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鶴奶粉到底有沒有「鬼」?業績耀眼,「殺人鯨」提九點質疑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市界

文 林夏淅 齊敏倩

編輯 劉肖迎

時隔不到8個月,中國飛鶴(6186.HK)(以下簡稱「飛鶴」)再次被做空機構盯上了。

跟上次的GMT相比,這次做空飛鶴的Blue Orca(殺人鯨資本)更加來勢洶洶,它出具了詳細的數據報告。不過,這次做空依舊沒對飛鶴股價產生實質影響。

2016年以來,飛鶴髮展迅猛,業績好到經常遭到做空機構質疑。這次,Blue Orca和飛鶴到底誰更能站住腳,飛鶴到底有沒有「鬼」?

01

「雙殺」飛鶴

7月9日上午,飛鶴髮公告對前一天Blue Orca做空報告中提出的質疑逐一回擊。這是飛鶴上市短短8個月以來第二次遭到做空。

2019年11月21日晚間,飛鶴上市的第七個交易日,獨立會計研究機構GMT Research就曾發布針對飛鶴的做空報告,直言公司盈利能力居於全球之首、手握大量現金卻不分紅,具備欺詐屬性。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

GMT對飛鶴的質疑主要來自於公司好到讓人難以置信的業績表現。

飛鶴1962年建廠,最早是黑龍江農墾建設兵團下面的企業,後來改名叫趙光農場。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在農場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農場,從技術員一直做到廠長。

2001年,冷友斌帶著公司100多號人創業單幹,在齊齊哈爾克東縣成立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兩年後,非典來襲,飛鶴渠道模式從原來的大經銷商變成扁平化的一級經銷模式,同年還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當時的飛鶴還只是一家東北地方企業,利潤和盈利增長並不突出。2013年,飛鶴在美國退市,私有化成功,之後就啟動「開掛」模式。

2016—2018財年,飛鶴收入增長了兩倍,稅前利潤增長超過五倍。而公司超高端產品星飛帆銷量更是在兩年內增長了7倍。

上次的做空,GMT質疑飛鶴短時間內的異軍突起,也不明白公司如何在短時間內轉型成功並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品牌中脫穎而出。但GMT並沒拿出什麼實質性證據,因此只是建議投資者規避這隻股票。

不過,投資者完全沒有理會GMT的警示,依舊看好飛鶴。2019年11月21日飛鶴收盤價為6.103元/股,11月25日恢復交易後達到6.855元/股,股價依舊平穩上漲。

跟GMT相比,這次的Blue Orca明顯是有備而來。Blue Orca在報告中列出9個疑點,把GMT之前的質疑細化到多報嬰幼兒配方奶粉收入、少報十億元的運營成本、多報資本支出、誇大盈利能力等具體財務條目上。

雖然比上次的做空報告更加詳細充實,但飛鶴的股價依舊和上次一樣「堅挺」。7月8日,飛鶴股價上漲7.21%;9日,盤中一度創下18.2元/股的股價新高,不過收盤下跌5%。

被做空後,飛鶴髮表公告否認Blue Orca指控,同時宣布得益於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快速增長,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超40%。

Blue Orca的指控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飛鶴是不是真的會成為下一個瑞幸呢?

02

各說各話

Blue Orca的做空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飛鶴提出質疑並列舉相關外部證據,我們依次列舉了中國飛鶴最新給出的回應以及相關資料和採訪結果。

1.Blue Orca認為,飛鶴的物流供應商瑞信達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信達)承擔了公司大部分運輸工作,但並非獨立第三方,其執行董事似乎是飛鶴的員工。這將對報表的可信度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形成一個明顯誇大銷售的機制。

來源:中國飛鶴官網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Blue Orca所說的瑞信達,是飛鶴合作的物流公司之一,主要負責將其產品從工廠倉庫運輸至分倉倉庫,屬於內部調撥,不涉及收入確認,而真正涉及收入確認的是從工廠倉庫到經銷商的物流環節,瑞信達涉及得很少。同時,瑞信達的法人解德河、股東屈東均與飛鶴無其他關聯。

市界認為:Blue Orca的質疑與飛鶴的回應並不在同一頻道。Blue Orca強調的是瑞信達是否為獨立第三方的問題,但證據有限;飛鶴則主要描述了瑞信達到底為公司提供什麼服務,即內部調撥和外部流轉的問題。

