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去世,孩子有心理丟失感,咋辦《以家人之名》凌爸李爸都錯啦

2020-08-15 蓁蓁宜人

最近一部《以家人之名》開播爆紅,這是一部描寫家長裡短的電視劇,兩個爸爸帶著三個娃,這日子該怎麼過?最重要的是,其中兩個娃都有痛失親人的經歷。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家庭教育盲區,好像我們唯一的手段就是給孩子看一些繪本,但如果實際真的遇上了,還是會手足無措。我們會下意識地採取一些方式來應對「親人去世」這個突發事件,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做錯了。

《以家人之名》中,為我們演繹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都有其錯誤之處。



一、親人離世,父母通常會有哪些錯誤處理方式

1、不要對死亡做不當解釋

李尖尖的媽媽,是因為生二胎而去世的,當時她身體不好,醫生說得引產,但李媽媽堅持自己可以生下孩子,最後不幸去世。

面對妻子的離世,李爸很痛心,也很自責,他後悔為什麼自己當時就沒勸住妻子呢?怎麼就由著她懷著孩子?如果自己堅決讓她打掉孩子,也許妻子就不會死了。

儘管如此痛苦,但他還是決定要給女兒一個美麗的夢,他對女兒說:「媽媽去海上做仙女了,很多年之後,爸爸和尖尖也會去的。」尖尖問:「我們什麼時候去?」李爸答:「等尖尖變成老婆婆的時候。」

無疑,李爸的心思還是比較細膩的,他怕尖尖受不了,想要保護尖尖「莫名其妙」的樂觀,所以他編制了一個美好的童話,想要暫時緩解女兒失去母親的痛苦。



但實際上奏效麼?尖尖在寬慰凌霄時說出了她的感受:「其實我什麼都知道,我爸他都是一個人偷偷地想我媽媽。」凌霄問:「那你不想麼?」尖尖答:「我想。但是我要假裝不想,要不爸爸會傷心的。我都是一個人偷偷的想我媽媽,不讓爸爸知道。」

瞧見了吧,孩子其實什麼都知道,啥去當仙女啦,孩子知道你在騙他,你還覺得這種安慰挺高級?其實女兒自己偷偷想媽媽,偷偷舔舐傷口的時候,你都沒看到。

這就是中國家庭死亡教育中,家長比較容易犯的一種錯誤,看似為了孩子好,給孩子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但其實一點安慰作用都沒有,孩子心裡明白親人去世了,無從疏解傷心難過,只能默默忍受。

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這種美麗的謊言,會令孩子覺得死亡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實在不行我也去做小仙女好啦。這種對死亡的美化,容易讓孩子低估死亡的意義和代價,對孩子來講是危害極大的。



2、推卸責任、抹除痕跡

另一個孩子凌霄,比尖尖遇到的情況更嚴重些。他親手餵妹妹吃核桃,核桃卡在氣管裡,看著妹妹痛苦掙扎,逐漸沒了聲息,凌霄瘋狂的撞門,喊人。

不幸的是,媽媽出門打麻將的時候,把門反鎖了,當時正是雷雨天氣,雷聲很大,淹沒了他的哭喊聲。他甚至奮力打破窗玻璃,但仍舊沒能逃出去,沒能叫來人。

面對女兒的離世,凌霄媽媽很難走出自責,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她不停地將自責推卸給周圍還活著的親人,她責怪凌爸不顧家,沒能照顧好女兒;她責怪凌霄,就不應該給妹妹吃核桃。

這樣輪番操作之下,凌霄的心理陰影面積就更大了,他的自責在媽媽那裡得到了確認:妹妹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這種認知給了他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他從活潑可愛,變得沉默寡言,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懂事聽話,他在默默地贖罪。



媽媽把所有關於妹妹的東西都扔掉了,凌霄想保留一張全家四口的合影,也不被允許。凌霄說:「死了就是沒有了,再也見不到了。人都會死的,死了以後就燒掉他的東西,撕掉她的照片,把死的人忘掉。」在凌家,妹妹是禁忌,誰也不許提起。

