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孩子們在上跆拳道課,我得空在機構外面陪著,想著時間不能浪費,便在手機上點開易立競的《立場》看,那一集是易立競對話柯藍與丁銳,當丁銳談到,有次他在公共場所,遇到一位七八歲的孩子,在那百無聊奈,小孩的母親一直在打電話,聊了40多分鐘,沒有看孩子一眼,講的是家庭教育。
聽得我心裡一顫,憶起了我曾經的捨本逐末之事:2013年時,兒子才幾個月,我註冊了這個公眾號,打算邊帶孩子,邊將寫作作為副業經營。由於一心想做好,從內容選材到文章標題都很認真地去琢磨,自然,每天花費的時間就比較多。以至於陪孩子的時間變少,直到有一次,兒子從床上滾下來,上嘴唇被玩具嗑到,流血了一直哭,我怪女兒沒有看好她弟弟,女兒也委屈到哭,於是,經過反思,我停止了更新公眾號。
所以,今年重新激活這個公眾號後,我規定自己每天清晨(孩子起床前)進行寫作,且只給自己一小時時間去寫,出來的文章有人看,我自然開心,若無人看,就當做記錄生活的自娛自樂。
那麼,人為什麼易犯捨本逐末之錯呢?
一是因為在生活中沒習慣於抓主次。對自己的角色認知模糊不清。
解決方法:做一件事情前,擺清角色、搞明白初心,做事過程中時不時的自查和反省。
二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在我們育兒路上,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則是另一回事。道理總似玻璃罩,阻隔了家長與孩子世界真實的感受。
比如,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專注和時間管理及思考、閱讀習慣的重要,大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要求了,孩子就該做到。結果可想而知。
解決方法:我認為我們家長必須去經歷真實的專注、時間管理、思考和閱讀等,把自己置於真正的體驗之中。去切身體會那些我們要求孩子的,說起來容易但落地起來艱難的事情,相信我,這樣的過程,才是家庭教育。
最後,我想說一說,為什麼家長習慣於用嘴教育孩子而輕行動呢?
因為懶和想不勞而獲。
當我們對孩子的各種「不聽話」、「挑戰權威」無從把控時,這類家長就認為自己缺一攬子解決問題的「真理」(認為自己讀書太少)。
於是,抱住一兩個自認為的「育兒真理」,拿來當作育兒工具,直接甩給孩子,拒絕通過自我體驗、覺察,去感受孩子的世界,拒絕進一步探索與孩子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可能。畢竟體驗和覺察及探索都需要花費時間和功夫,那可是「讀書多的家長們的優勢」,「我讀書太少,哪會那些」。再說,「學霸父母探索出來的育兒真理,我看看書、上網搜搜,拿來要求孩子照著做不就行了嗎?」
呵呵!
我希望有一天,走在育兒路上的家長都能知行合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