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選諾獎,16歲瑞典女孩為何飽受爭議?

2021-03-02 南風窗

這位今年還只有16歲的瑞典學生,已經是全球知名的環境活動家。她從15歲起就開始為氣候問題奔走抗議,號召罷課並且四處演講,因此頻頻登上媒體頭條。其影響力之大,「吸引」了上百萬人參與了她所發起的罷課和抗議活動,這樣的行為使得《時代》雜誌將她評為2018年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少年之一和2019年百大人物之一。

乍一看,和平與環保之間的關係似乎不近,過往的諾貝爾和平獎,也主要表彰保障人權、呼籲減少核武器和降低戰爭威脅人士。不過頒給環保人士也並非無例可循,2007年和平獎就曾頒發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當時的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表彰他們在傳播人為氣候變化知識上做出的努力,並為應對這一變化所需要的措施奠定了基礎。」

2008年10月18日,阿爾·戈爾參加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氣候項目」會議

有了先例,諾貝爾獎對桑伯格的提名也就順理成章。她在今年3月被瑞典議會的兩名代表和挪威議會的三名代表提名時,理由正是「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制止全球變暖,它將成為「戰爭,衝突和難民」的原因。

中國人對格雷塔·桑伯格不會陌生,關於她的一條視頻流傳甚廣,那是今年9月23日她受邀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發表演講。

視頻中,桑伯格面對臺下坐著的上百位各國領袖和政府首腦,眉頭緊皺、怒目圓睜、語氣強硬:「你們用空談偷走了我的夢想和童年,現在還要在年輕人這裡尋找希望,你們怎麼敢!很多人在飽受磨難在奄奄一息,生態系統正在崩塌,而你們整天只知道談論金錢,和經濟永恆增長的童話,你們怎麼敢!」

格雷塔·桑伯格在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發表的演講

國內中文媒體中,她的圖片有不少也是從這個視頻中截取,猙獰可怖、歇斯底裡,一副偏執狂的樣子,與未成年少女似乎該有的可愛形象毫無關係。

這種形象基本上推動形成了國內輿論場對她的幾乎一邊倒態度。她被描述為被人操控的懵懂少女、雙標的白左、只會空談的表演家,更多批評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這一在國內廣泛傳播的形象,FT中文網一篇文章認為源於華人自己創辦的華文日報《歐洲時報》,而新聞實驗室《對16歲氣候活動家的抹黑與誤解》則分析道,這些報導有不少是從歐美極右翼網站「進口」而來。

這一形象進入國內後,輿論對她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兩點:偏執形象、空談作秀。

這張在網絡流傳較廣的照片中,網友指出桑伯格「用著一次性紙杯、塑料沙拉盒以及冷藏船運到歐洲、然後冷鏈儲存冷鏈配售的香蕉」

不該被強調但不得不提的是,她的形象與她自己的性格和精神有關。在TED演講時,桑伯格自稱被診斷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社交障礙),強迫症和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交焦慮,患者有正常說話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說不出口。)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她在公眾面前的環保呼籲如此執著而「猙獰」。

但外表不是問題的重點,更激烈的,也似乎更有「道理」的批評直指桑伯格只會空談,無助於環境問題的真正解決,「還不如多種幾棵樹來得實在」。

這種批評有道理嗎?這裡需要先問三個問題。

第一、桑伯格所痛陳的氣候變暖問題是不是一個真問題?第二、她的環保主張是什麼?對嗎?第三、她部分放棄學業投身社會活動,四處奔走演講,究竟是不是無價值的空談?