如果說李爸對尖尖的方式還是比較溫和的,那凌霄媽媽的方式就是暴力的、可惡的。不許凌霄留著妹妹的東西和照片,這是在斬斷親情,孩子心裡得多難受,而且他也斬不斷,所以他偷偷留著妹妹的照片。

全家對妹妹的死三緘其口,這並沒有減輕任何一個人的痛苦,其實情緒,尤其是悲痛是最不應該被壓抑的。日本心理學顧問岸見一郎在《我不想活得這麼累》一書中提到,死亡定會帶來悲傷,偏偏有些人一定要壓抑這種悲痛,導致自己陷入病態之中。可見,面對親人過世,避而不談,是要不得的。

媽媽將女兒的死歸咎於兒子,這更是讓凌霄背負了致死別人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一個小男孩能夠承受的,這種處理方式,讓凌霄的童年變得灰暗慘澹,他也變得古怪而憂鬱。



二、面對家人去世,孩子會有哪些反應

既然上述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對的,那當親人去世,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要想做好死亡教育,我們就要先觀察孩子,在失去親人後,孩子有哪些表現,這能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從而採取更適合孩子的應對措施。

許多孩子在失去親人後,常會出現以下反應:

  • 不相信親人已經永遠離開,堅持他們會回來
  • 身體產生不適:沒食慾、呼吸困難、做噩夢等
  • 覺得自己是被離世的親人拋棄了,甚至會他們感到生氣
  • 覺得親人的死亡是因為自己不乖等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 模仿過世親人的行為或特徵
  • 變得容易緊張
  • 擔心以後沒人疼愛或照顧
  • 出現反常舉動:特別乖、特別頑皮或故作堅強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尖尖就屬於特別乖、故作堅強這個類型,她那不是莫名其妙的樂觀,這是她在失去媽媽後的一種自我療傷途徑。而凌霄屬於覺得妹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類型,他也容易緊張、容易做噩夢。

在《情緒心理學》中提到:當一個人失去了親人和重要資源,這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丟失感。

丟失感的意義是當孩子長期與這位親人生活在一起時,他們之間就充斥著感情。當這個親人所扮演的角色突然消失了,就意味著角色與滲透的感情被割裂,與心理上的角色也被割裂了。這就是心理上的丟失。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會處於一個很危險的狀態。

可見,當親人離開,對孩子的心理安撫和調節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忽略了這一點,像凌爸一樣避而不談,或像李爸一樣簡單編個故事,這都是比較草率的處理方式,這樣處理會延長孩子「心理丟失」的時間,讓孩子長期處於痛苦之中。


三、父母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孩子儘早走出心理丟失感

當親人離世,父母本身也是非常難過的,《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媽媽和李爸都在經歷痛苦,但與此同時請不要忘記,家裡還有個弱小的生命,他們所經受的,一點不比我們成人少。

當父母觀察到孩子因親人離世而產生了「心裡丟失感」,並出現上述一些反應時,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

1、與孩子分享心情

親人去世了,避而不談不是明智之舉。父母應該坐下來跟孩子聊一聊,向孩子傾訴自己的痛苦,問問孩子是不是也有這種悲痛,甚至悔恨。告訴孩子,你跟他有一樣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幫助孩子找到抒發這種情緒的渠道,可以幫孩子更快走出陰霾,比如《以家人之名》中尖尖就喜歡用畫畫來想念媽媽,多年的思念恰恰培養了尖尖的藝術美感,長大後成為了一名木雕師。



有一位6歲的小朋友,在爸爸去世後,開始給爸爸寫信。信中寫到:「爸爸您好!爸爸我好想您呀!您在天堂那邊過的好嗎?我長大了,我會聽媽媽的話。我和媽媽都想您……」



這些情緒疏導方式都是在給孩子尋找「減壓閥」,當孩子掌握一種排解憂傷和思念的方法後,他才能從親人離世的巨大變故中走出來,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將來才可能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

2、幫孩子擺脫罪惡感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他已經盡力,已經表現得很棒了,他不需要為親人的離世而負責。這對於將親人去世歸咎於自己過失的孩子來講,是很重要的。