2.Blue Orca認為,飛鶴的招股書中顯示2018年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IMF)的全渠道零售額為179億元,但尼爾森數據顯示飛鶴2018年的線下IMF產品零售額僅為59億元,有關部門通過超市、大賣場和便利店等渠道收集的零售數據則顯示,飛鶴2018年和2019年的IMF產品營收分別為46億元和65億元,均較飛鶴自己公布的數據要少49%。

同時,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數據中,2017年-2019年給出的IMF市場規模比2014年-2016年給出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存在配合飛鶴造假的可能。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首先,尼爾森統計的數據可以反映行業發展趨勢和競爭態勢,但未必能用於全面反映本公司實際運營情況;其次,飛鶴並未向中國商務部申報過運營數據,該報告中所謂的商務部數據並未提供明確來源或連結,可信度存疑;最後,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的變化,是由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口徑在2017年發生了變化,相關基礎數據仍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奶業協會訪談以及中國海關總署。

市界認為:一個問題,兩個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尼爾森和弗若斯特沙利文兩家公司都是知名的數據分析公司,你更相信誰?

3.Blue Orca認為,飛鶴董事長曾在2020年5月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公司僱傭5萬名導購員,但招股書中飛鶴僅有5422名全職員工,且對應的人均工資為99095元,此外,中國飛鶴在2019年成為央視第一大廣告商,但當年上半年廣告費用卻下降了11%,兩項費用存在少報的可能,從而誇大利潤。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董事長曾提及的5萬多名人員是包含了本集團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店的所有市場服務人員所得出的數字,並不屬於公司員工。

此外,2019年飛鶴減少了在央視一套的廣告投放時間,增加了央視九套和十四套的廣告投放時間,由於不同頻道廣告投放單價不同,這種調整控制了整體廣告成本。此外,電視廣告只是飛鶴整體推廣渠道中的一部分,飛鶴作為議價能力較強的供應商,在其他推廣渠道能夠通過折扣控制整體成本。

市界認為:關於「編制外」的導購等服務人員是否應該計入飛鶴的員工總數,這其實是一個相對模糊的問題。對飛鶴而言,其實只要體現了自己的銷售成本即可(如在銷售費用中反映),面對Blue Orca質疑其未披露的全職和兼職銷售代表的成本至少為9.25億元,飛鶴需要更加詳細的說明。

人均工資方面,飛鶴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當地的工資水平確實不高,2018年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僅6.37萬元,Blue Orca也許沒有考慮到地域性問題。

廣告支出方面,市界綜合在央視官網查詢和得到的一份報價比較發現,央視一套的同時段廣告價格確實比央視其他頻道多。比如20點黃金檔電視劇開播前,央視一套30秒廣告售價為36萬,央視14套20點左右的時段即使在周末,30秒廣告的售價也不足30萬。

從整體來看,近幾年飛鶴銷售費用的絕對值在行業內並不算低,但從其佔收入比重來看,確實從2016年的36.61%降至2019年的27.95%。

4.Blue Orca認為,飛鶴子公司飛鶴泰來在2020年才獲得生產配方奶粉的許可證,但2018年-2019年就產生了數十億收入並繳納了數億元稅款,這兩者間存在矛盾。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飛鶴泰來確實在建設中,過去兩年的收入是飛鶴泰來的貿易活動帶來的,而非生產活動。同時飛鶴取得稅務局出具的納稅證明,證實其在2020年1-6月的納稅總額為19.3億元,同比增長34%。

市界認為:納稅確實不能證明收入或利潤是100%真實的,但如果按照Blue Orca的說法,飛鶴相關的收入造假,意味著飛鶴為這部分虛增的收入繳納了19.3億元的稅費,「化妝」成本那是相當高。

5.Blue Orca認為,飛鶴在招股書提出需募資三個項目,存在誇大資本投入的問題。其中克東工廠已經在2018年完工,2019年IPO招股書中卻再次作為募資項目被提出;金斯頓工廠的募資金額為3.3億加元,但海外新聞顯示建造商宣布的投入成本為2.08億加元;吉林工廠的建設在2019年IPO前已經基本完成,但仍被作為募資項目在招股書中出現。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克東工廠此前完工的是包裝能力的擴展,招股書中的募資項目指的是配方乳粉智能化生產能力的擴展;宣布成本為2.08億加元的海外建造商,承擔的只是金斯頓工廠的主體工程建設而非全部;吉林工廠此前完成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再進行一系列許可證申請、政府驗收、竣工備案等工作,已發生3.56億元開支。

