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面的課程我們認識了古代建築上的屋頂形式和屋簷上的小獸,今天我們來認識中國古代建築中獨有的構件——鬥拱。
鬥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建築構件。鬥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鬥拱的實例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而早期鬥拱形象在戰國採桑獵壺及漢代墓闕、壁畫上均可見。
鬥拱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的,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過渡的部分。大同市博物館北魏二廳展出的北魏尉遲定州墓石槨(如下圖),其中的建築構件鬥拱就是一鬥三升拱。北魏時期的鬥拱種類繁多,有一鬥二升、一鬥三升、單層拱、多層拱等多種樣式。
到了唐代,鬥拱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在唐代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鬥拱,只有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可以安置鬥拱。
那麼鬥拱在建築中有什麼作用呢?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荷載作用。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鬥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子傳到柱基,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增大距離。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三)裝飾作用。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後來的鬥拱逐漸變為裝飾,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鬥拱越複雜、繁華。
(四)抗震作用。鬥拱的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當遇到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然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到抗震的作用。
說到鬥拱,提到建築,我們不得不想到偉大的建築師梁思成先生。他曾四次考察山西古建,在調查山西的華嚴寺、善化寺、應縣木塔等古建築後,感受頗多。在我館展廳中,就陳列了華嚴寺大雄寶殿、應縣木塔的木構建築模型,雖為模型,我們也可以直觀地看到每一件鬥拱的奇巧精細,尤其是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鬥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鬥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正因如此,木塔經歷多次大型地震仍屹立不倒,成為不朽之作。
這些結構精巧、繁複美妙的鬥拱建築,不得不讓人感嘆古人的偉大智慧。
對於鬥拱,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學習,不斷地積累經驗,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以我們要多了解學習中國古建知識,讓更多人探索我們中國的建築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