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與年味③|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是近代年畫兩大主題

2020-12-17 澎湃新聞
年畫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內涵的民間藝術形式。據考證,它由秦漢或更早時期用於驅邪避災的門神畫演變而來,逐漸成為了民間特有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但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一直是貫穿其內涵的兩大主題,前者以各種神像類年畫為主,後者以豐富的寓意吉祥安康的年畫為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心靈訴求。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有一批衛聚賢(1899-1989)捐贈的傳統木版年畫。衛聚賢字懷彬,號介山,又號衛大法師,山西萬泉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抗戰時期,他隨中央銀行西遷重慶,任秘書處秘書,繼續辦理說文社,出版《說文月刊》,並四處收集古物,希望籌辦一所通俗博物館。1950年,衛聚賢把多年收集的文物47箱,共929種,計1.8萬餘件,悉數捐贈給了當時的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後轉交西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收藏至今。他捐贈的年畫年代多為清至民國時期,約有兩千餘件,產地涉及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包括1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細細品味這些年畫,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傳統吉祥文化內涵。

吉祥喜慶的內容

年畫上的吉祥內容非常豐富,人們把對平安、好運、幸福、長壽、發財等美好願望都寄托在了可視的圖像上,如麒麟送子、狀元及第、五子登科、三羊開泰、聚寶招財、青龍吉慶、鶴鹿同春、五福臨門、福壽無極、喜慶大來、合家歡樂等。

以美人娃娃為描繪對象的年畫,表達了人們對家庭美滿、後代健康的憧憬,這類圖像多色彩明豔活潑,滿溢喜慶祥和的氣息。天津楊柳青年畫《筆定升官》(圖1)描繪了母子二人,母親慈愛端坐,面露微笑,孩子手持毛筆和銀錠,右腿站立,左腿升起,案几上放著冠帽,寓意「必定升官」,畫面與題款相互呼應,和諧相融。

民國 天津楊柳青 《筆定升官》

時祥節景年畫多用場景描繪來表現節慶風俗,天津楊柳青年畫《新年多吉慶 合家樂安然》(圖2)就以理想化的色彩渲染了農耕文明中普通民眾的幸福生活。畫師以中景開大門為中心展開畫面,肥豬拱門而入,室內華燈吊頂,大門左右分別繪兩座火炕,兩撥人正在用膳和遊戲,爐灶裡烹飪著佳餚。前景正中是互道吉祥的兩位青年;左邊高低不一的筐裡堆滿了錢財寶物,人們駐足圍觀;右邊的婦女孩童正忙著擀麵包餃子,簸箕裡盛滿了節日的食材。整個畫面以傳統的散點透視法再現了北方人家新年夜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色彩濃淡相宜,富麗典雅。

清代 天津楊柳青 《新年多吉慶 合家樂安然》

重慶梁平年畫《吉星高照》(圖3)描繪了人們慶賀上元佳節的歡樂景象。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節,道教以這天為賜福天官的誕辰,民間便用張燈、鬧元宵的形式來慶賀,在夜間觀燈賞月,舉行各種文藝演出,逐漸形成了以祈福、娛樂為主的歲時節日。圖中人人笑意盈盈,舞獅逗獅皆風趣幽默充滿喜感,人們無論是觀賞還是參加表演均全情投入,盡興歡愉,紅、黃、藍套色的使用讓畫面既歡快熱鬧又不失典雅沉著。

民國 重慶梁平 《吉星高照》

浙江餘杭年畫《青龍吉慶》(圖4)以各路神仙齊聚展現吉慶題材。青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指東方,主吉慶、招財進祿之事。舊時江浙地區的商鋪在開業之時,會在店鋪的招牌上懸掛青龍馬,上繪和合二仙,寓意生意和合順遂。此幅畫面正中繪一位著甲冑,髯須滿面的武財神,左手捧元寶,右手向上舉,跨騎在一條青龍之上,他的左下方是和合二仙,周圍有數位伴神,手持錢幣或元寶。畫面採用了當地獨特的彩色漏版套印技法,紅、綠、藍色被錯落有致的漏印在紙上,顯得更加飽滿吉慶,喜樂昇平。

