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皇道樂土』上的人們是得不到安安穩穩餓死的權利的,餓得不能動,還得被強迫去挖溝修炮樓。」
在許多抗日劇中,我們都能看到當時的八路軍同天神下凡一般,各種身手不凡,以一己之力搗毀日軍的炮樓,與一些重要軍事機構。而這些日軍斥巨資建造的軍事要地在我們勇敢的戰士面前,就同小孩子過家家一般的積木一般。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些也只不過是影視作品的一種文學修飾,並不能當真。事實上,當年日軍建造的炮塔確實給我們的戰士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此外,不少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在日軍的許多炮樓中都裝有探燈,並且亮度還不算低。那麼許多人就會好奇了,舊中國昔年還不具備發電設備,日軍炮樓上裝備的這些探燈的電力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炮樓的作用
其實炮樓並非日軍首創,最早的炮樓乃是源自我國北宋時期。而國內最初建造它的目的正是為了抵禦西夏騎兵的騷擾而做出的一種軍事觀察設備。而日本的炮樓也不過是復刻我國古代的版本,並且結合最新科技在舊版本上做出的一種改良。此外炮樓也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戰爭中,並且通過改進後的它更多的乃是作為一種防禦基地。並且整個建築,結構十分兼堅固,周圍密布著各種用於觀察敵情的孔洞與主動攻擊的射擊孔,可謂攻守皆備了。
而抗戰時期的戰場又被分割為正背兩面。為了能徹底消滅我國的反動勢力,日軍便想起了這種攻守一體的戰略建築。而中國當時由於軍備落後,因此在大多數時候,都不會選擇同日軍正面硬鋼。更多的選擇同日軍周旋,打靈活的遊擊戰。因而日軍片面地認為,只要重要的戰略要地多建造一些這樣的軍事機構,便能最大限度防守我軍的各種突襲,轉攻為守,坐收漁利。
所有炮樓都備有探照燈麼?
現在許多人對於歷史的認知都源於贏各類影視作品。而在這類作品中,許多日軍的炮樓上都會備有嚴密且森嚴的探照燈,經常會把整個軍營照的如白晝一般,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日軍都會選擇性失明,對深入日軍軍營的我方戰士的行動視而不見。而影視作品中的戰士潛伏進軍營後都會第一時間切斷炮樓的供電,使得整個設備都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方便各種行動的順利進行。然而歷史上日軍的每個炮樓上都有探照燈麼?
當然我們也不是憑空猜測,這是有歷史依據的。事情還要從山東棗莊的日軍炮樓遺蹟被發現後說起。可不要被棗莊這個地名誤導了,同他樸素的名稱不同的是,棗莊乃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城市。上世紀30年代之際,棗莊當地曾有一座出名的中興煤礦在1938年被日軍佔領後,被三井會社把控。在日軍未曾接管之前,中興煤礦便已經是當時國內,數一數二的礦業基地。
所以在此後棗莊出土的炮樓遺址中能夠在其中找到中興公司電網的字樣。由於礦產挖掘離不開電力的支撐,因而當時中興公司其中便有不少供電設備,這些也都是中興公司原有的產業不過後來被日軍侵佔了,因而日軍炮樓上的探燈的供電,也完全能夠沿用舊時的設備滿足他的需求。
落後地區不具備條件裝備探燈
除此之外,在京津以及華北一帶個別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也都具備製造發電廠的實力,並且已經投產以供應大規模用電設備的正常使用。因而在這些地區,日軍建立的炮樓多數都備有充足的照明設備。而多數建立在田埂上的炮樓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許多荒郊野外的地方一到夜晚就會漆黑一片,根本沒有一絲光亮。
據悉,當時許多日軍的炮樓中只有用於臨時照明所用的油燈,在鏡子的作用下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抗戰期間,日軍的物資也並不算充足,油燈的供應也是有限制的。雖然當時的日本可以將小型柴油發電機搬到炮樓中,但是許多日本士兵也並不會使用,所以於情於理,日軍當時根本不具備在所有炮樓上都裝備探燈的作用。
結語
這之後就有人好奇了,為何日軍不拉起電線從城鎮中輸電呢?這個就更好解釋了,因為風險太大,且不論各種物資是否足夠支撐遠距離輸電,但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就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與故障,就算架起了電線,也要派人前去守備,增加人員消耗,所以並不划算。
引用文獻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