第一個問題恐怕最無爭議。科學界對此也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地球正在變暖,並且這種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今年2月,有224名科學家和學者籤署了一封公開支持信,稱他們受到了桑伯格的啟發,也是在科學上對這一問題的佐證。

在這個問題上,真正批評或嘲笑她的不是科學家,而是政治人物。美國總統川普和法國總統馬克龍,都曾指責她誇大了否認氣候變化所涉及的複雜問題。

不過,在認知上承認氣候變暖存在並不意味著人們就能感知到它的重要。對此,豆瓣用戶影沫的《淺談格雷塔·桑伯格與氣候變化遊行:一個可再生能源學生的視角》一文倒是提供了一個頗具啟發性的觀察,她發現,北歐人民因為離北極更近,所以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她也親眼看到冰島和格陵蘭的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因而能夠理解北歐人對環境問題的一腔執念。

另一個評論者也說自己「在挪威生活,這裡的人和自然的關係非常密切,出門不遠就有森林大海,大家對環境的保護不僅出於利益,還有熱愛。這基本上是社會共識。」

而意識到環境問題之緊迫的瑞典女孩桑伯格對環保積極發聲,並無不妥,但很多人對她的批評在於她沒有提出有實質性內容的計劃,只是表達情緒。

那麼,桑伯格究竟說了些啥?總結她以往的演講,基本上可以歸納這麼幾句:由於氣候變化,人類正面臨著生存危機,刻不容緩,但是人們卻不重視這個問題,媒體上鮮少討論。環境問題是代際問題,當前這一代成年人對氣候變化和下一代的生存環境負有責任,如果成年人不行動起來,年輕人就要積極行動起來。

桑伯格確實沒有提出更詳細和清晰的主張,也沒有具體討論排放和發展之間的關係。而優先排序環境問題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一旦她的主張走出瑞典,就要被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右翼批評,或被用陰謀論來解讀。

這其中尤以普京的批評最具代表性,在10月2日的莫斯科「能源周」能源論壇上,普京將桑伯格描述為「善良的女孩,非常真誠」,同時暗示她被操縱以服務於他人的利益。他說,「沒有人向她解釋,現代世界是複雜且不同的,生活在非洲和很多亞洲國家的民眾想要生活在與瑞典同等財富水平之中,那應該怎麼做呢?」,「去向發展中國家解釋一下,他們為什麼應該繼續生活在貧困中,而無法像瑞典一樣。」

普京質疑:「非洲人也想過瑞典人的好日子,怎麼辦?誰來去跟他們解釋他們還要再窮20、30年,包括他們的孩子?」

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秘書長穆罕默德·巴金多也「抱怨了氣候變化運動家對石油行業的「不科學」襲擊,稱其為「也許是最大的威脅」。

因為減排和發展之間的必然矛盾,桑伯格的環保主張一定會受到基於發展角度的批評,但真正要光火的不該是發展中國家,因為桑伯格的矛頭基本是指向發達國家的,她在TED演講時說:「很難指望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真正在乎氣候危機並作出行動」,幾乎就意味著她寄希望於發達國家在減排問題上作出表率。

但是囿於年齡和知識儲備,她沒有能力再就這個問題展開下去。這指向了不少人對她的另一個批評:她不該在如此小的年紀就投入太多精力在社會活動上,空談是無價值的,環保還得靠實幹。

對此,桑伯格自己也知道,她曾說:「有些人說我應該去上學才對,要好好讀書成為氣候科學家,這樣就能夠去解決氣候危機。但是氣候危機已經被解決了,我們已經有了解決方案(指巴黎氣候協定等共識),接下來應該要做的,只是行動起來做出改變,而當大家都不採取行動來拯救未來時,我為什麼要為很快就會不復存在的未來而讀書。」

在桑伯格看來,解決辦法早有了,只不過你們這些大人沒想著去辦,所以還得青年上,通過社會活動,推動環保議題進入公共討論空間和政府決策機制中。

這在公民參與活躍的歐洲社會也屬平常,影沫在文章中提到,格蕾塔一開始搞周五罷課在北歐倒也無傷大雅,因為北歐孩子平時會花不少時間在社會活動上,至於偶爾搞點罷課遊行,呼籲社會關注環境與氣候問題在當地也不是多麼大的事。