市界認為:Blue Orca單純憑藉克東工廠面積無變化推斷前後項目重複,和通過主體建築商公布的投資額推斷整體投入,都缺少一些說服力,但在吉林工廠的問題上,飛鶴給出的回覆稍顯單薄。

其實,針對在建工程中的建築物,這一肉眼可看的資產,通過實地查看就可予以驗證。既然雙方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證據,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請具有公信力的投資機構或者媒體去現場走一圈,就都清楚了。

6.Blue Orca認為,飛鶴旗下有5家子公司未經審計,負責飛鶴關鍵銷售子公司審計工作的是黑龍江當地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而非安永,且這家事務所近期因質量低劣受到當地諮詢機構批評。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飛鶴及其子公司均已經過安永審計,且安永已出具相關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市界認為:飛鶴年度報告中體現的審計機構有且僅有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如果Blue Orca所說的情況確實存在,那麼飛鶴可能存在集團和組成部分(子公司)審計機構不同的情況。

理論上來講,集團審計師(即安永)應對整體報表負責,並且參與重要組成部分的審計過程,如果對重要子公司審計機構專業能力有質疑的,應該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重點關注。

但業內人士告訴市界,現實中的情況並沒有如此嚴謹。由於審計工作需要提前制定計劃,人員安排十分緊湊,集團審計項目組通常只會根據預計的工作量規劃時間,對於子公司的審計工作可能無法嚴格把關,需要「合理利用他人工作」,直接使用子公司審計機構提供的報表數字,成為一個業內的普遍現象。萬一出現問題,集團審計師需要承擔責任,子公司審計師也要負責。

7.Blue Orca認為,飛鶴多年前曾以「AMERICAN DAIRY(代碼ADY)」作為一家美國上市公司進行長達10年的交易,之後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項調查後,主要審計師離職,公司重申歷史財務數據並承認一年內淨利潤被高估29%,之後更換了4家審計機構,最後在偽造財務業績的傳言中走向股價暴跌,2013年才進行了私有化。

對此,飛鶴方面無回應。

可查詢到的是,飛鶴確實曾經以「飛鶴國際」的名稱在2013年從美股退市。當時《第一財經日報》曾報導稱,飛鶴國際作為中國赴美上市第一股,在美國股市跌宕近十年後終於出臺「私有化」方案,但過低的收購價引起很多非議。

8.Blue Orca認為,在美國市場上,飛鶴的反向收購不僅失敗了,收入也一直在下降,但在香港IPO時,飛鶴被認為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嬰幼兒配方奶粉公司,淨利率也高達29%,甚至超過了蘋果、騰訊和阿里等企業,一反過去在美國上市時難以持續盈利的狀態。

對此,飛鶴方面無回應。

飛鶴的盈利能力確實甩出同行好幾條街,不過僅因盈利能力太好這一點出發去質疑一家公司,論據並不充分。要知道,涪陵榨菜的淨利率超過30%。

9.Blue Orca認為,飛鶴的重要供應商原生態牧業是飛鶴最重要和最大的供應商,但二者的經營業績卻呈現相反發展態勢,其中存在一種可能,即飛鶴實際控制著原生態牧業,並且將虧損和成本體現在供應商帳面,從而提高自身利潤。

對此,飛鶴方面回應稱,招股書中已有詳細披露。

市界查閱招股書信息發現,其中確實提及原生態牧業與其創始人冷友斌之間有多年的密切合作關係,但仍將其列示為獨立第三方。

某資深注會人士告訴市界,關於關聯方與否,他們在審計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求企業提供一份關聯方清單,企業要對清單的準確性/完整性保證。

2020年7月9日,港股飛鶴收盤價為16港元/股,Blue Orca根據「大刀闊斧」的調整後,給出估值則為5.67港元/股。

在7月9日一大早飛鶴給出的澄清公告末尾,公司提示道,股東務需知悉,相關指控乃Blue Orca之意見,其利益未必與股東之利益相符一致,而其亦可能蓄意打擊本公司及其管理層之信心,損害本公司的聲譽。

那麼這家名為Blue Orca的做空機構,真的來者不善嗎?

