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日軍炮樓都裝備探照燈,舊中國那麼窮,日本人到哪接電

2020-12-15 雲興說史

引言

「『皇道樂土』上的人們是得不到安安穩穩餓死的權利的,餓得不能動,還得被強迫去挖溝修炮樓。」

在許多抗日劇中,我們都能看到當時的八路軍同天神下凡一般,各種身手不凡,以一己之力搗毀日軍的炮樓,與一些重要軍事機構。而這些日軍斥巨資建造的軍事要地在我們勇敢的戰士面前,就同小孩子過家家一般的積木一般。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些也只不過是影視作品的一種文學修飾,並不能當真。事實上,當年日軍建造的炮塔確實給我們的戰士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此外,不少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在日軍的許多炮樓中都裝有探燈,並且亮度還不算低。那麼許多人就會好奇了,舊中國昔年還不具備發電設備,日軍炮樓上裝備的這些探燈的電力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炮樓的作用

其實炮樓並非日軍首創,最早的炮樓乃是源自我國北宋時期。而國內最初建造它的目的正是為了抵禦西夏騎兵的騷擾而做出的一種軍事觀察設備。而日本的炮樓也不過是復刻我國古代的版本,並且結合最新科技在舊版本上做出的一種改良。此外炮樓也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戰爭中,並且通過改進後的它更多的乃是作為一種防禦基地。並且整個建築,結構十分兼堅固,周圍密布著各種用於觀察敵情的孔洞與主動攻擊的射擊孔,可謂攻守皆備了。

而抗戰時期的戰場又被分割為正背兩面。為了能徹底消滅我國的反動勢力,日軍便想起了這種攻守一體的戰略建築。而中國當時由於軍備落後,因此在大多數時候,都不會選擇同日軍正面硬鋼。更多的選擇同日軍周旋,打靈活的遊擊戰。因而日軍片面地認為,只要重要的戰略要地多建造一些這樣的軍事機構,便能最大限度防守我軍的各種突襲,轉攻為守,坐收漁利。

所有炮樓都備有探照燈麼?

現在許多人對於歷史的認知都源於贏各類影視作品。而在這類作品中,許多日軍的炮樓上都會備有嚴密且森嚴的探照燈,經常會把整個軍營照的如白晝一般,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日軍都會選擇性失明,對深入日軍軍營的我方戰士的行動視而不見。而影視作品中的戰士潛伏進軍營後都會第一時間切斷炮樓的供電,使得整個設備都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方便各種行動的順利進行。然而歷史上日軍的每個炮樓上都有探照燈麼?

當然我們也不是憑空猜測,這是有歷史依據的。事情還要從山東棗莊的日軍炮樓遺蹟被發現後說起。可不要被棗莊這個地名誤導了,同他樸素的名稱不同的是,棗莊乃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城市。上世紀30年代之際,棗莊當地曾有一座出名的中興煤礦在1938年被日軍佔領後,被三井會社把控。在日軍未曾接管之前,中興煤礦便已經是當時國內,數一數二的礦業基地。

所以在此後棗莊出土的炮樓遺址中能夠在其中找到中興公司電網的字樣。由於礦產挖掘離不開電力的支撐,因而當時中興公司其中便有不少供電設備,這些也都是中興公司原有的產業不過後來被日軍侵佔了,因而日軍炮樓上的探燈的供電,也完全能夠沿用舊時的設備滿足他的需求。

落後地區不具備條件裝備探燈

除此之外,在京津以及華北一帶個別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也都具備製造發電廠的實力,並且已經投產以供應大規模用電設備的正常使用。因而在這些地區,日軍建立的炮樓多數都備有充足的照明設備。而多數建立在田埂上的炮樓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許多荒郊野外的地方一到夜晚就會漆黑一片,根本沒有一絲光亮。

據悉,當時許多日軍的炮樓中只有用於臨時照明所用的油燈,在鏡子的作用下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抗戰期間,日軍的物資也並不算充足,油燈的供應也是有限制的。雖然當時的日本可以將小型柴油發電機搬到炮樓中,但是許多日本士兵也並不會使用,所以於情於理,日軍當時根本不具備在所有炮樓上都裝備探燈的作用。

結語

這之後就有人好奇了,為何日軍不拉起電線從城鎮中輸電呢?這個就更好解釋了,因為風險太大,且不論各種物資是否足夠支撐遠距離輸電,但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就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與故障,就算架起了電線,也要派人前去守備,增加人員消耗,所以並不划算。

