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5日,一年一度的雷鋒日。記者對200多名小學生及17名外媒駐華記者進行了有關雷鋒的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在人們的心中,「雷鋒精神」首選就是助人為樂。
教育專家表示,培養孩子自我判斷善惡的能力是德育教育的關鍵。
問卷說明
記者近日來到海澱區某小學,對該校1-3年級、共5個教學班213名學生進行了關於雷鋒的問卷調查。
針對問卷調查內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儲朝暉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調查解讀
4.你認為「雷鋒精神」是什麼?
114人
助人為樂
21人
勤儉節約
41人
做好事不留名
37人
愛黨、愛國、愛人民
74人
課外書上看到的
31人
父母教的
65人
老師教的
43人
電視上看到的
1.你知道雷鋒嗎?
127人
知道
22人
聽說過,但不熟悉
64人
不知道
2.你知道3月5日這一天是什麼日子嗎?
137人
76人
知道
不知道
3.你是如何知道雷鋒的?
5.你願意回家以後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一起做雷鋒嗎?
146人
67人
不願意
願意
■專家分析
雷鋒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到現在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雷鋒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更加珍貴。
對於孩子的德育教育來講,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用這種樹立模範的方法讓大家去學習。這說明我們德育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手段比較單一。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對於雷鋒只是知道名字,或者聽說過他是個做好事的模範,「雷鋒」並沒有真正影響孩子本身。
■專家分析
從數據上看,書籍和學校的教育是目前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父母都是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對於雷鋒精神都已熟知。有的家長因此把雷鋒當做德育教育的話題來和孩子進行討論,用雷鋒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專家分析
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被人們普遍認同。願意當雷鋒的也佔大多數。
這說明,在孩子們的心裡,認為雷鋒是值得學習的,遇到實際問題,也有做好事的勇氣。
■專家分析
由於教育中的形式化,因此在和自己的父母進行互動的時候就有難度,感覺「雷鋒」是做給別人看的,而自己的親人就不用這麼「見外」。
德育教育 關鍵是培養孩子自我判斷
德育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孩子能夠自我判斷善惡美醜,讓孩子真正得到成長。而培養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地還原人物和歷史。
雷鋒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他也有人的感情和欲望。用雷鋒去教育孩子時,我們更應當讓孩子知道真實的雷鋒是怎樣的。這樣才會讓孩子覺得貼近,更加理解雷鋒的行為。
德育教育應該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判斷並作出決定。傳統的樹立模範的教育模式讓人覺得有距離感,同時未必能還原一個真實的人物原型。一味地強調模範的優點,而缺乏對人物和歷史的思考,是無法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的。
專家建議
馬上就訪
學生:同學們對雷鋒的認識停留在故事裡
小輝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表示每年3月份,學校都會組織學習雷鋒的活動。
但「雷鋒」只出現在課堂上,同學們對雷鋒的認識還停留在故事裡,而在家裡很少提起這個名字。平時以做好事的主題有很多,不只以雷鋒為主題。
家長:一下子覺得孩子長大了
家長王先生向記者表示,雷鋒精神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是我們中國人道德風尚的一部分。
他的孩子在聽說雷鋒那麼多好人好事之後,組織班裡的夥伴一起去清掃樓道,清理社區的健身設施。他一下子就覺得孩子長大了。
老師:
「雷鋒微博」吸引關注
亮甲店小學老師曹玲玲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也嘗試新的手段而不是傳統的說教。比如開設了「雷鋒叔叔的紀念小屋」微博。老師、學生、家長紛紛關注這個微博。
曹老師告訴記者,開博一年多來收到了同學們的廣泛投稿。大家把親身的經歷和雷鋒的事跡結合起來,讓大家都覺得學習雷鋒非常實在。
文/記者 程磊 數據分析/記者 王崗
「老外」看雷鋒
雷鋒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年來,外媒對雷鋒精神也一直在不斷地關注。
日前,記者採訪了17位外國媒體的駐華記者,大多數表示對雷鋒這個名字非常熟悉,也知道雷鋒精神代表著什麼。但對於雷鋒,這些海外記者有著不同的了解。
助人為樂 代表雷鋒精神
一些外媒記者來華已經超過10年,對雷鋒事跡的了解幾乎全是通過圖書,還有一些是通過自己國家的媒體報導。他們很少聽自己的中國朋友提起。
對於雷鋒精神到底代表著什麼,多數外媒記者認為助人為樂代表著雷鋒精神,而勤儉節約、做好事不留名和純粹獻愛心也都有著雷鋒精神的含義。
每個國家 都有自己的「雷鋒」
談起中國的雷鋒,一些外媒駐華記者表示在心目中有著自己國家的雷鋒式人物。
「我願意把麥特道森比作我們國家的雷鋒。」《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威廉凱澤認為,他心目中的雷鋒是樂於奉獻一切的,他們國家的這位「雷鋒」在生前做了很多公益事情。
日本共同社的一位駐華記者表示,自己國家的二宮尊德比較像雷鋒,「他是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民。重視陰德和儉約的他的行動思想讓當時的日本人感動。明治時代以後國家推動要以二宮為榜樣的活動。」
這位記者認為,二宮尊德認真、刻苦、謙虛,做好事不留名這些精神和雷鋒很相似。
路透社的駐華記者泰瑞爾·瓊斯 認為,美國的童子軍和雷鋒有著不少相同之處。童子軍被要求每天做一件好事,他們都是好心人的代表。
文/記者 任佳 徐晨晗 蔣伊晉 黎史翔 郭悅
▲雷鋒小學的學生們參觀展覽並與「雷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