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就是喜歡讚揚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比如「誰誰誰這次考試又得第一名了,你怎麼這麼差」,或是「誰誰誰最近又學了鋼琴,你看看你,除了玩,啥都不會」,再比如「誰誰誰真有禮貌,每次看見了都主動打招呼,你看看你,怎麼就不知道學學呢」等等。
很多父母都以為拿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來刺激自己的孩子,能夠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讓他們能夠更加努力,可結果卻總是相反的。
《少年說》裡有一個孩子,她就遇到了這種問題。
她說:媽媽,能不能不要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媽媽竟然這樣回答: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裡頭,要是不打擊,就有點飄。
女孩委屈的哭了:我說了,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你們卻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說: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最讓人無奈的是,女孩有一位學霸朋友,經常被媽媽拿來作比較,她甚至跟女兒說,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的。
女孩最後還是在臺上淚奔了,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媽媽卻並沒有聽進去,仍然固執己見,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最後抹著眼淚跑下了臺。
網友紛紛留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思想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即使同時做一件事情,也常常會因為性格、想法、行為能力的不同,而千差萬別。父母千萬不要盲目地拿別人家作參照物,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那是不公平的。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味比較,傷害的是自己孩子的自尊心,他們甚至會覺得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家人的誇讚,從而自暴自棄。
田曉菲小時候是天津出了名的才女,她十歲出版個人詩集,十四歲就考上全國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記者採訪時,詢問她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但她媽媽只說了一句話,就是「我從來不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曉菲4歲的時候,有一天,她看到哥哥新拿回來的作文本特別興奮,於是就拿起筆在上面塗塗畫畫。媽媽回來後,還特意拿給媽媽看,驕傲地告訴媽媽這是她寫的作文。媽媽看到本子被塗得面目全非,但她沒有生氣,反而表揚了曉菲。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媽媽批評了曉菲,或者拿她和別家小朋友比較,說著「你看看,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都已經會寫字了,你咋還啥都不會」,想必,曉菲剛剛萌芽的學習興趣就被媽媽無情地澆滅了吧。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懂得欣賞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盲目跟風比較甚至讓孩子學習別人的長處,相當於束縛了孩子自身個性的發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克林託克,在頒獎臺上說:「我是一朵秋天裡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裡開放。」彼時,她已經81歲了。
是啊,每種花都有自己開放的季節,正如含苞待放的孩子們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生長發育有快也有慢,但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節奏不同罷了。
與其花時間和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如多陪陪孩子,和他聊聊天,出去放放風。
孩子自有孩子的未來,做父母的,只要無條件地給予支持就足夠了,並在有必要的時候引導引導孩子。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表現得更好,父母就應該給予表揚。
很喜歡《奇葩說》裡的一句話,「哪怕是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坐在同一個教室,對著同一本教材,聽同一個老師講話,我們也可以學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人。」
所以,不要焦慮,不要總是帶著我們的期待,硬生生地推著我們的孩子往前走。尊重孩子的差異性,要相信每個平凡的孩子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我們只要靜待開花,相信你的孩子就好。
放下比較,千萬別讓你所謂的愛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器。
我是@辰小寶媽媽,一個90後全職媽媽,歡迎一起交流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