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保定一段媽媽輔導兒子寫作業被急哭了的視頻受到關注。視頻中,媽媽與兒子一同抽泣著。視頻拍攝者康先生表示,當天寶媽是對兒子說,寫字要注意空格,寶寶聽不明白,就哭了起來,寶媽看著孩子哭了又氣又心疼,也跟著哭了起來。」這是網絡中的一段描述,畫面感很強,折射出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互動的一個片斷,看似普通一個場景,值得所有學生家長和即將成為學生家長的群體的思考,究竟如何實施正確的家庭,能夠使孩子易於接受,家長的意圖能真正傳遞給孩子,能夠更好地幫助一個普通孩子過上有價值的、充盈幸福的人生,這才是值得家長深入探討的永久課題。
選擇當父母要慎重。既然選擇,就要為之負責。不能隨著心情對待孩子,將成人的情緒毫無保留直接傳遞給孩子,喜歡孩子時當作寶貝,心煩時呵斥,加上「各種」討厭,讓孩子受到無形的情緒折磨,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傳遞給孩子無私的愛。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既然孩子出生在你的家裡,就請你真心對他好,讓孩子無時無刻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無私的愛,在愛的光環下健康成長。
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孩子。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要注重修正個人的生活習慣,包括按時起居、吃飯,講究衛生,家裡物品擺放有序,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誠實守信等等,讓孩子學有示範,使孩子能效仿到良好的生活品行。
家庭氛圍和諧溫馨。家人之間互相尊重,產生分歧,要講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不能以聲調高低和話語多少來定分曉。注重規範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講話要分場合,不該在孩子面前講的話決不能講,用良好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
營造讀書氛圍。家長無論是否喜歡讀書,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能夠做到經常看紙質的書,閒暇時間,多在孩子面前看書,讓孩子從小感知讀書是一件很有趣兒的事。孩子能看書時,也給孩子買書看,慢慢孩子也會自動拿著書坐在你的身邊看,孩子喜歡讀書是良好學習力養成的基礎。
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人天性具有好奇心,小孩子更不例外,經常海闊天空地給父母提出各種問題,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要慎重回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就要告訴孩子暫時不知道答案,儘快找到答案再告訴你。切忌一句話打發孩子,如「你的問題真多。」孩子會感覺到很無辜的,如果孩子的問題經常遭到父母的迴避,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受到打壓,慢慢孩子會變得麻木,對任何新事物都會失去應有的好奇心,孩子思考的習慣就會失去,不利於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
幼小銜接班學習還是有必要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儘量送孩子去正規的幼小銜接班學習,當下,幾乎所有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都在幼小銜接班學習過,這個不能迴避。如果家長由於認知或沒有時間送孩子去幼小銜接班學習,在一年級時,家長和孩子都會有壓力,孩子總會感覺和同學相比有差距,學習過的同學課堂表現好,經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自己孩子沒有提前學過,由於接受新知識是需要過程的,孩子的自信心慢慢會受到影響。我家孩子也是迫於身邊同齡孩子都去提前學習,也去學校的幼小銜接班提前學習半年,因此一年級時,我和孩子都感覺很輕鬆。
何謂育兒初心,就是父母教會孩子說話,教會孩子走路時的心態,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沒有哪個父母嫌棄孩子說話晚、說話慢,以至於發出的音調好與不好,都能耐心地從教會孩子學說一個字開始,用心教孩子,同理,教會孩子走路時也是一樣。請父母在孩子上學後,孩子開始學習新知識時,也拿出當初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學習,堅守住育兒的初心。在孩子的小學初始階段,也就是四年級前,家長一定要配合學校老師心平氣和地對孩子進行的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相信父母只要堅守住育兒初心,一定能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的學生家長都很焦慮,不論孩子處在什麼階段,小到幼兒園,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管教孩子太累了,有些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交給老師或者校外託管班管理自己孩子的學習。試想想,你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去管教,孩子是你生的,管教起來都覺著累,別人雖然拿著你給的錢,又能怎樣去管教你的孩子,你自己都懶得去管理,嫌棄孩子事兒多、羅嗦,別人就不嫌棄嗎?對你家孩子能認真負責到什麼程度?如果遇到認真負責的老師,孩子是幸運的,否則,只能是保證看護好你的孩子,去延伸學校的知識傳授,至於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都無從談起。
有的家長總覺得只要肯花時間、精力,想方設法找資源,花去很多錢,課外時間送孩子去找各種老師去補習,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任。家長的想法是,認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不可能和老師相比,的確很少有家長的知識結構和水平能和老師相比,但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總結,家長具備先決的條件去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是與家長朝夕相處的,家長的影響力十分強大。試想一下,家長自身都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沒有學習習慣,自律性再差些,手機不離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不管給孩子找到什麼樣的「神仙」老師,也不可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至少孩子的習慣養成欠佳。
結束語,懇請家長朋友們想想,「養不教誰之過?」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身心健康、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呵護和培養這些問題,是否早已被家長只為追求孩子被動學習更多的書本知識去努力付出所衝淡,現實生活中,上述問題著實被很多家長忽視甚至遺忘,建議家長朋友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