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兒時改編過的爆笑古詩詞!你一定都背過!

2020-12-25 一鍋教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絢麗多姿。小時候我們在背誦古詩的時候總喜歡對詩詞進行改編。今天小鍋就盤點一些有趣的改編,只為博大家一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挑根排骨燉豆角。

原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唧唧復唧唧,木蘭開飛機,開的什麼機,波音747

原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半一翻身,壓死真不少。

原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清水池塘青蛙叫,這事我咋不知道

原句:青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眾裡尋他千百度,沒病你就走兩步

原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問君能有幾多愁,地上一個猴,樹上騎個猴

原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你還聽過哪些好玩的詩句改編,歡迎評論區留言哦。如果喜歡的話不妨為小鍋點讚收藏哦。關注小鍋,每日分享新鮮教育資訊。

圖源網絡,侵聯刪

本文編輯:雨杉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一起背過的古詩詞
    想必每個學生都有被「背誦並默寫全文」支配過的記憶,名篇名句默寫也一直是語文考試裡怎麼都丟不掉的題型。而且換著花樣地出題,或是理解內容,或是結合情境。儘可能地早早接觸這些古詩詞,眼熟也好背誦也好,讓古詩詞經常出現在自己面前,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理解詩人的用意,「理解」讓背誦不再痛苦。暑假不便隨意出行的今年,用來閱讀背誦這些經典的古詩詞不正是大好時機嗎!靜下心來,了解背景,理解情境,把自己帶入到充滿韻味的額古詩詞世界中去!
  • LOL古詩詞爆笑改編: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大搶頭只為錢
    現在的小朋友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沒玩過LOL都不好意思說你上過小學。前段時間很火的小學生籤約熊貓直播LOL月入數萬也引發了網絡熱議。而對於中國古詩詞的改編,包括小編在內,我想是每個人都有過的兒時經歷。LOL亂入中國古詩詞,已然勢不可擋。話不多說,趕快來看有沒有你當年的影子。
  • 那些寫在「芒種」的古詩詞,背過三首的是高手!
    每個節氣都冠以象徵當日氣候的名稱,並且應驗神奇,幾乎少有偏差!譬如清明,氣候變暖,降雨增多,適合春耕春播,因而農語有云:「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而清明節氣前後,南北方各地也多有小雨,因而才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絕世名句!再如大雪小雪節氣,也大多會有降雪、大寒小寒節氣總比往日冷了幾分!其靈驗程度之高,令人讚嘆。
  • 古詩詞你背誦了嗎?讓孩子出口成章有涵養
    看到這種現象,我感到很為孩子們高興,這些從小就開始積累的小朋友,長大後一定會比同齡人的文化存儲量高出一大截。同時,各位家長在帶孩子學習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問我,除了古詩詞以外,還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推薦給我嗎?我希望孩子能夠多方面發展一下。既然大家有這個需要,那麼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個進階版:成語。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成語?
  • 黃豆豆《中國味道》舞「醉勺」 爆笑講述兒時醉酒經歷
    黃豆豆《中國味道》舞「醉勺」 爆笑講述兒時醉酒經歷 2019-03作為地道的溫州人,他在節目現場做了一道溫州的家鄉菜「酒燉黃魚」,就連美食專家劉忠品嘗過後都連連稱讚。  據悉,此次黃豆豆來到《中國味道》尋味的美食——父親做的家常炒腰花,幾年前,黃豆豆的父親過世,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吃到過這口父親的味道。即便自己多次嘗試,想要「複製」這口滋味,但都沒能成功。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家長研究出來的連環計,你家孩子適用嗎?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漂芳姐,今天我們接著聊引導孩子愛上背古詩詞的事情。上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背古詩的方法,有家長很感興趣,打算陪孩子練練,但也私下問我,陪孩子背詩,這家長豈不是也要一起背過?一些簡單的詩詞還可以,大部分家長能背過的古詩詞都不超過100首,甚至也就二三十首,把背過的都還給老師了,這種情況咋辦?家長在孩子面前露了怯,會不會起到反作用?
  • 還記得兒時那些搞笑的詩詞、名句改編嗎
    兒時時光如梭,充滿童真童稚的時代我們成天掛在嘴邊的名詩詞句改編你還記得多少?下面由小眸一一帶你們盤點一下,回味兒時那份天真的時光吧!(為傳播正能量,本文只為帶給大家歡樂。特加上原出處供大家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學校夥食太差,同學餓成瘦馬。