這件在歐洲人看來頗為普通的事情,放在中國成為了一件「大事」。在國內公眾的潛意識裡,一個沒有決策地位的普通人(還是一個未成年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議程及決策發生任何影響,所以她的談只能是「空」的,還不如螞蟻森林來得實在。

但桑伯格的活動是有意義的,2019年6月,英國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自從桑伯格發動抗議活動以來,公眾對環境的關注一度飆升到創紀錄的水平。這其實印證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和肖的實證研究發現,即媒體對某一議題報導的越多,公眾會意識它越重要。

更實在的成果也不缺乏:不少政治人物和名流對她表達了讚許,先後作出改善環境的許諾,來自美國的富裕慈善家和投資者捐贈了將近50萬英鎊,以支持滅絕暴動和學校罷工團體建立氣候應急基金。

從這樣的結果上來看,她的呼籲沒有流於空談。

 

 

相關焦點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封面新聞:在不少人看來,彼得·漢德克是一個有爭議的作家。他的爭議點主要在哪?邱華棟:爭議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文學姿態上的叛逆性。德國有一個文學「四七社」,非常有名,是戰後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社團,現在還在,很多諾獎得主都是這個文學社的成員。1970年代初,才30多歲的漢德克去參加這個社團活動。他直率批評成名的大作家,沒活力,讓很多人非常吃驚。
  • 2020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落選
    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等再次落選。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前,各種競猜賠率榜層出不窮,中國作家殘雪近兩年一直盛傳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 呼籲關注氣候變化的16歲瑞典女孩,為啥讓全球又愛又恨?
    在23日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16歲的瑞典女孩格裡塔·桑伯格這樣「怒斥」在場的各國領導人。這個「咆哮會場」的女孩是近幾年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網紅」,她頻繁亮相世界級會議,呼籲人們關注氣候問題;但她也飽受爭議,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網友,都曾對她發出批評和質疑。格裡塔·桑伯格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發言。
  • 湯森路透預測四位華裔折了仨 諾獎預測為何不準?
    原標題:湯森路透預測四位華裔折了仨 諾獎預測為何不準?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7日消息,3名日本出生的科學家因發現新型節能光源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諾貝爾化學獎將於北京時間今天17點45分公布。    至此,早前湯森路透集團預測的4名華裔科學家,已有3人「落選」。這是否意味著湯森路透的預測不準?
  • 獲獎呼聲最高的馬拉拉落選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獲獎呼聲最高的馬拉拉落選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3-10-12 09:16:50    來源:新浪http://news.sina.com.cn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我覺得自閉症才是正常人」被提名諾獎的瑞典環保女孩內心吶喊
    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是一名17歲的瑞典自閉症譜系障礙少女。1年多以前,她只是個平凡的女孩,現在,卻是世界爭議的漩渦中心。她身上的標籤多到數不清: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時代》雜誌2019年度封面人物;聯合國大會上對各國領導人咆哮「How dare you」;青年活動者、政治活動家、激進的環保分子;INS擁有上千萬粉絲的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
  • 普京談16歲瑞典環保少女:她是個善良真誠的女孩,但卻被成人利用
    10月3日消息,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普京當天在莫斯科舉行的「能源周」能源論壇上談及瑞典16歲青年活動人士格蕾塔·通貝裡,批評她是被成年人利用的無知青年。此前,格蕾塔·通貝裡在聯合國氣候活動上憤怒發言,指責世界領導人對氣候問題不作為。圖為普京在「能源周」能源論壇發言。
  • 77歲女詩人爆冷拿諾獎 卻只配用「安全」來形容?
    原標題:77歲女詩人爆冷拿諾獎,卻只配用「安全」來形容?|作者:陳娟在連續多天的猜想、八卦之後,77歲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爆冷」摘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 又是一年「諾獎周」,瑞典舉辦燈光秀取代慶典,邀獲獎者疫情結束再...
