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在營口:1960年1月8日,雷鋒應徵入伍,來到營口工兵第十團, 1960年4月,雷鋒所在部隊奉命到撫順執行施工任務,他多次往返營口駐地參加冬訓、作報告、拉運軍需物資,與營口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60年1月8日,雷鋒在營口市火車站前各界群眾舉行的歡迎儀式上代表全體入伍新兵發言。在營口的70多位雷鋒生前戰友,許多人都親眼見證了那一幕。
2月22日,記者在營口重走雷鋒路就從尋訪雷鋒的戰友開始。
一群老兵
5位老兵,年齡最小的也有75歲了。沒有領章帽徽的舊軍裝,左胸前掛滿了榮譽獎章,脖子上掛著「雷鋒生前戰友」的塑封牌,這是他們統一的著裝。
曾經是雷鋒的連指導員劉新福記得為雷鋒守靈那個夜晚;衛生員張國安記得雷鋒從省裡開會帶回4個蘋果,分給了衛生隊的傷病員吃;軍醫羅叔嶽記得雷鋒將一對祖孫背過河的情景;文化教員梅忠華記得與雷鋒關於如何看待名利的那次談話;參謀王澤昌記得雷鋒在工作間隙抓緊時間讀書的樣子。
劉新福說,每一個從當年雷鋒所在團退伍轉業的軍人都有兩本書,一本是《雷鋒的故事》,一本是《雷鋒日記》。 「雷鋒是我們永遠的榜樣,我們的一面鏡子,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不能給雷鋒抹黑。 」
50年裡,救火、水中救人、抓歹徒、幫助困難群眾,老人們講了無數學雷鋒的往事。張國安還特別囑咐記者:還有兩個已經故去的戰友比我們做得更好,一定要寫寫他們的名字,何倫,連續四年免費為居民修鞋;佔德山,寫了1萬多字的雷鋒宣傳材料,做好事無數。
把老兵們聚在一起的地點是位於營口西大廟的「雷鋒展覽室」,大家每周日上午在這裡做義務講解員。
一個展覽室
「雷鋒展覽室」是一個民辦的公益展覽室,創辦人也是個老兵——王文起。
同樣是1960年當兵的王文起無緣見到雷鋒,不過,他的軍裝曾經被戰友借去和雷鋒拍合影,這成了他最榮幸的事。戰友回來講了很多雷鋒的故事,打那之後,王文起成了雷鋒的忠實粉絲。
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王文起學雷鋒也是默默的。他說,直到2009年自費辦起雷鋒展覽室,必須擴大知名度,他才開始對外介紹自己。回憶起以前做的好人好事,他說:在遼河裡救人少說也有十幾個吧。 1995年,租了一個8平方米的店面,開了一個理髮店,主要服務內容就是為家庭困難的人免費理髮,理髮店裡掛著雷鋒的照片,「街坊鄰居都對我高看一眼。 」
王文起推薦的活雷鋒是萬福和,「歲數差不多都快80了,用技術為人民服務,我理髮,他磨刀。 」
磨刀老頭和兩個服務隊
記者去營口市紅運社區尋訪萬福和,他還給記者叫來了另外兩位老人——李雲龍和孫素詩。
紅運社區是棚戶區改造新區。 7年前住上樓之後,萬福和覺得很幸福,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應該做點什麼回饋社會。他當過電氣車間主任,於是就打出了牌子「免費修家電」。後來,他又開始免費磨刀,棚戶區居民中困難戶不少,磨一次刀5塊錢,省下來可以吃頓肉了。
李雲龍的想法與萬福和不謀而合,他找來院裡的不少老朋友,組織起了學雷鋒服務隊,一方面負責小區的公共設施維護、治安巡邏,同時給有困難的居民幫忙。隊員們各有所長,木工、水暖、電焊都有,萬福和也被他吸收進來成了電工。 「知道小區有個雷鋒服務隊,誰家有事了都來找我們。 」
後來,看到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李雲龍又動員孫素詩組織起了紅葉親情服務隊,清一色的女隊員,專門為小區居民進行免費家政服務。
讓萬福和推薦身邊好人,他說:我們做得好,雷鋒小區裡的雷鋒更多。
一個雷鋒小區
把一個居民小區冠以「雷鋒小區」,是件冒險的事,誰能保證小區居民個個是雷鋒?可營口市精神文明辦偏偏有這個膽量,因為小區裡的好人太多了。
