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以家人之名》開播爆紅,這是一部描寫家長裡短的電視劇,兩個爸爸帶著三個娃,這日子該怎麼過?最重要的是,其中兩個娃都有痛失親人的經歷。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家庭教育盲區,好像我們唯一的手段就是給孩子看一些繪本,但如果實際真的遇上了,還是會手足無措。我們會下意識地採取一些方式來應對「親人去世」這個突發事件,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做錯了。
《以家人之名》中,為我們演繹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都有其錯誤之處。
1、不要對死亡做不當解釋
李尖尖的媽媽,是因為生二胎而去世的,當時她身體不好,醫生說得引產,但李媽媽堅持自己可以生下孩子,最後不幸去世。
面對妻子的離世,李爸很痛心,也很自責,他後悔為什麼自己當時就沒勸住妻子呢?怎麼就由著她懷著孩子?如果自己堅決讓她打掉孩子,也許妻子就不會死了。
儘管如此痛苦,但他還是決定要給女兒一個美麗的夢,他對女兒說:「媽媽去海上做仙女了,很多年之後,爸爸和尖尖也會去的。」尖尖問:「我們什麼時候去?」李爸答:「等尖尖變成老婆婆的時候。」
無疑,李爸的心思還是比較細膩的,他怕尖尖受不了,想要保護尖尖「莫名其妙」的樂觀,所以他編制了一個美好的童話,想要暫時緩解女兒失去母親的痛苦。
但實際上奏效麼?尖尖在寬慰凌霄時說出了她的感受:「其實我什麼都知道,我爸他都是一個人偷偷地想我媽媽。」凌霄問:「那你不想麼?」尖尖答:「我想。但是我要假裝不想,要不爸爸會傷心的。我都是一個人偷偷的想我媽媽,不讓爸爸知道。」
瞧見了吧,孩子其實什麼都知道,啥去當仙女啦,孩子知道你在騙他,你還覺得這種安慰挺高級?其實女兒自己偷偷想媽媽,偷偷舔舐傷口的時候,你都沒看到。
這就是中國家庭死亡教育中,家長比較容易犯的一種錯誤,看似為了孩子好,給孩子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但其實一點安慰作用都沒有,孩子心裡明白親人去世了,無從疏解傷心難過,只能默默忍受。
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這種美麗的謊言,會令孩子覺得死亡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實在不行我也去做小仙女好啦。這種對死亡的美化,容易讓孩子低估死亡的意義和代價,對孩子來講是危害極大的。
2、推卸責任、抹除痕跡
另一個孩子凌霄,比尖尖遇到的情況更嚴重些。他親手餵妹妹吃核桃,核桃卡在氣管裡,看著妹妹痛苦掙扎,逐漸沒了聲息,凌霄瘋狂的撞門,喊人。
不幸的是,媽媽出門打麻將的時候,把門反鎖了,當時正是雷雨天氣,雷聲很大,淹沒了他的哭喊聲。他甚至奮力打破窗玻璃,但仍舊沒能逃出去,沒能叫來人。
面對女兒的離世,凌霄媽媽很難走出自責,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她不停地將自責推卸給周圍還活著的親人,她責怪凌爸不顧家,沒能照顧好女兒;她責怪凌霄,就不應該給妹妹吃核桃。
這樣輪番操作之下,凌霄的心理陰影面積就更大了,他的自責在媽媽那裡得到了確認:妹妹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這種認知給了他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他從活潑可愛,變得沉默寡言,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懂事聽話,他在默默地贖罪。
媽媽把所有關於妹妹的東西都扔掉了,凌霄想保留一張全家四口的合影,也不被允許。凌霄說:「死了就是沒有了,再也見不到了。人都會死的,死了以後就燒掉他的東西,撕掉她的照片,把死的人忘掉。」在凌家,妹妹是禁忌,誰也不許提起。
如果說李爸對尖尖的方式還是比較溫和的,那凌霄媽媽的方式就是暴力的、可惡的。不許凌霄留著妹妹的東西和照片,這是在斬斷親情,孩子心裡得多難受,而且他也斬不斷,所以他偷偷留著妹妹的照片。
全家對妹妹的死三緘其口,這並沒有減輕任何一個人的痛苦,其實情緒,尤其是悲痛是最不應該被壓抑的。日本心理學顧問岸見一郎在《我不想活得這麼累》一書中提到,死亡定會帶來悲傷,偏偏有些人一定要壓抑這種悲痛,導致自己陷入病態之中。可見,面對親人過世,避而不談,是要不得的。
媽媽將女兒的死歸咎於兒子,這更是讓凌霄背負了致死別人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一個小男孩能夠承受的,這種處理方式,讓凌霄的童年變得灰暗慘澹,他也變得古怪而憂鬱。
既然上述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對的,那當親人去世,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要想做好死亡教育,我們就要先觀察孩子,在失去親人後,孩子有哪些表現,這能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從而採取更適合孩子的應對措施。
許多孩子在失去親人後,常會出現以下反應: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尖尖就屬於特別乖、故作堅強這個類型,她那不是莫名其妙的樂觀,這是她在失去媽媽後的一種自我療傷途徑。而凌霄屬於覺得妹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類型,他也容易緊張、容易做噩夢。
在《情緒心理學》中提到:當一個人失去了親人和重要資源,這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丟失感。
