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與「應試高分」兩難全的問題,很早就引發輿論關注。最近,南京一中事件再次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爭論推向風口浪尖。
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學生高考成績上400分的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
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
南京一中家長抗議現場
學校的回應、家長的滿意,被指責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檀傳寶表示,任何學校都應反思自己的高考成績下滑,但完全沒必要為堅守正確的教育觀道歉。學校和全社會都應反思,但目前反思的方向完全不對頭。
1
「一中不行!校長下課!」高考成績放榜後,南京一中校門口遭家長圍堵,並手持上述抗議標語。
一本升學率達到95.34%,成為該校歷史上的最好成績,南京一中今年的表現可圈可點。
整體成績雖好,但高分學生少,成為此次矛盾的焦點。江蘇高考滿分480,南京一中400分以上的只有10人,與同層次金陵中學和南師附中的60人和120人相比,有明顯差距。
最令家長不滿的是,2017年南京一中中考錄取分631位居全市第三,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只有589分。三年後高考,後者達到400分以上學生人數高達68人,一本率也超過了南京一中。
南京一中被指責「高分進校,低分高考」。
家長的矛頭,直接指向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雖然尤校長是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曾擔任金陵中學、南師大附中等著名中學的領導職務。
7月31日,南京一中發布《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對搞素質教育的做法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
1、研究新高考,做好明年新高考應對。
2、加強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與管理,比如延長晚自習到十點。
3、加強尖子生培優,比如分層教學,組建尖子生團隊,為學生多爭取包括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等其他升學渠道的機會。
這一明顯帶有功利色彩的升學方案,撫慰了家長們焦躁不安的心,抗議風波逐漸平息,但卻引發了教育專家的不滿。在專家看來,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南京一中應該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不應該向應試教育低頭。
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表示,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是需要多個維度的,一本率、高分段人數、清北人數、改革周期等,而改革周期是很重要的指標,人們往往忽略它,恨不得立竿見影,更不願意孩子成為實驗品。
然而,改革創新成果又需要時間來驗證和論證,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有家長的質疑也是很正常不過的,南京一中沒有認錯的必要。
2
一邊是轟轟烈烈的教改探索,一邊是不如人意的高考表現,南京一中校長夾雜其中,想必左右為難。
反思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問題的癥結都推給素質教育,顯然不夠客觀。畢竟南京有著多年的素質教育創新嘗試。不僅南京一中素質教育搞得有聲有色,金陵一中、南大附中也沒閒著。為何唯獨南京一中被幹得人仰馬翻?
如教育資深專家熊丙奇所言,把這件事引申為定性為「素質教育輸給應試教育」,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誤導性。不如先問一下,南京一中搞得是什麼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進行得到位嗎?
「不能考試成績不好,就把鍋甩給素質教育,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汙名,也是人為製造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
梳理資料發現,南京一中的教學方式確實豐富多樣:
除了平常的教學課程外,學生們自主選擇日常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最感興趣的題目作為課題,進行專題研究,方法包括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現場觀察、小組討論等。
此外,他們很早就嘗試了「班級導師制」,學生可以選修大學課程,由大學教師做高中學生的導師,拔尖的學生還可以參加高校的課題。
在2012年的媒體報導中,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介紹,學校每周五下午拿出一個半小時開展社團活動,話劇、街舞、樂器……各式各樣的興趣小組任憑學生挑選,每個學生至少要參加一個社團……幾乎全校每一名學生都能掌握一兩種才藝。
為了減輕學生在應試方面的壓力,2019年,新聞報導,南京一中設立「分數銀行」,考分在及格線以下的學生,可以向任課教師申請「借分」,下次考試出分再行「還貸」。只要沒有「逾期還貸」,則成績單上不會出現掛科記錄。學校老師認為,這樣可以更注重對學生過程的評價。
當然,這些新聞,只是對南京一中的片段觀察,不能代表其整體的教學環境和辦學理念。但從這些零星的細節中可以看出,學校擁有令人豔羨的教學資源,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不乏有一些創新的教學嘗試。
但另一方面,學校氛圍也的確寬鬆,高中生可以不用上晚自習。
一般而言,作為素質教育見長的學校,本來就比其他學校更追求多元化的高考評價機制,不是靠不斷地刷分、做題、將學生變成考試機器來獲得大學入場券,而是挖掘每個學生的優秀素質和藝術特長,讓他們有更多元的渠道進入大學。
3
南京一中的妥協,被視為應試教育的勝利。似乎離開了分數,素質教育什麼都不是。
每年高考成績放榜,高分段考生的頂層高考狀元,都成為第一時間炒作的對象。雖然早有明令禁止,但不少學校依然樂於發布高考喜報。
為防止炒作高考狀元,廣東很早就開始使用屏蔽技術,今年全省理科前50名和文科前20名的成績均被屏蔽。可是,炒作狀元無從下手,結果卻演變成炒作「高分屏蔽生」。
南京一中的困境,所有中學都要面對:分數為升學剛性依據,搞素質教育是在玩火嗎?