03

殺人鯨圖什麼?

美國的做空機構,主要包括渾水(Muddy Water)、香櫞(Citron)等。一般通過分析、盡職調查等出具研究報告,為市場提供企業的負面信息並舉證,通過可以賺取股價差額的金融機制獲取利潤。

具體來說,比如渾水先向券商借來1股A公司的股票,約定1個月後歸還,然後賣掉這1股股票,此時A公司股價為10元/股,那麼渾水的兜裡就有10元。然後渾水發布精心準備的做空報告,打壓股價至2元/股,這時候渾水再花2元錢把股票買回來還給券商,那麼一賣一買間,渾水就賺了8元。

相比之下,做多的機構可以理解為與企業共同成長,盈利角度來看雖然緩慢但可持續;反之,做空機構一旦成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可觀盈利,但在行業內被認為是一種「沒有信念」的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相比於「資本市場的看門人」的責任感,做空機構的動機更多來自於利益驅使。近兩年美國的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做空和港股上市企業的做空屢見不鮮,但真正成功的也十分有限。

不得不承認的是,做空和做多都屬於不可缺失的市場行為,雖然做空機構本意為逐利,但做空的過程中,有實力的企業能夠給予有力的反擊,同時讓企業信息披露更為公開透明,倒下的企業則本身就存在腐壞。

回到飛鶴身上,公司之所以被做空機構盯上,是因為近年來的業績表現。

跟同行業公司相比,2017年之後,飛鶴營收增速一直秒殺同行。其他同行營收增速一直低於40%,可飛鶴營收增速一度接近80%,2019年飛鶴營收增速回落至32%,但依舊比排名第二的澳優高出7個百分點。

因為太優秀而受到質疑的,還有飛鶴的毛利率。

2016年開始,飛鶴毛利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而且和另三家公司的差距逐漸拉大。2019年,公司毛利率比排名第二的貝因美高出將近20個百分點。

飛鶴稱,公司毛利率水平高得益於高端產品的快速發展。但乳業分析師宋亮向市界表示,由於疫情以及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奶粉消費更理性等因素,今年開始,嬰幼兒配方奶粉會出現消費降級的趨勢。

中端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會上升,而高端嬰幼兒奶粉的市場份額將會縮水。對走高端路線的飛鶴來說,一直保持如此高的毛利率水平將會很困難。