比如,凌爸應該跟凌霄好好談一談,肯定凌霄當時為了救妹妹所作出的努力,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他能砸破玻璃,大聲呼救,已經盡力了。妹妹的去世是個意外,並不需要凌霄來負責,以前凌霄經常帶妹妹玩,讓妹妹感受到了快樂,對妹妹來說,凌霄是個好哥哥。



《誰來為教育買單》一書中提到,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因此,家長一定注意,不要在親人離世這件事上追究責任,更不應該將一個生命的重量,歸咎在一個孩子的身上。

3、讓孩子有機會對逝去的親人表達心意

可以讓孩子為逝去的親人折千紙鶴、做手工,參與一起收拾東西,並珍藏等等,這些行為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疏解。

對於親人獻上祝福和心意,總比什麼都做不了,要好得多。



4、一起回憶

跟孩子一起回憶與親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愛你,你也愛他」,這些曾經在一起的美好回憶,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異議。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思念故去的親人,這不應該成為家庭中的禁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追思親人,一起聊聊天,互相取暖,珍藏記憶裡的那份美好。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所有表達的那樣,只要我們還記得,那份愛就永遠不會消失。



5、適應新生活、建立新關係

親人離世後,孩子可能需要換到新的生活環境,與新的人建立依賴關係,這這對他們來講可能會十分困難,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

比如,奶奶去世,不能接孩子放學了。以後,孩子可能要坐校車回家,或者去託管班。他會認識新的託管老師,會跟一群新朋友度過他放學後的時光,這些都需要孩子去調整和適應。

對此,家長要體諒孩子一時難以適應,努力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這方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啦。

在《以家人之名》中,兩個爸爸三個娃,正是一種全新的家庭構成,李爸的無微不至,凌爸的寬鬆管理,孩子們間的積極互動,這些都促成了新關係的建立和形成,最後孩子們適應了這個全新的「家」,並在其中快樂長大。



結語

人終有一死,這不應該是讓人避諱的、給我們人生投下陰影的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活動有時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父母不要自以為是地做一些「為孩子好」的事情,反而傷害了孩子。