清代 浙江餘杭 《青龍吉慶》

巧思寓意的組合

勞動人民擅長在生活中提取素材,用相似的形象、巧合的數字以及接近的讀音來選擇、組合併創造圖像,因此年畫描繪的內容幾乎都有象徵和寓意,不同含義的圖案還會根據主題組合成富有韻味的畫面,既生動美觀,又有濃厚的祈福願望。

清代 陝西鳳翔 《富貴雞神》

古時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花草鳥獸都有靈性,是吉祥物,因此被大量描繪在年畫裡,如牡丹為百花之王,象徵富貴;石榴一果多籽,比喻「多子多孫」;佛手諧音「福」、「壽」;葫蘆諧音「福」、「祿」;藤蔓滋長綿延,寓意茂盛、長久。魚諧音「餘」,多寓意年年有餘;蝙蝠諧音「福」,「遍福」就是一個好口彩;貓、蝶諧音「耄耋」,與花卉組合成「耄耋富貴」,表達對長壽福祿的祝願。雞在民間被視為德禽,諧音「吉」,陝西鳳翔年畫《富貴雞神》(圖5)和《功名雞神》(圖6)刻畫了兩隻口銜吉祥掛吊的公雞,站立在石頭上,寓意「室上大吉」,公雞及其打鳴的功能,加上繁枝牡丹,又稱為「功名富貴」,單腿上提的圖像,暗含「高升」的意味,小小的畫面中還堆滿了牡丹、佛手、石榴等具有象徵含義的圖像元素。

清代 陝西鳳翔 《功名雞神》

河北武強年畫《花開富貴》(圖7)集合了幸福、昌盛的美好寓意。畫面正中是一盆牡丹,象徵富貴,旁邊的魚缸繪有兩尾金魚悠遊嬉戲,合為「富貴有餘」,周圍擁簇的海棠又與牡丹合稱為「富貴滿堂」。整個畫面以雍容華貴的牡丹為中心,巧妙的加入了別具含義的圖案,共同傳達多重吉祥祈願,構圖層次分明,大氣飽滿,設色熱烈明麗,非常適合居室裝飾。四川夾江年畫《春花富貴》(圖8)正中繪聚寶盆,裝滿佛手、桃子和石榴,寓意「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兩旁博古架上的器物裡插滿菊花、牡丹、如意、珊瑚等各含寓意的祥瑞物件,周圍以荷花為飾,加上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顏料蘇木紅、槐黃、品綠、藍靛、黃丹等色的巧妙運用,整個畫面色彩豔而不俗,雍容大氣。

民國 河北武強 花開富貴

民國 四川夾江 《春花富貴》

再看這幅陝西鳳翔年畫《封侯掛印》(圖9),其實是一個普通生活中猴子戳蜜蜂窩的場景,勞動人民把智慧運用到年畫創作中就有了這樣的題材。畫中的猴子攀爬上樹,手執韁繩,正欲接近掛在枝上的蜂窩,樹下的馬兒振蹄嘶叫,蜜蜂在它頭上徘徊,整個畫面極富動感。蜂、猴諧音「封侯」,與馬兒的組合意為「馬上封侯」,蜂窩狀似官印,掛在樹枝意為「掛印」。此種題材在年畫中比較常見,不過表現猴子戴官帽形象的卻很少。

清代 陝西鳳翔 《封侯卦印》

河南朱仙鎮年畫《五子門神》(圖10)屬於神像類年畫,這裡的門神並非武將打扮,而是賜福降祥的天官,他們面目慈祥,周圍簇擁著歡喜雀躍的五位兒童,神情生動,兒童手中分別捧有荷花、燈籠、寶瓶和壽桃等,以五子搭配門神的組合方式是後來發展起來的,五子既代表了「五子登科」,也象徵著多子多福,表達了人們對連生貴子、人丁興旺、平安幸福的美好祈願。