引用文獻

《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山東一家5代人住日軍炮樓58年,因牆體太厚,光通暖氣就通了20年
    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日軍又佔領了山東,一直到解放戰爭時候,長山列島解放,山東省才全部解放。 今天要講的就是和日軍遺留下的炮樓有關,在山東一家5代人住日軍炮樓58年,而因為牆體太厚,光通暖氣就通了20年。 這個事情講的是山東青島孫從孝的一家,他的家在當地很出名,因為一家人都是住在日軍遺留下來的炮樓裡面。
  • 日本兵躲在炮樓中,久攻不下,一中國農民路過說:簡單,讓我來!
    在我軍激烈的鬥爭下,日本天皇選擇無條件投降,但這消息一出,少量的日本士兵不服氣,準備頑強抵抗,就躲進了炮樓,跑樓裡還有大量的彈藥和武器。蘇聯強行抵抗炮樓裡的日軍,結果自己損失慘重,正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一農民路過了這裡。他看了看這個情形說了句:」簡單,讓我來。」
  • 祖國南海換新顏,海島新都市永興島,日本炮樓遺址為何卻置身其中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加上永興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該島已經成為了三沙市的經濟、行政和軍事中心,眾多機構全部都設立在此地。可以說,島上的一切都已經煥然一新,可為何要保留日本炮樓遺址呢?
  • 5代人住日本炮樓58年,牆壁厚72釐米,暖氣從彈孔打通花了20年
    炮樓,指的是一種四周有槍眼,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抗戰時,日本曾在中國大地上修建了不少。一般來說,炮樓多由磚、石、鋼筋混凝土構成,本身堅固無比,易守難攻,若不是近距離爆破的話,幾乎無法攻破。日本戰敗後,炮樓也被留了下來,一是作為歷史的見證,二是讓後人「居安思危」,時時不忘當年遭受的恥辱。
  •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小兵張嘎》裡的翻譯官但是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困惑:日本部隊的翻譯官是配到哪一級呢?而且,如果這個翻譯官是中國人來當,那這人可了不得。那個年代,中國人能認識幾個大字就算是「知識分子」了,這人竟然會說日語,那在中國算是萬裡挑一的文化人了,這麼一類人,能配發到日本軍隊的基層部隊嗎?
  • 日軍在二戰前期頓頓吃牛肉,為什麼到後期牛肉罐頭就沒牛肉了?
    二戰前,我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國家, 而日本當時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強國, 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超過我國, 在武器裝備上, 日軍憑藉著掌握的技術製造出一系列新式武器, 並且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日軍購置了很多新式武器, 因此在二戰初期, 裝備精良的日軍如一群野馬一般,
  • 真實的小兵張嘎 曾經是日本人的翻譯
    在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浩如煙海的塵封檔案中,有一份檔案記載另一個真實的「張嘎」,在冀中智取炮樓讓日軍大為惱火。他,就是張恩淼。自幼跟隨在山西平遙郵電局當職員的父親上學,1938年日軍再度入侵平遙後,推行奴化教育,小恩淼因此學會幾句日本話。父親1941年冬去世以後,他回到老家楊各莊隨奶奶生活。
  • 二戰日本士兵真如影視劇中演繹的那麼殘暴嗎?聽日本老兵如何說
    今日收到某平臺一個問題,問:二戰時期日本人真的像影視劇中所描寫的那麼殘暴嗎?事實上我個人是不願意回答這樣的問題的,但既然有問,便答了一答。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容不得「洗白」和「狡辯」,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正如影視劇中描寫的那樣,如同野獸一般,殘暴而無情。
  • 郭天民看到日軍的倉庫後感慨萬千.日本人再打一個八年都夠了.
    1937年張家口被日軍侵佔,1939年9月,日本在張家口總結了偽造的「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此後又改過幾次名字,但實際上將其改成了中國國內的另一個假政權。日本對張家口非常重視。這裡有重兵,侵略華北併吞中國營地,有牽制蘇維埃聯邦的戰略基地。重新購買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補給裝備。
  • 武漢會戰後,為何日本再沒發動過大規模戰役?是貧窮拯救了舊中國
    回顧歷史,在武漢會戰結束後很久,日本侵略者沒有發動過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窮兇極惡的日軍停止了西進的腳步?這主要是因為中華兒女英勇抵抗,其次是因為舊中國人很窮。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囂張的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在三個月內消滅中國,中華民族走到了生存和死亡的危急關頭。起床!討厭當奴隸的人!
  • 如果此人沒被日軍害死,抗戰沒那麼艱難,日本或連開戰的勇氣都沒
    導語:如果此人沒被日軍害死,抗戰沒那麼艱難,日本或連開戰的勇氣都沒眾所周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地區淪陷日寇之手,自從我們無數先輩們開始不怕犧牲、不怕流血的14年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經濟損失,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極大的對中國緩慢成長的民族資本和工業造成了傷害,而這場戰爭,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遇到了最大的一番災難。但是這場戰爭,從一定角度來說卻是有可能被避免的,因為要是一個人沒被日軍害死,那麼日本軍隊不一定敢在東北地區發動進攻,這個人就是北洋時代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人,奉軍統帥張作霖。
