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去世,孩子無比悲傷。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痛苦

2020-12-22 雨後山林靜

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滅;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歐文·亞隆,《直視驕陽》

一、人們會用痛哭來釋放自己悲傷的情緒。

這段時間,因為發生疫情,很多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因治療無效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昨天,在武漢漢口殯儀館外,領取骨灰的親屬們排起了長隊。這些家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在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還很小,就沒有了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這讓他們感到非常難過。

不久前,蘇州一位35歲的民警位洪明因連續加班辦理口罩詐騙案件,突然暈倒在地,後搶救無效犧牲。在送別的路上,女兒抱住爸爸的遺照說:「爸爸,我們回家了。」這句話,讓所有人心碎。我昨晚再次看了這個視頻,眼淚忍不住掉下來。

人生無常,很多人都會遭遇到生命中讓人感到痛苦和悲傷的事。如:身體的疼痛、飢餓、寒冷、疾病、與親人分離等等。在心理學中寫到:痛苦是人們生理狀況不適的原型反應,是基本情緒之一。悲傷則是痛苦的發展和延伸。有專家認為,這是同一種情緒的兩種表現形式。

當人們感到悲傷時,通常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6年前,我的父親因為一場疾病奪走了生命,全家都陷入到了悲痛中。母親哭到把淚哭幹。我的孩子那時還小,她從目睹外公整天在醫院裡打針、吃藥、承受痛苦,到一下就離開了人世,在心理上很難接受,也哭了很久。當人們忍受不了一種痛苦時,就會用痛哭來釋放自己悲傷的情緒。痛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痛苦得到緩解。

二、過度悲傷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傷害。

有些事情讓人們無法接受,人們很容易陷入到巨大的悲傷中去。特別是失去了親人,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孩子可能會沉默幾個月都不願說話,情緒會非常低落。突發的悲痛還可能導致家人猝死。

過度的悲痛對人的身體是十分有害的。有的孩子在失去了父親或母親後,會長時間處於無助和孤獨的狀態,會導致身體功能和神經功能被削弱和失調,使人患精神性疾病,如:抑鬱症。還可能患心血管、消化疾病等等。

在《情緒心理學》中寫到:當一個人失去了親人和重要資源,這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丟失感。丟失感的意義是當孩子長期與這位親人生活在一起時,他們之間就充予著感情。當這個親人所扮演的角色突然消失了,就意味著角色與滲透的感情被割裂,與心理上的角色也被割裂了。這就是心理上的丟失。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會處於一個很危險的狀態。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在失去了親人後,不願說話、不想吃東西、做事情沒有動力、不想去學校、上課時注意力會分散,經常忘事等等。每天心裡想著都是親人,不願與他人交往。人們有悲傷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的話會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成人在自己悲傷的同時,還要關注孩子的情緒。

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傷的情緒。

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父母自己也是非常難過的。但是父母要注意到孩子在整個事件中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並幫助他們安然度過這場「情感危機」。

1.父母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

父母在失去親人後,自己也會哭。在孩子面前,父母不需要掩藏自己的表情和感受,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年齡小的孩子,當看到媽媽突然哭的時候,會問媽媽你怎麼了?如果父母不告訴孩子真實的感受,敷衍孩子說沒事,孩子會感到媽媽的表情和做法是表裡不一致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父母的心情的,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們以為是自己不聽話讓媽媽傷心了。

年齡大點的孩子,他們會理解親人的離開會給父母帶來怎樣的痛苦。如果是孩子的父親不在了,媽媽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離開了我們,我很想你爸爸,媽媽現在非常難過,但是過段時間,我會好起來的。」「寶貝,謝謝你關心媽媽!媽媽想爸爸了,我想安靜一會,你一個人玩一下好嗎?過一段時間,我就好了。」

告訴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並且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過段時間會好的,這樣就不會讓孩子感到過於擔憂,也不會亂猜測原因。在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感覺好起來,這樣才能照顧好孩子。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有需要休息和情緒調節的時候。

所以,當孩子看到父母哭時,最好是把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們。

2.父母要努力從悲痛中擺脫出來,讓孩子看到自己積極面對生活的一面。

如果父母一味沉溺在自己的傷痛裡,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很消極自閉。因此,父母在自己感到悲傷的時候,也要努力讓自己從中擺脫出來。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