對於飛鶴來說,要在經受做空機構質疑的同時,在經濟的衝擊中維持靚麗的業績,並非易事。

相關焦點

  • 飛鶴奶粉「羅生門」,誰在撒謊?
    GMT對飛鶴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點。  首先,中國飛鶴業績在極短時間內異軍突起。 2003年飛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時公司只是東北一家地方企業,在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並不突出,利潤和增長速度也很平庸。2013年,飛鶴從美國退市,私有化成功,如今又赴港上市。
  • 飛鶴市值千億慘遭兩次做空,世界上最貴的奶粉還能翻盤嗎?
    據搜狐新聞報導,7月8日,被稱為「殺人鯨」的沽空機構Blue Orca Capital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長達64頁的中國飛鶴奶粉研究報告,稱飛鶴虛構業績,並指出其與瑞幸咖啡業績造假有相同之處同是,虛構業績,有意誇大收入,少報運營成本,如廣告和勞動費用,將員工人數減少了10倍之多。
  • 飛鶴奶粉事件:2010年飛鶴奶粉陷入"誠信門"
    據《 飛鶴奶粉請給我一個說法》、《 飛鶴奶粉出現問題再遭投訴》兩篇文章, 飛鶴奶粉出現問題的是贈品。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贈品屬于贈送的,質量出現問題,廠商可以免責,評論此事,多此一舉。然而,非也!據文中報導,當消費者發現屬于贈品的奶粉氣味兒刺鼻,可能有質量問題時, 飛鶴促銷員說:「奶粉腥是因為有海洋成分」;有的銷售人員居然如此建議:「最好把贈品和正品摻著喝,贈品通常都是廠家的試用品,質量有保證。」不是地溝油,何必「摻著喝」?想退貨?再說。而消費者要求進行質量檢驗時,卻被推拖半年之久。
  • 飛鶴龍頭難坐:千億市值超蒙牛,盈利點單一如何破解奶粉寒冬?
    AC尼爾森2019年末公布數據,截至當年9月30日,飛鶴已成為中國嬰兒奶粉市場上銷量第一的品牌,整體市場份額達到11.9%。飛鶴崛起早有徵兆。2018年,飛鶴成為首個營收破百億元的國產奶粉企業。拉長時間跨度來看,飛鶴近幾年業績都處於持續增長狀態。
  • 國產最貴奶粉星飛帆助力飛鶴賣了137億!「更適合中國寶寶」有證據嗎?
    成本幾十元的同樣一罐進口奶粉,國外賣一百多,到了國內卻賣到兩三百甚至更高,幾年前,這一怪象就備受業內質疑。然而如今,隨著消費升級,高端高價奶粉早已不再是進口奶粉的天下,飛鶴超高端奶粉星飛帆已成為中國最貴奶粉品牌之一。高端高價市場的發力,帶動飛鶴業績也是大漲。
  • 飛鶴奶粉怎麼樣?比發達國家奶粉貴了不止一點 原因在哪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飛鶴奶粉怎麼樣?比發達國家奶粉貴了不止一點,原因在哪兒 飛鶴之所以能在香港上市,這與良好的業績分不開,近幾年,飛鶴營收、淨利潤突飛猛進。2016年到2018年,飛鶴營收從37.24億飆漲至103.92億元,是國內 營收破百億的奶粉品牌。
  • 飛鶴奶粉配不配做國產奶粉的領頭人?
    2020年3月有市民投訴在飛鶴奶粉裡吃出了異物,隔了很久飛鶴都沒有出面解決這一事情。當事人還拍攝了一段視頻,非常氣憤的質疑飛鶴奶粉,質問飛鶴奶粉:這是給寶寶喝的奶粉嗎,對得起我們對你的信任嗎?你們能對我們的寶寶健康負責嗎?隨後與飛鶴廠家聯繫,廠家也開始踢皮球讓他們找出售門店,拖了許久都不能解決,廠家的回覆電話裡態度也很惡劣,不給解決。
  • 飛鶴再發公告曬148億元存款 逐條反駁「殺人鯨」做空指控
    收入及資本支出是最大疑點在做空報告中,殺人鯨首先對飛鶴的關聯方物流公司提出質疑。做空報告中提出,飛鶴主要向分銷商銷售嬰兒配方奶粉,但在將產品交給物流服務提供商時才會確認收入。而飛鶴物流服務提供商並不如其宣稱的由獨立第三方管理,這就「為其誇大銷售提供了有利機制」。
  • 飛鶴下半年業績繼續快速增長,將涉足A2奶粉等更多細分市場!
    來源:五穀講壇進入2020年,單一依靠人口紅利驅動發展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正在漸行漸遠,而順應消費升級浪潮的高端化、品質化、品牌化的奶粉企業,還在繼續開拓市場份額,業績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以飛鶴為例,2020年上半年,其收入增幅達到47.8%,遠遠領先於行業平均水平,在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中的市佔率仍然穩居第一,且還在提升之中。