清代 河南朱仙鎮 《五子門神》

耐人尋味的構圖

年畫的構圖均衡豐盈,追求喜慶,崇尚圓滿,講究堆、滿、全的原則,人們在設計中會有意識的加入奇思妙想來達到吉利和巧思的雙重目的。

湖南灘頭年畫《一團和氣》(圖11)的構圖取自明成化帝的「一團和氣」圖,粗看似一體態渾圓的笑面彌勒盤腿而坐,細看實為三人擁作一團,相視而笑,構思源於《虎溪三笑》的典故,寓意儒、釋、道三教和睦共處。年畫借用了這種巧妙詼諧的形式,繪一面闊方圓的雙髻盤腿女童,滿臉含笑,造型憨態可掬,寬袍上繡滿富貴團花,頸掛長命鎖,鎖上寫「三元及第」,手捧「和氣致祥」的捲軸,她的頭頂飾壽桃和佛手,上書「如意」,整個畫面寓意團圓、和氣,吉祥雅致。聰穎的民間畫師還獨具匠心地把這種構圖用到掛錢中,如也是產自湖南的《一團和氣》窗格紋掛錢(圖12),以剪影的形式把蝙蝠和圓潤女童置於連續的窗格紋中,寓意家庭福氣到來,圓圓滿滿,而這重複連續的紋樣也是「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寄託。

清代 湖南灘頭 《一團和氣》

民國 湖南 《一團和氣掛錢》

河南朱仙鎮年畫《福字長壽仙翁》(圖13)以「福」字為背景,別出心裁地把騎鹿壽星安排在內,組成「福祿壽」的好彩頭,構圖吉慶飽滿,設色厚重端麗,充滿吉祥歡慶的氣息。

清代 河南朱仙鎮 《福字長壽仙翁》

相似的還有蘇州桃花塢年畫《八仙人物壽字圖》(圖14),畫師在「壽」字內繪出怡人景色,庭院迴廊清新別致,奇石嶙峋,八仙錯落分布其中,福祿壽三星和天女踩著祥雲居於畫面頂部,畫面構圖疏密得當,設色對比強烈,既充滿了文人畫的典雅又飽含著民間真摯的祈願。

清代 蘇州桃花塢 《八仙人物壽字圖》

福建燈畫《天官賜福春》(圖15)是在紅紙上用墨線刻印的,這種斜方形的樣式被稱為「福字燈」,糊有燈畫的燈主要用於節慶裝飾。畫師巧妙的把天官賜福的形象與「春」字結合,每一筆畫以吉語 「新春大吉、長發其祥、百子千孫、添丁發甲、招財進寶」點綴。福州語系的方言裡「燈」與「丁」發音相同,燈籠上多有「添丁」的吉祥燈語,「亮燈」意為「亮丁」,含有多子多福的祝願。

清代 福建 《天官賜福春》

另一件福建漳州年畫《獅頭銜劍》(圖16)是東南地區非常流行的題材,又叫「八卦劍獅」,一般繪正面裝飾華麗的獅頭,巨口獠牙,口銜七星寶劍,額頭是八卦圖案,畫面其他空間均被捲曲的獅毛佔據,藝人用紅、綠、黃、紫等顏色套印,既鮮亮富有裝飾性,又具有鎮宅的實用性,這種滿宮的形式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民國 福建漳州 《獅頭銜劍》

此外,老百姓還用嵌字裝飾的傳統手法,創造出各種各樣代表如意吉祥的花箋,來美化居室中的窗格子,把吉利的詞句如「年年發財」、「發財興人」(圖17)、「金玉滿堂」(圖18)、「榮華富貴」、「迎春接福」等,與花草紋、回紋、卍字紋、龜背紋等組成圖案,吉祥而有裝飾效果。

