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形式主義就是忽略本質,只盯著浮於表層的東西,在細枝末節上用力過度,伴生著僵化與教條,家庭教育無小事,不要捨本逐末。
捨本逐末
你是不是也這樣教育孩子?
在綜藝《拜託了媽媽》中,幾位小朋友大呼:「媽媽,你別老逼著我打招呼。」
現實中常有這種情況:父母逼著孩子叫人、問好,孩子卻不堪其擾,覺得「我又不認識他們,為什麼要打招呼?」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知道「打招呼」這個形式本質是講禮貌、尊重他人。如果只盯著「打招呼」這個行為,逼著孩子做不想做的事,不僅沒有教會孩子講禮貌,還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因為孩子不打招呼斥責孩子,將會打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
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說:「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損的孩子又怎能在今後更自然的進行社交?又怎會懂得尊重他人、願意與他人建立友好關係呢?
在這件事上,讓孩子學會「真誠地尊重他人」是本,「打招呼」是末。
下面場景大家應該也是很熟悉,一位媽媽因為女兒在超市撞了人讓她道歉卻不道歉,就罰她獨自一人站在原地,惶恐不安的女兒承受到了往來人群的異樣目光大哭不止,這位媽媽仍然堅持讓她罰站。
這位媽媽盯著「道歉」這一行為不放,本想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感受,給他人造成麻煩時要懂得獲取他人的諒解。
然而,她忽略了做到這些的本質,是要有同理心。
在孩子犯錯後,絲毫不同理孩子的惶恐、無措、內疚,把孩子一個人扔在商場,孩子怎麼能在這種鐵腕手段下學會關心他人的感受呢?
在這件事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本,「道歉」是末。
「打招呼」「道歉」都是一種外在的行為展示,但是如果沒有教會孩子這些行為的本質是什麼,失了真誠的「打招呼」與「道歉」又有何意義呢?
抓住本質,教育才更從容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比比皆是,這本無錯,但是在關心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有多少家長犯了「捨本逐末」的錯誤,只關注孩子體現在卷面上的「分數」。以往出現多少「高分低能」的事例還不足以讓你警醒嗎?
冷靜地分析、思考「分數」這件事,剝開層層外殼後其本質是:
對於相當一部分孩子來說,上了大學,分數不再重要。因為踏入社會,一切知識全部要另外學;
相比分數,一個人的素質更重要;
名聲、地位、權力、金錢,這些並不一定能讓孩子幸福地度過一生;
社會上有很多機會,孩子可以去學習,做喜歡的事,過他想要的人生。如果他不喜歡這份工作,不喜歡這個生活狀態,他可以努力改變。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
每個父母期待孩子能夠成才,其本質是希望孩子未來可以獨立幸福的生活,不是嗎?
司蒂姆兒童手創俱樂部培養孩子能夠獨立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進先進的STEAM教育理念與體驗式動手實踐教學方法完美融合形成「跨學科綜合實踐教育」,課程涵蓋木藝、電子、科技、3D列印、航模、編程、皮藝、美術繪畫、民間藝術等多種主題。強大的師資團隊貼身輔導,數百種實操工具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想的「造夢工場」。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自己動手創造未來」的自信和能力;讓孩子從小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形成獨立、勇敢、自信、有擔當的健全人格;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思,思中創」,從而養成對學習的興趣,學會面對挫折、面對困難時「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這些能力的孩子未來怎會不獨立幸福呢?
教育的本質應當是讓孩子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別讓急功近利的「分數主義」蒙蔽了雙眼,別讓「販賣焦慮」擾亂了心神,抹殺了孩子的成長的快樂。
了解教育本質,教育本可以更從容。如果你不明白如何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司蒂姆兒童手創俱樂部值得你信賴。司蒂姆會還你一個茁壯自信的孩子。有學員家長切身了解司蒂姆教育模式給孩子帶來了變化,一位新加入的7歲寶媽,因為偶然之機讓孩子來到司蒂姆教育這個大家庭。在這半年時光裡,孩子從內向,不愛說話逐漸變得開朗,並且表達能力也大有提升。這位寶媽在與其他家長交流中驚訝的發現這樣的轉變並非個例,有一位男孩家長表示:翻看一本旅行雜誌,孩子竟然給我科普起極光的生成,飛行員不能打噴嚏等等問題,這樣的知識涉獵面是平時課堂上所難以觸及的,也是一般專項素質教育機構所難能賦予的。
優秀的課程帶領司蒂姆逐步發揚光大,短短時間便全國範圍內開設有67家加盟店,成功吸引粘性會員2000+,超過50000+學生參與主題活動,還成為東北師大附中、東北師大附小、吉大附中、吉大附小、省市實驗學校等15所長春市優質中小學的教學實踐基地,被列為新華小記者、新文化報小記者等社會成長機構的實踐基地或合作單位,這就是司蒂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