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哈佛女校長: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1.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2.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5.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7.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8.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11.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12. 記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就像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上述文章轉自「山東省家長空間」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
  • 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深度)
    哈佛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
  • 【家教】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02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還是,享受樂趣……「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哈佛女校長: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 【紅媒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 為什麼說教育的目的是學會一種思維?
    前段時間有一篇題目為《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的網上轉的很火熱主要觀點是:&34;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34;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 斯坦福教授:教育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而包括哈佛、耶魯等名校的校長、教授在內的眾多教育家也都十分認同這一說法。
  •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我感覺閱讀是開心!確實,也沒有騙所有人,是發自肺腑地說。因為很很多人閱讀的方式不同。我身旁九十%的人閱讀是持續的背,用勁地記。有一位網民形容得很好,邏輯思維如同專用工具和方式,魚就相當於專業知識。假如要是學會了這些專用工具和方式,不僅捉魚,學好用其它專用工具和方式去抓其它小動物。它是存活的技能,無論到哪些環境都能夠存活。積累一定的邏輯思維,無論學什麼知識是非常快,了解剖析接納水平強,迅速進入到人物角色。
  •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的核心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極客晨星作為少兒編程專業培訓機構認為,編程的核心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少兒編程培養的是孩子的編程思維,未來,少兒編程也將成為舉足輕重計算機語言,更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溝通」語言。讓孩子學編程,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程式設計師,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學習訓練,掌握人工時代最重要的一種必備技能——編程思維。擁有了編程思維,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時代的運轉規則,更從容地應對未來的訊息萬變。
  • 哈佛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陸續與多所學校宣布合作也給兩江新區的優質教育帶來了蓬勃的生機2020年招生範圍西南大學附中金州校區招生範圍:北大資源博雅,康橋融府,湖霞郡,約克郡北郡,世茂茂悅府,金科時代中心,恆大世紀城,洋豐聖喬維斯,碧桂園中郡天璽。
  • 哈佛大學教授:談真正的教育是什麼?看完豁然開朗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 哈佛、耶魯校長教育觀: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 華南師大教授王紅:從「學會」到「會學」,我們的路還有多遠
    美國的課堂看似鬆散隨意,但學生卻能夠在更輕鬆自然的過程中習得學習能力、獲得思維發展,也就是讓學生更「會學」。因為人的思維的進度以及學習能力習得的進度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需要每個個體在自然放鬆的氛圍中靠感悟、體驗、默會等過程自然生成,這是無法「趕進度」的。
  • 「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但是,對一所真正的大學而言,為學生尋找一個共同的知識核心,在他們各自的天賦與興趣之外,發展他們的綜合知識能力與教養,又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種與「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相抗衡的力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崛起而成為一種教育潮流的。
  • 三位世界級專家的共識:教育的意義從不是學一堆知識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說過:「真正的教育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和技能,卻能勝任所有學科和職業。」不同的人對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以下是三位教育名家為我們總結教育的真正的意義……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 哈佛教授:教學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傳授其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卻能最讓人勝任其他課程和職業類型,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哈佛女校長:走向世界了解整個世界是小朋友們的必修課程。
  •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
    這才是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耶魯校長的答案絕對超出你的想像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