  • 奶粉巨頭三國爭霸:飛鶴領先,達能、惠氏能否反超?
    市場競爭的結果是內外資主要品牌的競爭,中國品牌飛鶴、伊利、君樂寶、澳優、蒙牛雅士等對達能、惠氏、美贊臣、菲仕蘭、雅培以及a2奶粉。在這10多個大牌中,誰是中國奶粉市場的第一,目前主要是在飛鶴與達能中產生。從目前公布的業績看,飛鶴佔優。現在來看看業績對比。
  • 飛鶴奶粉二度IPO,靚麗財報背後藏三點隱憂
    在外部條件不利的情況下,中國飛鶴不論是從營業規模、市場佔有率以及盈利表現看,都是國產奶粉品牌的龍頭企業。同樣是國產品牌的上市奶粉企業雅士利國際(HK:01230)和貝因美(SZ:002570)近年來都遭遇了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雖然中國飛鶴的業績可圈可點,但2019年起其業績增長卻出現了放緩。
  • 一罐300的飛鶴奶粉,真的能「碾壓」進口奶粉嗎?
    此前飛鶴在港交所上市僅一個星期時,GMT Research便發布做空報告,質疑飛鶴從13年從美股私有化退市前股價暴跌,到19年在港股上市後一躍成為「高端奶粉領導者」,轉型太快業績太好,讓人難以相信。 「好的讓人覺得不真實」,是飛鶴足以成為奶粉業傳奇的原因,也是讓飛鶴遭受質疑的原因。在這場羅生門中,究竟哪一方的故事才是真實的版本呢?
  • 一罐300的飛鶴奶粉,真的能「碾壓」進口奶粉嗎?
    而50歲的冷友斌也借著飛鶴上市的東風,以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億元的身家,踏入福布斯億萬富豪的隊列,成為「國內奶粉第一富豪」。爭議也接踵而至:今年7月,沽空機構Blue Orca Capital(殺人鯨資本)發布針對港股飛鶴的做空報告,質疑飛鶴的盈利能力被嚴重誇大。
  • 飛鶴上市背後的行業樣本效應:國產奶粉如何搶佔「黃金賽道」
    11月21日,獨立會計研究機構GMT Research發布針對中國飛鶴的沽空報告,報告中對飛鶴收入的快速增長、盈利能力等方面提出質疑。其中有一條質疑讓人啼笑皆非,GMT認為,中國飛鶴業績在極短的時間裡異軍突起,2016年至2018年飛鶴稅前利潤增長超過五倍、收入增長兩倍。增長速度之快,讓人存疑。
  • 憑藉3個反常識,飛鶴三年晉升「中國奶粉王」
    業績「好得不真實」目前國內賣得最好的奶粉是什麼品牌?還沒有生育的年輕人應該很難給出答案。大家耳熟能詳的奶粉品牌主要有這幾個:美素佳兒、雅培菁摯、美贊臣、雀巢能恩、飛鶴、愛他美等。飛鶴崛起之路:3個反常識飛鶴的業績是從2016年開始起飛的。在它的招股書中,我們找到了飛鶴起飛的關鍵因素:高端奶粉。
  • 國產奶粉第一品牌飛鶴,到底還有多少空間?
    導讀:中國飛鶴始建於 1962 年,前身為紅光乳品廠,是中國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經過四十多年來在奶粉行業內的深耕細作,中國飛鶴已發展成為中國首家年銷售額突破百億的國產嬰幼兒奶粉集團,連續五年榮獲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金獎。
  • 砸重金做廣告,請章子怡代言:飛鶴奶粉上市,首日就破發
    近年來,中國飛鶴營收、淨利突飛猛進,業績表現搶眼。2016年至2018年,中國飛鶴營收從37.24億元飆漲至103.92億元,年複合增速達67.05%,是國內首個營收破百億的奶粉品牌。這不得不引人懷疑,中國飛鶴所謂的「高端奶粉」到底貴在哪裡?而網友吐槽似乎已經戳穿了真相。四除了產品質量被質疑外,中國飛鶴的經營問題也浮出水面。一直以來,經銷商渠道是中國飛鶴的主要銷售來源,公司的電商渠道相對薄弱。
  • 飛鶴奶粉怎麼樣最暢銷的飛鶴奶粉系列推薦
    說到飛鶴奶粉,大家都知道飛鶴奶粉是國產奶粉品牌之一,還是很受媽媽們的喜愛的,因為飛鶴奶粉有很多個系列供大家選擇。其實飛鶴奶粉每個系列的特點都不同,媽媽們可以在裡面挑選到適合自己寶寶奶粉。那麼媽媽們覺得飛鶴奶粉怎麼樣呢?在眾多飛鶴奶粉系列裡,飛鶴奶粉哪個系列好?
  • 飛鶴奶粉怎麼樣飛鶴奶粉都有哪些系列?
    選擇一款質量放心、奶源純正的奶粉是每位媽媽的責任,如果奶粉選擇不好,就會導致寶寶便秘上火,所以選擇一款適合寶寶的奶粉尤為重要。很多媽媽還是信賴國產品牌的奶粉,飛鶴奶粉在國產奶粉市場還是很受歡迎的,那麼飛鶴奶粉怎麼樣?
  • 飛鶴奶粉屢遭質疑:保質期內變質、罐內現異物、維權投訴無門
    客服還表示,支持奶粉檢測,產品100%正品,更有完善的售後服務。面對林馨的一再質疑,客服均未給與正面回應,店鋪所謂的「完善售後」也只是向消費者勾畫的一張完美藍圖。林馨向記者表示,想要帶寶寶去市三甲醫院做體檢,希望費用由京東或者飛鶴旗艦店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