民國 重慶梁平 《發財興人》

清代 湖南灘頭 《金玉滿堂》

詼諧幽默的情節

2020年正值農曆鼠年,關於老鼠民間又有什麼獨特的創作與之相關呢?魯迅曾在《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一文中提到對於《老鼠娶親》年畫的印象:「『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杉綠褲。」此類年畫盛行於我國各地,鼠患對農業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它們不僅偷吃糧油食品,啃咬家具衣物,還會傳染疾病,人們對之深惡痛絕,可是為何又要在春節期間張貼老鼠熱鬧娶親的年畫呢?不僅如此,還要在鍋臺、灶臺、床下等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撒些米、鹽、花生、糕點,給老鼠娶親宴客用。上床後,又再三叮囑小孩不能講話,不能驚動老鼠,讓它們順利完成嫁娶。這種矛盾心理其實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表現。「嫁」即從自家而出,也有轉嫁、「委過於人」的含義,目的就是把鼠患、疾病、災禍驅逐出門,但又要用張貼年畫營造氛圍,熄燈禁光、提供食物和空間等迎合老鼠的「諂媚」行為來掩飾真實意圖,如此看來春節期間安排的老鼠娶親實質是用祭鼠、媚鼠的手段實現驅鼠、滅鼠,禳災避禍的民俗活動,側面體現了老百姓功利結合實用的生活智慧,雖然對老鼠充滿畏懼,可還是要用喧鬧熱烈的方式去「遣嫁」,以樂觀娛樂的心態去面對。

清代 湖南灘頭 《老鼠娶親》

湖南灘頭年畫《老鼠娶親》(圖19)就用幽默戲謔擬人的手法表現了形象逼真的嫁娶場面。畫面構圖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送禮的老鼠手拿雞、魚走在前列,身後跟著吹嗩吶的樂司,下層鳴金的老鼠開道在前,身後是騎著高頭大馬的新郎官,打燈、打彩的老鼠簇擁著轎夫,花轎裡坐著裝扮美麗的新娘,它們一個個尖嘴細腿,活靈活現,喜形於色,只有畫面前方兀然出現的大貓,暗示著老鼠前途未卜的命運。

結語

1945年2月,衛聚賢的說文社聯合重慶市民眾教育館舉辦了「宗教與民俗展」,作為民俗的一部分,他收藏的年畫也在展覽之列。在《宗教與民俗》一文中,衛聚賢明確表達了此次辦展目的,不是為迷信,也不是為湊熱鬧,而是給宗教民俗一個新意義,把民眾對於舊的信仰的堅決,轉移到新的信仰「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上來,這是衛聚賢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希望賦予年畫的意義。那麼如今我們在歲時年節期間舉辦年畫展覽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隨著科技日益發達,觀念愈加更新,人們很少把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寄托在年畫這薄薄的紙片上,傳統木版年畫也越來越罕見,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木版年畫,承載著大量豐富的民間信仰和深厚的文學底蘊,有著民間樸實的審美意趣,在新時代它們亟待被社會關注、理解和守望,在煥然一新中繼續發揮傳統藝術鼓舞人心、凝聚文化的作用。 

