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2020-08-19 蘿蔔碼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哈佛女校長: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

「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

「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

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

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

「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

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

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幸福

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並總結出了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1.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2.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 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5.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6. 記錄生活。

7.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

8.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

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

10. 充分休息和運動。

11.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12. 記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正如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

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

英語學習就像是這位哈佛教授所說的一樣,不只是局限於「知識」的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

相關焦點

  •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還是,享受樂趣……「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哈佛女校長: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 【紅媒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 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
  • 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深度)
    哈佛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
  • 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 【家教】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
  •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的核心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極客晨星作為少兒編程專業培訓機構認為,編程的核心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少兒編程培養的是孩子的編程思維,未來,少兒編程也將成為舉足輕重計算機語言,更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溝通」語言。讓孩子學編程,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程式設計師,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學習訓練,掌握人工時代最重要的一種必備技能——編程思維。擁有了編程思維,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時代的運轉規則,更從容地應對未來的訊息萬變。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教育,很多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言論,耶魯大學曾經的校長理察·萊文曾說過: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 為什麼說教育的目的是學會一種思維?
    前段時間有一篇題目為《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的網上轉的很火熱主要觀點是:&34;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34;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我感覺閱讀是開心!確實,也沒有騙所有人,是發自肺腑地說。因為很很多人閱讀的方式不同。我身旁九十%的人閱讀是持續的背,用勁地記。在閱讀的全過程了解剖析轉換給自己的觀念邏輯思維,搭建歸屬於自已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說白了的獨立思辯水平吧。每一本好書,每一段文字的邏輯思維視角是不同。閱讀實際上也就是在持續創建思維方式,你閱讀書籍越多,創建的思維方式越多。思維方式並不是分文科理科,邏輯思維是還可以相互之間通,借鑑,變通。
  • 斯坦福教授:教育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理察·萊文就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就認為,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培養「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 哈佛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今年西南大學附中落地照母山片區陸續與多所學校宣布合作也給兩江新區的優質教育2020年招生計劃6個班,共300人師資方面重慶兩江新區西南大學附中根植於西南大學附中辦學傳統,與校本部實現五個統一:統一辦學理念、統一科學管理、統一資源配置、統一教育教學、統一學生評價,確保學生享受到本部原汁原味的教學資源與教育追求。
  • 學會不是目的,會學才是目標!
    學會不是目的,會學才是目標!——北京快學時代教育,創造學霸養成新模式課堂上老師:「同學們,你們聽懂了嗎?都會了嗎?」學生:「聽懂了,都會了。」
  • 鍾啟泉︱學會提問:砥礪多樣思維能力的方略
    教育的關鍵不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提問」。優異的教學方法是從學生懂得提問的方法、自身能夠回答自己真正想知道的問題開始的。「學會提問」是砥礪多樣思維能力的方略。當學生自己學會提出問題之際,事實上就在動員自己的智慧、展開多樣思維能力的練習,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涵養了自身的人格品性。
  • 不可不知道的教育理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
    思維能力就是其中的隱性的成功要素之一。思維是高級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簡單機械記憶的低級認知過程。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對於知識的記憶處於認知的低階。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培育孩子的思維能力。
  • 芬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
    一直以來,OECD認為,在歐洲,芬蘭是教育系統最好的國家,儘管他們每周的上課時間比法國學生少1.5小時。也就是說,7~15歲,他們少了2000小時的學習時間。但芬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讓他們更獨立。
  • 早期教育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是學會如何獲得知識
    反觀日本的教育,小時候培養的興趣能一直延續到成年,我們的興趣班幾乎是上啥、煩啥。蒙臺梭利說:「當把學習和知識作為最終目的,教育就變成了一場災難。」我曾經幫朋友帶過幾天小孩,這孩子剛來的時候,學習差到父母已經絕望的地步,認為這孩子應該去看心理醫生。
  • 三位世界級專家的共識:教育的意義從不是學一堆知識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說過:「真正的教育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和技能,卻能勝任所有學科和職業。」不同的人對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以下是三位教育名家為我們總結教育的真正的意義……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理性:理性是人類具有的依據所掌握的知識和法則進行各種活動的意志和能力,通俗的講就是有目的的活動。理性是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會經過全面的思考和評判。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有理性,所以人也被稱為理性動物。
  • 學生學會以知識為跳板
    學生在學習詞彙和知識的過程中,並不是以學會這個詞彙或知識為最終目的,而是以這個詞和知識點為跳板手段,運用這個詞彙和知識創生出更過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如果學生長期處於以學習知識點為目的的學習情景要求中,學生慢慢地則會變得冷淡、被動,被拘束在某個範圍或某個框架內,不善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