    華輿訊 據北歐時報報導 北歐五國,瑞典疫情最嚴重。12月4日星期五,瑞典公共衛生局報告新增新冠死亡60例。累計有7067人被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後死亡。自12月3日以來,新增確診6269例,累計278,912人感染。累計有3,445人獲得或已接受重症監護。根據瑞典重症監護登記冊,目前有245人正在接受重症監護。
  • 以小窺大,桑伯格為環保懟各國,獲諾獎提名,吃麵包卻把邊扔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9月27日,瑞典16歲的少女桑伯格最近可以說是最火的網紅,她的火爆與其他人不同,這位年輕的少女依靠環保獲得了各方的關注,不僅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指責法國、德國等國不負責任,並且直言大人們用空洞的言語偷走了我們的夢想,這位爭議頗多的小女孩雖然被一些人認為只會喊口號的逃課少女
  • 加拿大八旬女作家獲諾獎「受寵若驚」
    瑞典文學院10月10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82歲的加拿大女作家艾麗斯·芒羅。這是2009年6月25日在愛爾蘭都柏林拍攝的艾麗斯·芒羅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和苗 付一鳴)瑞典文學院10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82歲的加拿大女作家艾麗斯·芒羅。她也是第13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作家。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每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後,有關諾獎的各種話題總是人們議論的焦點——熱門人選分析、諾獎得主預測、對當屆諾獎得主的分析解讀等等。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雲也退以詼諧幽默的口吻,對歷屆諾獎的冷知識進行了盤點,堪稱諾獎入門寶典。如果你對諾貝爾文學獎知之甚少,不用擔心,只要熟讀這篇文章,定能掌握諾獎之必備談資。
  • 諾獎得主門羅作品曾被改編電影 女主獲封影后
    核心提示  她獲諾獎出乎意料  北京時間昨日晚7時,瑞典文學院正式公布,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她將得到由諾貝爾基金會提供的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此前,最熱門的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落選。
  • 「思想界」彼得·漢德克獲諾獎惹爭議:文學性能夠用政治和道德衡量...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和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現所引起的爭議。彼得·漢德克獲諾獎惹爭議:文學性能夠用政治和道德衡量嗎?由於2018年的性侵醜聞,媒體普遍預測今年諾獎的評選會與往年不同,向「政治正確」的方向更加靠攏,評選出作品和政治性都無懈可擊的作家。然而瑞典文學院評選出了兩位來自歐洲的作家,似乎仍然在沿襲歐洲中心主義的「老傳統」,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獲獎名單一經公布,託卡爾丘克很快就得到了公眾認可,然而漢德克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批評。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三位獲獎者的頒獎詞中寫道:「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20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高等學府,歷年來就是學生們最想進入的夢想大學。但是,作為頂尖學府,清華與北大卻沒有隨大流「擴招」,每年新生數量連許多大專院校都不如。
  • 「數」說諾獎:10年後日本堪憂 25歲獲獎者拼爹
    25歲:最年輕物理學獲獎者靠「拼爹」  提到自然科學類諾獎得主,一般都是在科學研究領域有著較高成就的人,可但凡想有成就,投入時間精力是必須的,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有的人頭髮花白了可能還在為諾獎陪跑。但是,諾貝爾獎歷史上卻出了一位20多歲的獲獎者。放在當下,就相當於是一位90後拿了諾獎,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機率還低吧。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8日,諾獎音樂會在這裡舉行時,小廣場上的集市還如期舉行,人頭攢動。而到了10日上午,音樂廳廣場為了迎接頒獎典禮已經重新打掃一新,並圍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內除了一字排開的諾獎得主的專座寶馬車,再無其他雜物。  瑞典時間下午4時,音樂廳廣場已經是人群蜂擁,不時有不怕遊客的灰色鴿子來廣場和音樂廳前的女神鵰塑上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