1】從親朋好友那裡尋求安慰。

母親可以從親戚朋友那裡尋找安慰。把內心的痛苦向他們訴說,以此得到他人的安慰與理解。這樣可以讓自己的情緒不再過於強烈。人們在訴說完後自己的不幸後,會感到心情好了很多。

以前我的母親就是這樣,我們做兒女的會經常陪她。另外,她還會給我的阿姨打電話,或和她們一起散散步、聊聊天,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和生活的難處告訴她們。大家也都能理解她的心情,都會陪她聊很久,慢慢母親的情緒才好了起來。

人們在這個社會中都會與他人建立連結,從好朋友那裡可以尋找到一絲慰籍,這會讓一個人感受到溫暖。有時和朋友說一說,心情頓時就好了很多。

2】要陪伴孩子,安慰孩子。

成人要多陪伴孩子,安慰孩子,減少孩子的痛苦。

在四川抗洪救災時,民警李科在轉移人民群眾的過程中,不幸於被洪水衝走失蹤,最後犧牲了。

在他的告別儀式現場,李科4歲的兒子望著靜靜地躺在靈柩裡的爸爸,不停地大聲呼喊著「爸爸、爸爸,爸爸、爸爸……」孩子的外婆一邊抽泣著、一邊緊緊的抱著孩子對他說:「爸爸太累了,讓他好生休息一下……」在看到孩子如此悲痛的喊「爸爸」的時候,外婆告訴孩子,爸爸在睡覺。這句話,沒有讓孩子感到爸爸徹底離開了自己,能減少孩子的痛苦。

成人在安慰孩子時,還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可以問問孩子:

「你現在是感到很難過嗎?」「爸爸不在了,媽媽也感到很難過,以後家裡所有人都會照顧好你的。」「媽媽就在你的身邊。」「爸爸在另外一個世界,他會看著我們的。」

3.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

當孩子回憶一些事情時,媽媽要耐心的傾聽。並且讓孩子看到自己會積極地面對未來的生活態度,給孩子安全感。孩子也能從媽媽的堅強中,學會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事情。如果孩子不想說任何話,父母只需要靜靜地陪著他就好了。

美國心理協會出版了一本生命教育繪本,叫《永遠愛你》。這本繪本能夠引導孩子表達情緒、理解生命的意義。

繪本中寫到:

外婆去世了,我們很傷心。外婆的身體再也不能動了。玩具不動了,可以裝上新的電池。可外婆呢?我們再也見不到外婆。再也不能跟外婆說話。可是我們還能看外婆的照片。可以講外婆的故事,我們還可以愛著外婆。而她也一直深深愛著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愛是永遠。

這本繪本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再也看不到親人了,但是我們還有他的照片,還可以把親人的故事講出來,寫下來。我們對親人的愛是永遠的。

3.鼓勵孩子用寫信的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感情。

在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呆在家裡,不能與自己的好夥伴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又較差,如果長期缺乏這些同伴的支持,內心的不良情緒是很難得到釋放的。

因此,媽媽可以用多種形式去緩解孩子的痛苦。比如:鼓勵孩子給失去的親人寫信,在信裡孩子可以說一說與親人之間美好的往事,表達自己的想念之情,還可以說說自己的理想,進行自我安慰,幫助孩子向過去告別。

有一位6歲的孩子,在爸爸去世後給爸爸寫了很多信。其中有一封信寫到:「爸爸您好!爸爸我好想您呀!您在天堂那邊過的好嗎?我長大了,我會聽媽媽的話。我和媽媽都想您。您的兒子芋涵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好的大學。請爸爸放心。請爸爸在天堂看著我吧。此致,敬上。兒子芋涵。2018年1月11日寫。」

孩子媽媽說:孩子的父親因腦瘤離世,因孩子太小,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釋,於是就母「騙」孩子說「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孩子通過寫信的方式,把自己想說的話全都寫出來了,這能減少他的情緒壓力。

4.與孩子談死亡教育。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年齡小,而不願意和孩子談死亡教育。但是,父母要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死亡」。要開誠布公的與孩子一起談論死亡。

美國作家謝利.卡根寫了一本書,叫《死亡哲學》。這是耶魯大學第一公開課。在這本書中寫到:正視死亡,才能真正擁抱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是必然的。這是死亡的普遍性。

1】孩子對死亡認知的三個階段。

有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死亡,他們以為死了後還會再活過來。就象動畫片中的一些戰士一樣,有著無盡的生命能量,而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當孩子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時,他們才會認真對待自己的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 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

第三階段:認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過程。

2】教育孩子要珍愛生命。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孩子稍有一點不如意就去跳樓,讓父母傷心欲絕。在疫情期間,有人出門不戴口罩,有人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到處跑,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孩子要如何去珍愛自己的生活呢?