面對親人死亡,讓我們敞開心扉,帶著自己拉著孩子,一起儘快走出悲痛,迎接新生活吧。

我是 用心理學和哲學知識,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主演重聚,譚松韻喜上眉梢,李爸凌爸擺拍默契十足
    《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前一陣可是非常火熱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主要是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塗松巖、孫銥、何瑞賢、安戈等主演的青春成長治癒劇。這部劇主要講述了3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了更好的人。這部劇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尤其是裡面賀子秋的演技,真的是太令人心疼了。這部劇播出完之後,讓人久久不能平復。因此,每當他們重聚是都會引起很大的關注。
  • 以家人之名:李爸凌爸是什麼關係?賀梅脫口而出3個字,嗑到了
    真沒想到以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能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原以為陳婷是唯一一個洗不白的人物,但沒想到她卻成功洗白,還受到了凌霄的原諒。除了陳婷沒讓人想到之外,網友們也沒想到大結局時只有李爸和賀梅結婚了,但是李爸和賀梅結婚之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凌爸算什麼?
  • 《以家人之名》凌爸是好父親嗎?並不是沒有好媽媽就一定有好爸爸
    而凌霄的外婆去世,他接納對方的想法,讓凌霄去外婆家參加葬禮,並且在那之後陪同出國去看望凌霄媽媽。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問過凌霄的想法和情緒,尤其是凌爸。 所以也難怪凌霄在無奈的情況下選擇出去讀書,填報志願的時候並沒有和家人商量。
  • 以家人之名兩爸三娃的「奇怪」組合 告訴我們:愛與陪伴遠比血脈...
    所以才會有「不管父母對你再怎麼不好,你都要孝順他們」,「孩子就應該圍繞著父母轉」,「父母再怎麼錯都是父母,孩子永遠要原諒他們」......   《以家人之名》卻告訴我們,愛與陪伴遠比血脈相連更像家人。   《以家人之名》裡的家人,是兩個爸爸帶著三個孩子的「奇怪」組合。
  • 豆瓣8.6《以家人之名》淚點與笑點起飛 網友:原來李爸才是劇中頂流...
    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Go Ahead)你追了嗎?   一開播就衝上熱搜,口碑爆棚。本來是一部傷痕累累的悲情劇,只因有李爸在,每個孩子都活成了暖心小太陽。   @人云亦云   《以家人之名》真是賺足她姐的眼淚和歡笑。每天下班看這一大家子相處日常,煩惱也沒了,疲憊也趕跑了。簡直是我最大的快樂源泉。
  • 《以家人之名》,李爸成為"教科書式"爸爸,值得家長學習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完全承包了小編的淚水,本以為是甜甜的戀愛劇,想不到李尖尖的父親卻殺出重圍成為&34;不得不說,李爸完全可以說是所有 家長的典範。即使沒有媽媽,尖尖依舊活得樂觀開朗、沒心沒肺,那是因為李爸告訴她:&34;一個小小的麵館支撐著父女倆的生活完全沒有問題,可是李爸卻因為心疼子秋,把他帶到城裡一起生活,為了讓鄰居凌爸好好工作,隻身一人照顧三個孩子和小小的麵館。
  • 丹慧|《以家人之名》李爸教育方式獲贊!這10條教育真相值一看
    孩子的成長之路,何嘗不是父母修行之路。最近,熱播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火了。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劇中的2個爸爸和3個孩子。李爸李海潮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獨自經營著一家小麵館,撫養女兒李尖尖;凌爸凌和平一家剛搬到李爸樓上時,夫妻每天都在爭吵,最後凌霄媽媽丟下兒子,與凌爸離婚;賀子秋一直由媽媽賀梅撫養,後來被賀梅拋棄,
  • 以家人之名:跟高情商李爸學會3個溝通法則,孩子更喜歡找你聊天
    《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海潮(李尖尖的爸爸)這個形象。他應該說是一個理想中的父親形象,顛覆了我們認知中單身父親的刻板印象,將一個有愛心、耐心、細心,又有智慧,情商又高的父親演繹的恰到好處,讓人淚點和笑點滿滿。其中,李爸和三個孩子的互動,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高情商親子溝通範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下,高情商父母都是如何與孩子聊天的。
  •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戀愛聯繫不上,凌霄子秋找凌爸報警
    剛從醫院出來的李尖尖接到男朋友約其見面的電話很開心,畢竟這個男朋友因為搞創作,這個時間一般都在休息誰知哥哥在聯繫無果後竟衝進派出所找凌爸報案,好在一切都只是烏龍,這兩個約會的人竟把約會地點轉到了李爸的麵館,聽到消息的兩個哥哥又氣勢衝衝的跑到李爸的麵館。
  • 《以家人之名》的這對「爸爸CP」才是人人都愛的國民爸爸吧!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以家人之名》的這對爸爸CP才是人人都愛的國民爸爸吧! 從開播到熱播,熱搜不斷,接檔《二十不惑》的新劇《以家人之名》,在豆瓣的 評分拿到了8.5分的好成績。 看看這劇的陣容,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三人飾演的高顏值兄妹就是這部劇的吸粉點嗎?