丟失感的意義是當孩子長期與這位親人生活在一起時,他們之間就充斥著感情。當這個親人所扮演的角色突然消失了,就意味著角色與滲透的感情被割裂,與心理上的角色也被割裂了。這就是心理上的丟失。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會處於一個很危險的狀態。
可見,當親人離開,對孩子的心理安撫和調節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忽略了這一點,像凌爸一樣避而不談,或像李爸一樣簡單編個故事,這都是比較草率的處理方式,這樣處理會延長孩子「心理丟失」的時間,讓孩子長期處於痛苦之中。
當親人離世,父母本身也是非常難過的,《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媽媽和李爸都在經歷痛苦,但與此同時請不要忘記,家裡還有個弱小的生命,他們所經受的,一點不比我們成人少。
當父母觀察到孩子因親人離世而產生了「心裡丟失感」,並出現上述一些反應時,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
1、與孩子分享心情
親人去世了,避而不談不是明智之舉。父母應該坐下來跟孩子聊一聊,向孩子傾訴自己的痛苦,問問孩子是不是也有這種悲痛,甚至悔恨。告訴孩子,你跟他有一樣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幫助孩子找到抒發這種情緒的渠道,可以幫孩子更快走出陰霾,比如《以家人之名》中尖尖就喜歡用畫畫來想念媽媽,多年的思念恰恰培養了尖尖的藝術美感,長大後成為了一名木雕師。
有一位6歲的小朋友,在爸爸去世後,開始給爸爸寫信。信中寫到:「爸爸您好!爸爸我好想您呀!您在天堂那邊過的好嗎?我長大了,我會聽媽媽的話。我和媽媽都想您……」
這些情緒疏導方式都是在給孩子尋找「減壓閥」,當孩子掌握一種排解憂傷和思念的方法後,他才能從親人離世的巨大變故中走出來,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將來才可能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
2、幫孩子擺脫罪惡感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他已經盡力,已經表現得很棒了,他不需要為親人的離世而負責。這對於將親人去世歸咎於自己過失的孩子來講,是很重要的。
比如,凌爸應該跟凌霄好好談一談,肯定凌霄當時為了救妹妹所作出的努力,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他能砸破玻璃,大聲呼救,已經盡力了。妹妹的去世是個意外,並不需要凌霄來負責,以前凌霄經常帶妹妹玩,讓妹妹感受到了快樂,對妹妹來說,凌霄是個好哥哥。
《誰來為教育買單》一書中提到,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因此,家長一定注意,不要在親人離世這件事上追究責任,更不應該將一個生命的重量,歸咎在一個孩子的身上。
3、讓孩子有機會對逝去的親人表達心意
可以讓孩子為逝去的親人折千紙鶴、做手工,參與一起收拾東西,並珍藏等等,這些行為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疏解。
對於親人獻上祝福和心意,總比什麼都做不了,要好得多。
4、一起回憶
跟孩子一起回憶與親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愛你,你也愛他」,這些曾經在一起的美好回憶,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異議。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思念故去的親人,這不應該成為家庭中的禁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追思親人,一起聊聊天,互相取暖,珍藏記憶裡的那份美好。
就像《尋夢環遊記》裡所有表達的那樣,只要我們還記得,那份愛就永遠不會消失。
5、適應新生活、建立新關係
親人離世後,孩子可能需要換到新的生活環境,與新的人建立依賴關係,這這對他們來講可能會十分困難,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
比如,奶奶去世,不能接孩子放學了。以後,孩子可能要坐校車回家,或者去託管班。他會認識新的託管老師,會跟一群新朋友度過他放學後的時光,這些都需要孩子去調整和適應。
對此,家長要體諒孩子一時難以適應,努力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這方面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啦。
在《以家人之名》中,兩個爸爸三個娃,正是一種全新的家庭構成,李爸的無微不至,凌爸的寬鬆管理,孩子們間的積極互動,這些都促成了新關係的建立和形成,最後孩子們適應了這個全新的「家」,並在其中快樂長大。
人終有一死,這不應該是讓人避諱的、給我們人生投下陰影的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活動有時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父母不要自以為是地做一些「為孩子好」的事情,反而傷害了孩子。
面對親人死亡,讓我們敞開心扉,帶著自己拉著孩子,一起儘快走出悲痛,迎接新生活吧。
我是 用心理學和哲學知識,分析家庭教育問題,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