在疫情之下,要講衛生、勤洗手、戴口罩、鍛鍊身體。出門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做危險的事情,要保護好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後,不要發生肢體衝突,儘量平和的解決。還可以打電話給父母或報警。要多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一面,熱愛生活。在《情緒急救》中寫到: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一些讓人悲傷痛苦的事情。父母要給孩子準備一個情緒急救箱,在這個箱子裡要給孩子準備個性化的「藥品」,幫助孩子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雖然人們都會面對各種喪失、失敗和悲痛,並且持續遭受其心理傷害,但是傷口的嚴重程度不同。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死亡,會讓孩子更加珍愛生命。

教育孩子要珍愛生命。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親人過世?
    總的來說,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家長們在調節好自己情緒的同時,需要對孩子進行相關的解釋和支持。那麼,處於疫情發展的特殊時期,怎樣做才能更好去幫孩子面對親人的過世呢?這個時候,父母家長們往往會本能地把孩子隔離在外,不想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家長們會選擇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或者隱晦地告訴孩子,親人「去旅行了」或者「去了一個很美的地方」。雖然家長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是,孩子不能理解家長背後偷偷抹眼淚和當著自己面前的笑容,隱瞞讓孩子感到自己與家長之間有了距離,還會讓孩子覺得人死的時候是不應該流淚或悲傷的,表達傷心的情感是不好的。
  • 失去親人,孩子的悲傷應該怎樣開釋
  • 「爸爸說,媽媽去海上當小仙女了」,如何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真相
    與凌家讓孩子直面親人去世不同,李海潮小心翼翼地呵護李尖尖,沒有對李尖尖說出媽媽死亡的事實,可實際上孩子都很敏感,李尖尖和凌霄一樣都知道媽媽死了,而且還知道爸爸在偷偷地懷念媽媽,媽媽的生前照片、鞋、化妝品都保存著,她自己也會偷偷地想媽媽,想媽媽的時候就把她畫出來,但她不會告訴爸爸,怕爸爸難過。
  • 親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丟失感,咋辦《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錯啦
    ,孩子會有哪些反應既然上述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對的,那當親人去世,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要想做好死亡教育,我們就要先觀察孩子,在失去親人後,孩子有哪些表現,這能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從而採取更適合孩子的應對措施。
  • 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追思故去的親人之時,很多人內心的悲傷仍然難以自拔。如何度過心裡的這道坎?如何坦然面對生命中的這段功課?又如何讓清明節成為一次自我和集體療愈的儀式呢?分享一篇結合了心理學與佛教的文章,供您參考。楊絳曾翻譯過一句詩: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家長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復原力」?
    那當遭遇生活的重大打擊時,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等這些事情時,我們該怎麼和孩子聊,怎樣幫助孩子建立挫折的復原力呢?沒錯,悲傷、嫉妒、憤怒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丟人的,不好說出口的,告訴孩子即便是親人去世這種極度悲哀的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暫時讓我們感到快樂,那麼感到快樂也是正常的,不用自責,認為為什麼自己這麼沒心沒肺接納自己的情緒,是我們從挫折中走出來的第一步。
  • 9歲孩子失去父親,我是如何跟孩子談死亡的?
    而我一直在想,當一個孩子失去自己的親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幫助,我認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談死亡?   1   因為不懂死亡,所以無法面對死亡   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任何課程。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焦慮?