  • 《以家人之名》李爸:這樣的寶藏爸爸,治癒了孩子,也治癒了我們
    《以家人之名》中父親李海潮和凌爸共同撫養李尖尖、凌霄、賀子秋,儘管凌霄和子秋和李爸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李爸把他們當做親生孩子去照顧,呵護,李爸在這個溫暖的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曾經有人說,中國家庭裡沒有幾個夏東海,但我想說中國家庭裡也沒有幾個李爸。
  •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幹這一票」是跟蹤李爸約會,賀梅好硬氣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幹這一票」是跟蹤李爸約會,賀梅好硬氣! 《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吸引了大家的高度關注,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故事已經臨近大結局。
  • 《以家人之名》:凌霄病了!原生家庭對人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後組建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稱為再生家庭。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其中,凌霄這個角色引起了熱議。
  • 《以家人之名》的李爸教會我們忽略的育兒細節
    以家人之名,最讓我動容的,是李海潮懟錢婆婆逗賀子秋的情節。被二姨灌輸了寄人籬下觀念的賀子秋,剛到李爸家懂事卻敏感。到麵館吃麵的婆婆看著子秋在認真的擦桌子,就逗子秋說:「你可要好好表現啊,不聽話你爸就把你送走了。」
  • 《以家人之名》: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懂事」的孩子
    :剛送走「綠茶」林有有,又來了一個「幹啥啥不行,道德綁架第一名」的凌媽媽。網友們紛紛吐槽《以家人之名》的編劇,對女性也太不友善了!除了尖尖去世的媽媽,其他的都是奇葩,關鍵是這幾個奇葩媽媽,都擁有別人眼裡「懂事」的孩子!
  • 以家人之名:李爸教育失敗實錘?李尖尖考全班倒數第三,還很開心
    最近熱播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塗松巖飾演的爸爸李海潮,心地善良,為人寬厚,對待養子賀子秋和鄰居家的孩子凌霄都能視如己出,把他們當成親兒子一樣對待,李海潮可以稱得上是影視劇中好爸爸的典範了。和她比起來,李海潮對李尖尖完全就是散養,幾乎沒有強迫過她學習,面對李尖尖糟糕的學習成績,李海潮也沒有批評過她,連他自己都曾委婉表示過:有的人學習實在不行,也就算了。可見李海潮在學習這件事上對女兒有著極大的寬容,他深諳李尖尖的性格,很清楚她頑皮好動,對學習不感興趣,唯獨愛畫畫和雕刻。
  • 以家人之名:李爸教育失敗實錘?李尖尖考全班倒數第三,還很開心
    最近熱播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塗松巖飾演的爸爸李海潮,心地善良,為人寬厚,對待養子賀子秋和鄰居家的孩子凌霄都能視如己出,把他們當成親兒子一樣對待,李海潮可以稱得上是影視劇中好爸爸的典範了。和她比起來,李海潮對李尖尖完全就是散養,幾乎沒有強迫過她學習,面對李尖尖糟糕的學習成績,李海潮也沒有批評過她,連他自己都曾委婉表示過:有的人學習實在不行,也就算了。可見李海潮在學習這件事上對女兒有著極大的寬容,他深諳李尖尖的性格,很清楚她頑皮好動,對學習不感興趣,唯獨愛畫畫和雕刻。
  • 李尖尖當眾宣布「我來例假了」,飯桌上兩爸兩哥尷尬,她卻不尷尬
    《以家人之名》最近大火,講述的是一個特殊5口之家的故事。2個爸爸,3個孩子,2個男孩1個女孩,媽媽或去世或離開了,孩子卻互幫互助,歡樂扶持著長大。16歲高一的李尖尖鄭重其事和家裡4個男人宣布:「我,李尖尖來例假了!」當她興奮地和4個大老爺們說出這個「好消息」,動作和畫面,讓我腦補想到了《羋月傳》裡羋月和眾多臣子宣布:「朕有喜了」。但不同的是羋月如此為了心計,尖尖如此,僅僅因為把這4個人都當自己最親最近值得信賴、可以分享的家人了。尖尖還問大家「不恭喜我?」
  • 《以家人之名》:孩子的成長需要愛,而不是批判、指責和道德綁架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就是一部打著「愛」、「治癒」的家庭劇,在這個家庭中你會發現,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成為親人,而且這種親甚至比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還要親。劇中的凌霄和子秋,都是被媽媽拋棄的孩子,但是在李海潮和凌和平的撫養下,兩個孩子都長得非常陽光,同時還很優秀。
  • 《以家人之名》:缺席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否值得被原諒?
    《以家人之名》:缺席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否值得被原諒?小尖尖帶小凌霄看爸爸秘密時說過讓人淚奔的話:「他(爸爸)都是偷偷地想媽媽,我想(媽媽),但是要假裝不想,因為爸爸會傷心的。」比男孩調皮淘氣的李尖尖把傷心痛苦藏起來,堅強又善於自我調節,更有李爸爸對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懷開導,成就了陽光活潑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