  • 直面日軍侵略東北三省的鏡頭:看看和電視劇中相比較有何差異
    日本對中國的野心,使得中國遭受了幾千年來最大的創傷,而九一八事變正是掀開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篇章。東三省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地域,因為它不僅是我國的糧倉和工業基地,還和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相鄰。而當時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迅速的侵佔了東三省,給我國造成了重大的打擊。現在讓我們直擊日軍侵略東北三省的鏡頭和照片:看看和電視劇、電影中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我們看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情況下八路軍都是清一色的布帽子,這就比較臉譜化了。其實當時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即便是主力部隊也有不少是罩著白頭巾的,而繳獲了日軍鋼盔之後,也是會使用的。 為什麼強調後面這點呢?因為現在不少人以為八路軍繳獲鋼盔是不用的。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想法呢?一方面是影視劇中很少體現這一點,另一方面是相關的圖像資料比較少。
  • 日本軍曹是什麼級別軍官?能指揮一個炮樓十來個鬼子幾十個偽軍
    日本軍隊裡面的軍曹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士官。日本軍隊這一點比較像歐美軍隊,就是士官權利非常大。日本軍隊有三級下士官,也就是,伍長,軍曹,曹長,上面還有1個準士官,也就是特務曹長,其實就是準尉。這也是一個日本士兵一般情況下,可以晉升到的最高級別。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就是軍曹,日本普通士兵都是2年義務兵和預備役,實際戰鬥技能,其實也比較一般。軍官數量又不足,畢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軍校的畢業生數量很有限。因此,在日本陸軍中隊一級,都有一個指揮班,裡面就有軍曹負責中隊的指揮。
  • 八路讓他送緊急軍情,他出門後,便迅速向日軍的炮樓跑去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荷澤市高莊鎮泉頭村是我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的駐地。是魯西南和河北兩大根據地之間重要的交通聯繫點。當時,它在山東西南部被稱為莫斯科。1943年春天,一個人突然回到村子裡。他的名字叫楊虎辰,綽號「三老抱」。這個人1936年離開了村子,在外面工作了七年。沒人知道他做了什麼。
  • 當年日本哪來的勇氣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地圖,讓人頭皮發麻!
    日本一直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非常羨慕中國遼闊的國土和繁榮的景象。但是,千百年來中國太強大,而且日本島上徵伐不斷,所以日本人想打我國古代王朝的主意,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清朝,朝政腐敗,日本想要一口吞下中國也是難上加難。那麼日本到底從哪裡從獲得勇氣而敢於侵略我國呢?
  • 抗戰中,為什麼日軍子彈總是打不完?知道原因後很讓人心塞
    當時日軍裝備精良,軍事素養也更強,他們使用的毛瑟手槍、三八式步槍有著優越的性能,我軍使用的武器則完全落於下風,對於我軍而言,當時日本制的三八制步槍就是重要的戰利品之一。 在我們平常看到的描寫抗戰的影視作品中,日軍裝備精良也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
  • 《小兵張嘎》中:為什麼胖翻譯一聽「拉清單」,立馬就慫了?
    《小兵張嘎》中:為什麼胖翻譯一聽「拉清單」,立馬就慫了? 文|明翊 相信大家都看過《小兵張嘎》這一部經典的影視劇,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他都曾經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就拿鬼子當時修建的炮樓來說,為了維護佔領區的統治,日軍沒少在城鄉的要道修建碉堡炮樓這樣的工事,算得上是「遍地開花」,但如今我們再去尋找,相信已經找不到幾個這樣的「遺蹟」了。不過就幾十年的時間,何必都給拆得一乾二淨呢? 這就是因為「拉清單」的原因。
  • 大家都被神劇給矇騙了!
    在伏擊日軍觀摩團的時候,李雲龍曾經好幾次說起過「虎亭據點」,而且還說起這個據點裡的鬼子不簡單,一共有著300來號人,實力可以說是比較強的。而就在這之後,李雲龍發動了平安之戰,當時區小隊配合著正規軍,以很大的代價,最終是幹掉了「張莊據點」裡的小鬼子。而且張大彪也曾經喬裝打扮成國軍部隊,去收了「馬關據點」裡日軍的武器裝備。
  • 為什麼說日本二戰攻打蘇聯必敗無疑,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明白了
    關於二戰的歷史,曾經我一直有個疑問,為啥當時日本選擇了南下,而不是北上攻打蘇聯?在1941年夏天德國開始進攻蘇聯的最初階段,蘇軍連戰連敗,德軍兵鋒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如果此時日本選擇從西伯利亞對蘇聯進行夾擊,那麼蘇聯是否還能頂得住呢?如果蘇聯真的沒頂住,那麼二戰史是否就要改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