    1當兒童的焦慮加劇時,父母自然會進入保護狀態。父母可能會盡力解決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避免引起焦慮,或嘗試開啟無憂慮的生活方式。放慢日常生活節奏以減輕焦慮症孩子的整體壓力是一個好方法,不過父母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焦慮症的困擾,他們能做的是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控制焦慮感。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當一個親人的家人去世時,他們無法表達悲傷。像大人一樣。如果最親近的人去世,孩子們會難過,他們只會說:「我要奶奶陪我,我要奶奶擁抱我」。適當地讓3-6歲的孩子經歷悲傷可以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並告訴他們「奶奶已經去世。爸爸媽媽每天都會陪伴您,擁抱您。」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如何幫助孩子穿越憤怒
    人有四種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悲傷和恐懼。憤怒是個人意願或需求不能達到或一再受到妨礙而逐漸積累引起的一種激動、緊張和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當孩子怒氣衝衝或大發脾氣時,也許並非無理取鬧而已,怒氣往往掩蓋著內心深處的傷痛或某個可怕經歷帶來的恐懼。孩子在憤怒中往往講不出恐懼的真正緣由,我們應該穿越孩子的怒氣,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給予足夠的關注,引導孩子合理的表達和疏導消極情緒。
  • 【專訪】悲傷心理治療師茱莉婭·塞繆爾:上著呼吸機死去是一種糟糕...
    在失獨父母的眼中,「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英國喪親心理輔導師茱莉婭·塞繆爾(Julia Samuel)對這種痛苦深有體會,她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去世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違反了自然規律。我們向來認為,孩子會埋葬我們,而不相信自己會埋葬孩子。喪子之痛會讓你和生活的關係徹底顛倒,好像整個未來都隨著孩子離開了。」喪子家庭需要很多的幫助和支持。
  • 節哀順變真的能夠節哀嗎,如何才能讓親友快速走出喪親之痛
    面對悲痛欲絕的親人,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如何才能讓親友快速走出喪親之痛。首先、陪伴:當遇到親朋的家屬去世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能為他做些什麼?」這固然是一個好想法,出於人性的關懷,我們都會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失去親人的人,諸如帶些禮品慰問一下,幫他們照看孩子等。當往往這個時候,對方需要的不是幫助而是陪伴。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朋友親人去世怎麼安慰 安慰朋友失去親人的暖心句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朋友親人去世怎麼安慰 安慰朋友失去親人的暖心句子 如果我們的好朋友家裡有親人去世,我們就需要好好陪伴朋友,開解一番。只有我們陪在身邊安慰,朋友才能更快走出悲傷。那麼朋友親人去世怎麼安慰呢?小編告訴你,用這些安慰失去親人的句子,去溫暖朋友的心吧!
  • 老年人如何走出喪偶的痛苦?
    日本研究者以「配偶者去世對高齡者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心情變化」為題,分別訪問了喪偶1年,3年,5年的高齡者,得出結論:在開始患病的一年內是悲傷程度最高的時期,配偶去世後三年左右悲傷程度逐步減輕。我們不該制止喪偶的人傷心流淚,該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表達悲傷。喪偶初期,有一半的人會出現憂鬱、無助、睡眠障礙、倦怠、極度悲傷。有四分之一的人一年後仍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情緒疊加後慢慢衍生出自我悔恨,極度憤怒、自我喪失,甚至想結束自己生命。死者存在時自我壓抑的一面,有可能瞬間全部釋放出來。
  • 死亡教育:殘酷的分離請和孩子一起面對
    至親去世,對於年幼的兒童,其他親人可能選擇不把這件事告訴他,而是找一個理由暫時性解決孩子的疑惑,比如去了遠方,要很久才能回來。大人們覺得善意的謊言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不讓孩子提前面對這殘酷的分離,其實這對於孩子是另外一種傷害。
  • 親人去世,他竟然不安慰我!
    我的回覆:家人去世,一定是非常非常悲傷,這種痛,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告訴了室友,室友卻只會說「我也不知道說什麼」,你一定很失望。你覺得室友根本不了解你,無視你的流血的傷口,太殘忍了。甚至你會憤怒,怎麼連安慰都沒有?
  • 和青春期的孩子談死亡的話題|Grief and Loss系列文章②
    這次我們將分享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談論死亡的話題。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而當在這種具有很多不穩定的時期遇到親人或友人離世,Ta們可能會有哪些心路歷程?又將如何表現出來?我們應該如何去有效幫助到Ta們呢?圓融的曾丹繼續把Alan博士關於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死亡的一些現象,以及如何幫助他們的文章,翻譯出來提供更多專業的資訊和支持。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也會更有恐懼感,他們會害怕故事裡的情節,會因為一些親人或者小動物的離世而悲傷不已。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並不會把「死亡」與自己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