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11月3日文章,原題:認真對待中國——評芮捷銳(Geoff Raby)的新書如今,在澳大利亞的中國問題討論中,新的危言聳聽者描繪了一種「無聲入侵」的畫面,一些現實主義者以零和的方式看待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另一些人則給「印度洋-太平洋」一詞套上難以承受的目標。
務實接觸的觀點越來越難參與上述討論。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認為,其結果是澳大利亞現在「陷入一種無益的對華關係」。芮捷銳甚至懷疑中國是否已放棄了澳大利亞。
他認為,自阿博特擔任總理以來,坎培拉的安全和情報機構一直主導著對華政策的制定。「反擊」現在處於近乎信條的地位。有些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是清晰的,但芮捷銳認為,澳政府的對華政策根本不連貫:「口上說接觸」,而實際「做的是競爭和遏制」。
芮捷銳認為,要避免「捕風捉影」。他強調需要以「實際的,而不是一些人所擔心的」眼光來看待中國。(作者詹姆斯·庫蘭)
英國《衛報》11月2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稱,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不會改變」一位前駐北京大使警告說,澳大利亞很可能會繼續遭受「中國輪番的經濟脅迫」的傷害,要設法重啟雙邊關係。2007年至2011年擔任澳駐華大使的芮捷銳表示,澳大利亞更需要中國,而不是反過來。
芮捷銳認為,過去幾年,澳大利亞與美國走到一起,謀求抵制中國的崛起——這種做法違背了澳大利亞的利益。
在本周二出版的新書中,芮捷銳表示,關於澳大利亞通過轉向其他市場以分散與中國經濟關係的討論「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他指出,澳中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很深,因此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不會改變」,除非澳大利亞人主動接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
他說:「這是一種不對稱的關係,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需要中國,多於中國需要我們。這不是一個誰對誰錯的問題。外交事務和務實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取得符合大家利益的結果和成果。」
他說:「我認為,對於北京來說,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承認中國的領土完整,承認共產黨作為中國執政黨的合法性,承認中國作為地區大國的地位,並予以尊重。」(作者丹尼爾·赫斯特,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