  • 小學生背古詩詞崩潰大哭,姥爺爆笑東北話釋義,為啥要謝謝櫻桃啊
    近日一句「為啥要謝謝櫻桃啊」上了網絡熱搜,這句話其實是一個東北小學生的吐槽疑問,孩子在背古詩詞的時候被難倒,崩潰大哭,才說了此句話讓人捧腹大笑。小學生背古詩詞崩潰大哭,姥爺爆笑東北話釋義遼寧瀋陽一網友分享了自己家的小朋友背誦古詩詞時的情景,只見孩子拿著書在床上邊哭邊念叨:微謝櫻桃。
  • 天下母親都背過兒子,天下兒子不一定都背過自己的母親(附圖)
    幾年間,聽了同樣的幾節語文課,老師們都把文章的主題定為歌頌、讚美親情;筆者總認為有些牽強。2009年秋,我有幸在江蘇宜興再次聽了這節語文課,主講教師卻把文章的主題定為責任。為此,我當即表示贊同。之後他來北京我倆又當面交換了意見。日前,在講課時再次利用到此文,總覺地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交流是一件憾事。 其實,《散步》的情節並不複雜。
  • 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古詩詞比重上漲,4個辦法帶孩子學好古詩詞
    最後別提詩句、作者了,可能連背過這首詩的事情都忘了,更不要提孩子可以靈活運用了想要孩子們學好古詩詞,並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領會詩句的含義,明白詩句的道理,才能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腦海裡,而靈活運用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 古詩詞啟蒙要趁早,讓經典成為童年最美的歌謠
    看動動長詩短句一串兒一串兒地,樂樂媽問我教小朋友背古詩有沒有什麼經驗。這裡分享幾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經驗。01第一條:對古詩詞的啟蒙,宜早不宜晚。孩子小的時候,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什麼都聽不懂,可能連大白話都跟孩子說的比較少,更不要說古詩詞啟蒙了。但是我要說的第一條經驗卻是:古詩詞啟蒙,多早都不嫌早。
  • 古詩詞背了用不到?成語才顯得更有水平,讓孩子出口成章有涵養
    看到這種現象,我感到很為孩子們高興,這些從小就開始積累的小朋友,長大後一定會比同齡人的文化存儲量高出一大截。大量增加古詩文,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 【教師節特輯】溫馨又爆笑的什邡街採來啦!那些年,熊學生給老師取...
    【教師節特輯】溫馨又爆笑的什邡街採來啦!那些年,熊學生給老師取過的「愛稱」…… 「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 「我再講兩分鐘就下課。」
  • 小學生背古詩詞時崩潰大哭,知名教授說了句大實話:這是老師的錯
    說到背古詩詞,筆者一直記得當年語文老師逼我們背《滕王閣序》的時候,700多字的文章,我們硬是咬著牙背了下來。那時候心裡對老師那個怨氣,簡直了。長大後,說實話很感激老師,文中背過的那些千古名句,就像印在了腦子裡一樣,讓如今的我受益匪淺。
  • 輕鬆一刻:童年那些尷尬又爆笑的瞬間,你有過嗎?
    我是滑稽大表哥,每天定期分享一些爆笑搞怪的段子、圖片。希望往後的每天,你都能感受快樂,感謝你的閱讀,喜歡的小夥伴關注一下!請笑納!!!小時候的我們,總有一些尷尬又爆笑的時候,你都有過哪些?爆笑段子:第一次坐飛機,旁邊坐了個美女。我問她:是不是也是去廈門?她告訴我:同一架飛機,你去廈門,難道我半路跳下去吃雞啊?
  • 我們再也用不著古詩詞,為何還要學古詩詞?這是我見過最美的答案
    如果有人說背讀古詩詞有很多好處,那都是騙人的。讀古詩詞除了讓你的生命更豐滿之外,這件事根本毫無用處。讀古詩詞究竟有什麼用?沒用!如果你指望它致富,那麼就該知道,靠它吃飯的人不僅少之又少,並且過得大都不太好。如果你指望它提升優越感,不妨想想自己對待朋友圈裡那些 " 出口成章 " 的朋友,有幾句讚美是真心的?如果你指望它拿高分,它的分數和 " 嚴禁寫成詩歌 " 的作文,差距又有多大!
  • 爆笑段子:妻子:老公,你太能幹了……
    見此情形我責備道:「吃東西就好好坐一個地方吃,別這屋那屋亂串,掉的到處都是渣子,掃都掃不起來!」女兒憤憤不平地滴道:「嫌我吃東西掉渣兒?自己天天對著鏡子往臉上拍呀、抹呀,完事一走路比我吃點心掉的渣兒還多呢!」
  • 中小學生熱衷改編詩詞歌謠 老師稱體現創新意識
    中小學生戲謔古詩詞,你怎麼看?  「今夜飲酒過度,大醉不知歸路,誤入公園深處,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 」「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近日,記者在市某小學走訪時,無意聽到幾位同學很流利地背誦了許多「詩詞」。記者仔細一聽,原來是孩子們將古詩詞改編成了順口溜和打油詩。
  • 爆笑喜劇《大紅包》定檔1月29日,「包笑男孩兒」重金賀歲
    利組成「包笑男孩兒」男團,加上性感女神克拉拉的喜感王炸陣容帶來高能不斷的爆笑故事。六位都是觀眾心目中的喜劇爆款熟臉:包貝爾憑藉《港囧》《大人物》家喻戶曉;張?鳴在《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中令人印象深刻;許君聰在口碑劇中《生活對我下手了》充滿喜感;賈冰是《囧媽》裡爆笑列車長;王小利是《鄉村愛情》的劉能;克拉拉更憑《情聖》被公認為性感女王。
  • 兒時的味道,你們一定都吃過,芝麻香酥蛋卷教你簡單製作!
    兒時的味道,你們一定都吃過,芝麻香酥蛋卷教你簡單製作! 一說到小時候的味道,大家可能就會想到很多很多街邊小吃,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一種街邊小吃,一口要下掉滿地,那就是酥蛋卷絕無任何添加劑,只有小時候純純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