這個名為誠泰園的小區,2011年6月成為物業棄管小區,一度停水停電。業主中的21名黨員組織起了臨時黨支部,一致推舉小區裡的能人、企業家魏鳳和牽頭,成立了業主自治委員會。在短短20多天的時間裡,業主自發捐款捐物,將小區內外整修一新。小區的維修隊、治安巡邏隊都由業主自己擔任,小區裡掃雪、拔草都有人主動管理。後來,魏鳳和乾脆把企業的活兒轉給別人,自己全力以赴忙小區的事兒。
現在,小區裡有雷鋒車,有雷鋒工具箱,有雷鋒志願者,被稱為「活雷鋒」的居民眾多。用魏鳳和的話說,叫「用雷鋒精神喚醒公民意識」。整個386戶近千人的小區成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雷鋒小區向記者推薦了遠在蓋州市楊運鎮的一群農村好人,是他們組織居民開展志願活動時認識的。
一群農村好人
楊運鎮的學雷鋒團隊是在2003年由13位當地的企業家發起成立的,專門幫助困難鄉親。現在,這個團隊已經建立起了23個分隊,達到了260多人。 62歲的于振明現在把自己的買賣交給了兒子,和鎮黨委副書記衛書濤一起全力做這件事。
為孤寡老人、困難家庭送生活物資,幫讀不起書的大學生交學費,為沒錢看病的籌集捐款,無數筆愛心記錄就在衛書濤的小本子上:搞建築開發的劉成方一次就拿出10萬元為村裡打了一眼深井;于振明這些年的捐款加在一起也有60多萬元了。于振明說,有錢了更得學雷鋒,人得體現社會價值,就為自己活著能行嗎?
于振明推薦的活雷鋒是一群的哥,就在幾天前,他們扶持的殘疾人唐國剛的養殖場雞蛋賣不出去,的哥們在微博上看到,一次就買走了64箱。
學雷鋒的「的哥」
營口雷鋒愛心車隊成立3年了,共有50名隊員。車隊的口號是「先做好人,再做好事」。隊長叫馮玉貴,是營口雷鋒愛心基金帳戶的第一位捐款人。車隊有嚴格的準入標準,兩次不參加愛心活動或者拉客有不文明行為被舉報,都會被「開除」。
免費接送高考生、在公共場所撿拾垃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為困難家庭的孩子送學習用品,僅去年一年,馮玉貴就介紹了11次較大規模的活動。最感人的一次是在去年夏天蓋州水災時,隊員們不顧危險,出了20多臺車,到被大水阻斷的火車上接送滯留旅客。
馮玉貴推薦的活雷鋒是劉平,「我們幫別人,劉平幫我們」。
商業街上的愛心屋
劉平是營口家喻戶曉的好人,在西市區經營著一家小小的「劉平照相館」。位於通惠門市場的這家臨街的照相館,同時還是門口等車市民的落腳休息處、報刊閱覽室和便民公廁。
劉平不僅有愛心,還很細心。換二代身份證時,想到很多老人上下樓不方便,他就登門去給照相。想到外來農民工沒有固定的通信地址,和家人聯繫不便,他就把自己家當成了農民工的收發室。聽說的哥經常遇到沒有零錢的煩惱,他就每天去市場找商戶換零錢,再把零錢換給的哥。
劉平推薦的活雷鋒是一個企業——營口水務集團,因為他們為自己的便民公廁免了水費。
公務員和國企志願者
營口水務集團負責宣傳的馮慶華給記者看了幾十封用戶表揚信和滿牆的錦旗,他們最受營口市民歡迎的一項學雷鋒活動是便民志願者服務隊的「超職責服務」。馮慶華說,分內的服務要做好,分外的服務也要做好,這是一個國有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維修工自掏腰包買維修件、完成了上下水的維修,還把用戶家的地板擦乾淨;為小區送水幫居民扛上樓,都是超職責服務。
水務集團每年都要評兩個獎,一個是「為企業增光獎」,另一個是「社會道德風尚獎」,就是要進行道德激勵。
馮慶華為記者推薦的活雷鋒是國稅局的學雷鋒團隊。而國稅局負責宣傳的張曄講述的印象最深刻的愛心行動是三次去蓋州慈愛孤兒村的經歷。 「每次活動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有義務樹立公務員的學雷鋒形象。 」
在營口兩天的採訪,好人地圖越畫越大。張曄推薦的創建孤兒村的蓋州老婁夫婦只能留待以後採訪了。(記者/高 爽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