(作者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館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貼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農曆新年貼年畫,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習俗,起源於唐代,宋代成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依然流傳於民間。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功能。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
  • 年畫尋訪③|上海小校場年畫裡的海派年味
    年畫總是和年節纏綿得最緊,相依相偎。時光流逝,雖然年畫的表現題材和應用範圍在以後擴大了很多,不再總是和新年捆綁在一起,但在所有畫種中,她依舊還是帶著濃濃的「年味」,而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年味,因其置身都市,更多更早的感知繁華時尚,因而更有其特殊之處。
  • 年畫、剪紙、肚兜、虎頭枕,這個展覽展出的民間藝術瑰寶難得一見
    進入臘月就是年,在傳統民俗中,人們要開始準備剪紙、年畫等年貨了。1月15日,炎黃藝術館藏民俗展拉開帷幕,近150件珍貴的民間美術藏品展出,涵蓋年畫、剪紙、肚兜、虎頭枕等百姓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佳作,帶著人們重溫「年味」的溫暖。
  • 農村象徵「祈福、納祥、求子」的泥娃娃,你還有多少印象呢?
    不過比起像年畫娃娃一樣的泥娃娃,小編更喜歡生肖兔子的泥娃娃。不過小編跟著家長一起去買泥娃娃的時候,家長總是更喜歡那些年畫娃娃一樣的泥娃娃。小編要求了好久都沒有得到兔子娃娃,心情十分低落。有一次,小編又跟家裡的大人一起去買泥娃娃,小編想買兔子娃娃的要求被駁回,生氣地站在一邊不說話。賣娃娃的小販可能是看小編可憐,在家裡的大人付款年畫娃娃的時候,塞了個兔子娃娃給小編,說是送給小編的。
  • 能看也能親手填色 傳統木版年畫帶你重溫年味
    東方網12月25日消息:在數千年的民間生活中,中國傳統木版年畫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昨天,「第八屆傳統節日社區歡樂行主題活動·迎新春頌和諧中國傳統年畫展演」在上海嘉興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展廳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知名年畫社的40餘幅代表作品集中展出,吸引了申城數百名年畫愛好者前往觀展。
  •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齊聚蘇州美術館 80幅精彩作品亮相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為城市增添文化色彩。展覽現場年畫最早是以門神形式出現,漢代文獻中已有門神畫的記載。
  • 80幅中國木版年畫精彩亮相蘇州美術館
    年畫最早是以門神形式出現,漢代文獻中已有門神畫的記載。中國年畫都與驅兇闢邪、祈福迎祥的主題密切相關,為百姓喜愛的事物或神話、歷史故事、戲文、新聞。中國傳統年畫的產地也很多,由馮驥才牽頭編纂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二十二卷,將產地分為大小兩種,產地之大小,不僅根據歷史規模和影響力,還要看現有的活態遺存狀況。
  • 新時代 新生活 新年畫
    春節貼年畫是中國古老的習俗,其歷史已逾千年,深受大眾喜愛,傳承至今依然鮮活。年畫成為過年時不可或缺的吉祥物,有「不貼年畫,沒年味」之說。年畫渲染了「年」這個特定節日祥和團圓的氣氛,表達了人們慶豐收、過新年的喜悅之情,也寄寓了人們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是辭舊迎新的報春花。
  • 平安喜樂賀新年,從剪紙和年畫中,看清朝古拙又新意的民間藝術
    家裡的男人們也趁著不出去幹活的時間,把房頂上的舊瓦換成新瓦,門前破掉的石雕換成新的,裡裡外外收拾好後,小兒抱著一大摞年畫出來了。貼年畫是清代小兒最喜歡做的事情,清代的年畫大多是一些喜聞樂見的樸素題材,大多包含了祈福求祥,避禍驅邪的內容。
  • 濱州:於渤海之濱、黃河之洲,遇見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將「激活」、「衍生」作為年畫研究時代性和非遺傳承活態性的學術主題,探索跨學科年畫研討的學術新格局。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振宇發言第三版塊探討年畫的現代活化和創新實踐,由李振宇擔任學術主持。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以《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為題,具體分析了「年畫振興系列活動」傳播案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年畫傳奇》總導演、製片人許偉,圍繞紀錄片簡介、年畫動畫進大屏、線下推廣計劃三個方面進行分享,提供年畫傳播新思路。
  • 中國民間美術之木版年畫「清央美術」