雖然高考改革一直在試圖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但分數這把尺子依然是根定海神針。
梁挺福表示,從恢復高考到新高考改革,從自主招生改革到強基計劃改革,分數依然是各種考試錄取錄用的主要剛性依據。
自主招生運行17個年頭後最終落幕,隨之啟動的是強基計劃。梁挺福指出,強基計劃錄取固定為高考分數不低於85%,學校評價不高於15%的模式,更加固化了應試教育的重要性。
分數的霸王地位,讓衡水中學模式屢屢被討論。為了提高升學率,採取軍事化半軍事化的封閉管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應試訓練中。
不過,教育專家提醒,分數就是絕對正確,如果這形成一種共識,都採取簡單的應試訓練方式來開展教育,那無疑才是教育的倒退。
4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二十多年,但什麼是素質教育,怎樣才能搞好素質教育,恐怕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
著名社會學者鄭也夫曾總結原因,素質教育一詞,是官方自上而下宣傳和力推的結果。它的廣為人知,它的深入人心,是轟炸式傳播的結果。因為它本身的膚淺和空洞,它內在的模糊性,所以導致其目標和手段都不夠清晰,在實踐中也就容易淪為形式主義。
而最好的、也最有辨識力的形式,就是跟應試教育對立起來:應試教育抓語數外,我就大力發展音體美;應試教育學習時間長,課業壓力大,我就不斷地壓縮學習時間,減少作業量。
但這樣的舉措是經不起推敲的。
且不說音體美的課程質量如何,主科教學難道不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素質?而且它們是個人智力構成中更重要的部分。應試能力的培養、考取高分所需要的自主性和高度的自律,也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唱唱跳跳不一定比做數學題更有「素質」。
所謂減負,也只是減掉了學習課時和課程內容,空出來的時間,仍需要家長千方百計地來填補,於是大把大把的銀子流向了形形色色的補習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對此總結得頗為精闢:「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生減負不夠,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一方面,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
而學生們在學校素質教育中到底學到什麼,有什麼成長,至今沒有一套有效的體系予以評價,也就無法對這些教育政策的成果做出鑑定。更多情況下,素質教育更像是教育主政者胡亂折騰的遮羞布。
可以說,今日的困局,也是素質教育在中國面臨的尷尬。一方面我們想要學生真正獲得心智上的成長,不要被分數異化,不要被過度的競爭損害;但另一方面,每個人不得不服從高考這一指揮棒,為分數拼個你死我活。
作為一所集聚各路優質資源的百年名校,南京一中肩負這樣的重責和厚望——在高考評價制度不變的當下,找到一條中間道路,在與高考接軌的同時,還原教育真正的力量。
你對素質教育怎麼看呢?文末留言,分享你對教育的思考與困惑。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狐度工作室▼
關注「少年大不同」的父母
少一份焦慮
多一份智慧
讓孩子成為自己
更多家庭教育優質課程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