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新聞報導,作為南京當地的老牌名校,近年南京一中學生高考成績呈下滑趨勢。
高分進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失去昔日光環,高考400分以上學生與學校名氣不匹配,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逐漸平息。學校的回應、家長的滿意,被指責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
於是很多人開始哀嘆:從素質教育回到了應試教育,這真是開歷史的倒車,簡直是教育的墮落,時代的罪惡!
真的是歷史倒車嗎?我們現在的很多評論家、教育家們, 一聽到要「加強考試」的說法,馬上痛心疾首涕淚俱下,憤世嫉俗、悲天憫人的POSE馬上就擺起來了,口中念叨的臺詞幾十年不變:「我們的教育該反思了」,「我們的高考選拔制度必須改革了」,「我們的家長太短視了」
基本上他們還沒張嘴,公眾們就已經知道他們要扯什麼了。
01
口號畢竟毫無卵用。喊素質教育喊了幾十年,但最終並不能真正實現——那麼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所謂的「素質教育」其實根本不存在,它只不過是一個幻想和意淫的產物?
很多人特別喜歡拿「外國都是素質教育」來說事。但所謂的「外國」,真的有「素質教育」這種東西嗎?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走出國門,親自體驗、深度體驗了傳言中的「外國教育」後,發現也並不像國內「專家」們所吹捧的那麼回事。
發達國家高等級的精英教育,一樣非常重視訓練、考試和難度,其強度和艱苦程度並不比國內的重點中學低;而發達國家中低等級的基礎教育,也就是公知們所熱捧的「快樂教育」、「自由教育」,實際上培養了大批不學無術,無所事事的混子——根本體現不了任何「素質教育」的優越性。
還有人說,國外的「素質教育」,從小就學鋼琴、馬術、射箭、高爾夫……這些高大上的東西,哪像中國教育這樣只會死讀書?那麼,鬥膽問一句,這些「高大上」的教育要花多少錢?在「6億人月入1000」的中國,多少家庭能夠承受這種級別的教育成本?
當然,我知道有一些「素質教育」的信徒們會說,你所說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都沒有領悟素質教育的精髓。那「真正的素質教育」到底是怎樣的呢?其實根本沒人見過,大家都憑著自己的理解借題發揮,標準莫衷一是。
02
我之前出席過一些名頭宏大的「素質教育研討會」,各類先鋒學者、人文學者、「良心」學者雲集一堂,他們有著一拍即合的共同語言:批判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但如果你反問他們,素質教育如何實現?他們馬上就開始互相拆臺了。
有人說,恢復古典私塾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真諦;又有人說要全盤西化才是素質教育的精髓……他們分別搞了一堆國學班、德行班、禮儀班、西學班、素質班,各自都宣稱自己才是「素質教育」真諦的真正繼承者,別人的都是贗品,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親眼目睹了眾多「素質教育」的倡導者們的醜態之後,我終於恍然大悟,所謂「倡導素質教育聯盟」其實更多是「反對現行教育體制聯盟」——利用部分家長和學子對應試教育的厭惡情緒,推行自己私辦教育項目行牟利之實的投機者居多。
所以,「素質教育」從一開始就不是什麼嚴謹的學術概念、教育概念,反而更像是在商業和趨利動機下應運而生的產物。
03
還有一種流行觀點是:要施行素質教育,就得先改革「高考選拔制度」,使之和「素質教育」相匹配。
這是建立在「素質教育」本身是正確的、合理的前提之上的,如果「素質教育」這個前提一開始就是錯的,那改革高考選拔制度,不就成了緣木求魚、捨本逐末嗎?
很多人說,要施行「素質教育」,高考就得重點考察批判性思維、特長、領導力、組織力、溝通能力等等。問題是,這些能力的評估,充滿了主觀色彩,根本沒有可靠的、可量化的評測機制。倘若這些「標準」真的落到全國性的高校招生選拔之中,那簡直就是進一步增加既得利益集團徇私舞弊、權力尋租的灰色空間。
即使是在被眾人捧作「素質教育模板」的美國,以「素質、特長」為渠道而施行的招生腐敗也並不鮮見。比如,「你的家長給學校捐款,你就能以某某特長為名由入讀名校」這種玩法,早就是美國常青藤名校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
04
任何制度都是基於成本、資源、現實等因素博弈、權衡考量的結果。無可置喙的現實是,以「分數」為評判標準,用紙和筆進行考試,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就是最公平的。
上至城市權貴,下至鄉野村夫,都可以進行機會公平的考試;都可以通過一張試卷,直接反饋出可量化、可排名的成績,高考雖然不完美,但它的確正是現階段最適宜、最「不差」的。
必須清晰認識的一個點是: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教育資源十分緊缺。在很多人念叨為什麼高中不能搞多元化教育、個性化教育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多適齡人群,連獲得「教育」本身都是一種奢求。
要知道,我國只有50%的適齡學子能夠讀高中——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遠遠低於許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的教師數量和學校數量都處於極度緊缺的狀態。在這樣捉襟見肘的基礎條件下,要求全面推行只有在「小班教學」、「一對一教學」中才能實現的「素質教育」,簡直是一種「何不食肉糜」。
05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素質教育」這個提法,反映了廣大學子廣大家長對現行主流教育機制的不滿,過度強調分數和應試,的的確確曾經引發過不少弊端和悲劇,迫使在應試的高壓之中不堪重負的人們努力尋找更優質的替代教育選項。應該說,這種反思和探索不乏積極正面之處,但也隨之衍生出了很多更加負面的東西。
迄今為止,「素質教育」這個美好的名詞,因其「能在快樂中學習」這種誘人屬性,仍然蠱惑著一代代年輕人心馳神往,可惜,30年的「素質教育」探索,並沒有帶來更先進、更出色的教育實踐,而是創造了一大批奇葩班級和教育怪胎。
而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一旦信仰了「素質教育」則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他們質疑、反對「應試教育」,甚至不惜以輟學的方式相對抗。他們另闢蹊徑地把理想和心願寄托在「素質教育」之中,期望以此而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和束縛,卻反而付出了更多的代價和風險,賠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
這個世界上,一些最初起源於美好理想的東西,最終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素質教育」本來就是錯的,那麼往「應試教育」的方向「開倒車」,那正是及時的懸崖勒馬,及時的改邪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