    北宋時期,在市民階層,豐富起來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刺激了年畫的發展,帶來民間木版年畫的定型與興旺。「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俗稱「四美圖」(圖1-12)及「義勇武安王位」(圖1-1-3)、「東方朝愉桃圖」等都是宋金時期木版畫的稀世珍品。明代初年,曾在甘肅發現兩幅宋朝年畫:一幅是以班姬、趙飛燕、王昭君、綠珠為主角的「四美圖」,四美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的義勇武安王位。
  • 嘉興博物館推出「玩·味十足——海鹽縣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
    9月3日,由嘉興博物館與海鹽縣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玩·味十足——海鹽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在嘉興博物館二樓禾韻展廳展出,本次展覽共分為「拾趣」、「玩味」兩個部分,共計297件展品,通過對系列主題民間玩具的展示,讓觀眾在欣賞民間藝術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學會從玩樂中引發探索的興趣。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上墨、鋪紙、掃印,最傳統最簡單的紅底墨線財神和「持刀將軍」門神畫,一天能印上百張。20多道工藝純手工製作在年畫中,除了門神和財神這些線條簡練粗獷的「款式」,還有更多複雜的「神仙」內容,比如狀元及第、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年畫娃娃等,都是佛山木版年畫常見的主題,而這些年畫圖樣更複雜,需要劉鍾萍花上更多時間。
  • 匯聚多元設計力量,包圖網2021年畫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年末是一個特殊時刻,辭舊迎新春,轉眼牛年即將到來,為了慶祝「牛年」新年,包圖網發起了2021年「牛年春節年畫設計大賽」,通過對春節年畫的創作,傳承及創新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家提前進入新年氛圍。年畫是中國傳統藝術,逢年過節人們張貼和張掛祈福納祥的畫,以此寄託美好願望,並為此開展各種創作、印製、銷售和購買年畫的活動。年畫的題材、造型、角色等,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 寒假讓孩子去尋找嶺南年味,廣東首個年俗冬令營線路出爐
    現代春節,很多人都感覺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曾經讓大家牽腸掛肚的年俗也已經漸走漸遠。11月28日,以「尋找嶺南年味.體驗廣東年俗」為主題的年俗研學與冬令營線路正式出爐,整個冬令營線路涵蓋了嶺南眾多年俗。每到春節,佛山揮春街的墨香味、炸煎堆的油香味、花街的花香味,一天比一天濃。
  • 中國"年畫之鄉"遭遇收徒難 業界盼賦予新生命力
    馬習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中新網記者,年畫是以前家家戶戶春節期間張貼在牆上或門上,用於祭祀祈福必不可少的東西,如今年畫已不再「流行」。  武強年畫產生於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題材豐富,距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2006年,武強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全國第一家楊家埠木版年畫文化主題酒店濰坊開門迎客
    這是濰坊市第一招待所按照濰坊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名市」的要求,貫徹和落實山東省旅發委創建文化主題酒店精神,實現了傳統星級酒店的華麗轉身,保護和傳承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舉措。走進濰坊市第一招待所,酒店大門外建有"楊家埠木版年畫牆",院內有"楊家埠明清古版年畫牆"和大型青銅雕塑《年年有餘》;按楊家埠年畫寓意設計創作的迎賓儀式和"天女散花"舞蹈,喜迎八方賓朋。
  • 福利|重拾舊時年味 浙江小記者手繪年畫扎染燈籠迎新年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01月08日訊 (記者 陳麗麗)期末考試快到了,離寒假和春節還遠嗎?過春節的氣氛,也漸漸濃起來了。貼春聯、貼窗花、掛紅燈籠、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不少爸爸媽媽記憶中,這是充滿年味兒的事兒!可就有媽媽來抱怨了「現在的娃常常穿新衣,少了那一份對過年的期盼!」
  • QQ華夏手遊年畫主題專版邀您共度佳節 濃濃年味賀新春
    年畫元素助力「威武門神」天衣 氏族勇士化身古裝門神 1月22日,在「年畫重回春節」的匠心加持之下,《QQ華夏手遊》年畫主題專版正式上線。 坐騎、戰魂一樣不少 全副武裝迎新年 在此次年畫主題專版中,年畫風格的專屬喜慶裝扮,全面覆蓋遊戲中玩家最常用的「天衣」「坐騎」「戰魂」,所以除了天衣外,其他各色年味裝扮也同步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