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鄭國渠:韓國人挖個坑,秦國人把它變成甜水井!

2020-12-20 聽風人語

01 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的韓國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戰國後期的歷史,是一部秦國崛起史。從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到秦王嬴政東出函谷,秦國在刀光劍影中,完成了從弱雞到虎狼之國蛻變。

秦國勢力東擴,首當其衝的倒黴蛋,就是韓國和魏國。韓國最小,日子就最難過。

韓國君姓姬,與周天子同姓,說明血統高貴;韓國與周朝都城洛陽比鄰,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發達經濟繁榮。韓國人精於武器製作,他們的大弩和銅劍是熱門貨,相當於當今軍火市場上的AK47。有了這幾項優勢加持,早期的韓國戰鬥力很強,滅了鄭國,捉過宋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因為厲害過,韓國擠在後起強國中間,心理上總轉不過彎。它不甘心給其他諸侯國當小弟,又不得不當小弟。「不甘心」與「不得不」攪在一起,外交上就總是搖擺,今天和秦國好,明天和東部諸侯好,結果就是兩邊不討好。在六國諸侯與秦國的對撞過程中,韓國今天和東部諸侯攪在一起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明天和秦國一起被東部諸侯按在地上摩擦,有肉吃時只能分到點兒肉湯,挨打時一板子也少不了。戰國後期歷史是秦國崛起史,換言之,也是一部韓國以各種姿勢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歷史。

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正式成為諸侯國算起,到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短短173年間,韓國參與了大大小小40多場戰爭,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後期幾乎年年打。以戰爭結果統計,秦韓之間,韓國單挑秦國一次,大敗;激怒秦國被單挑15次,全敗;跟著秦國打別人4次,全勝;跟著別國打秦國5次,全敗。可以說,韓國跟著秦國混,全勝;和秦國過不去,完敗。

如此看來,韓國應該安心當秦國小老弟。可韓國不甘心啊,逮機會就捅秦國一肘子,或者絆秦國一腿,然後被秦國按在地上一頓摩擦。秦國虐我千百遍,我嫌秦國手太軟。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最後,韓國成了六國裡第一個被秦國徹底磨平的國家,而且被連續滅國兩次。

02 韓國的疲秦之計

公元前246年,也就是滅國倒計時第16年,韓國被摩擦得內心崩潰。打不過,就出陰招。當時,秦國正為東出函谷做準備,大搞軍事基本建設,一邊招兵練兵,一邊大修公路(秦道)。韓國人想:秦國這麼牛逼,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如果能騙他們把錢浪費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把他們國庫耗幹,不就安全了嘛!這個戰法,和裡根用星戰計劃消耗前蘇聯財力是同一個路數。

韓國有一個著名工程師,名字叫鄭國(看這名字,應該和被韓國滅掉的鄭國有扯不清的關係),擅長修河造渠。那時沒有農業機械化,種地基本上靠天吃飯,如果老天不賞臉,地上有河有渠很重要。否則,遇上大旱之年,軍民就沒糧食吃了。當年秦穆公痛打晉惠公,就是因為大旱導致糧食歉收,齊國卻不賣糧食給秦國。韓國派鄭國當間諜,去秦國執行疲秦任務。這一年,是秦王嬴政繼位第一年,史書追記的始皇元年。

鄭國到了秦國(彆扭!一個工程師取了個國名當名字,和秦國寫在一起,太容易引起誤解),向秦王上書:秦國多旱地,雨水少(看現在的陝西就知道),容易鬧旱災。如在關中平原修一條水渠,水渠兩側多修支渠,引涇河水灌溉農田,就不怕老天爺不下雨了。

贏政年輕,新官上任三把火,本來就準備興修水利,鄭國的出現,簡直就是給瞌睡蟲送枕頭。說幹就幹,他徵集大量人力物力,任命鄭國為總工程師,開始修水渠。

03 韓國人挖的坑,秦國人順勢掘成井。

以當年的技術條件,鄭國設計的這條水渠,絕對是三峽大壩級別的巨型工程。它從涇水奔湧出群山的谷口引水,穿過關中平原,向東注入洛水。主渠沿北山南麓向東伸展,總長300餘裡,中間利用地勢向兩側分出支渠,以擴大灌溉面積。

水渠開工不久,韓國行事不密,鄭國真實身份洩露。嬴政大怒,宗親大臣趁勢聯合進言:秦國的官員很多來自六國,他們不可能真心為秦國好,還堵了咱嬴家子弟的仕途,他們是來坑大秦的。建設秦國,得靠咱嬴家自己人啊!

嬴政那時還年輕,聽他們說得有理,就下了一道遂客令,讓非秦國籍的各級官員統統走人,做生意的也不能倖免。盡攬天下英才為秦所用這一傳統,受到嚴重挑戰。

客卿李斯,本是楚國上蔡小吏,後到齊國拜荀子為師,出師之際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只有秦國才能提供足夠大的平臺,讓他一展身手。他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以後我會專門寫。來到秦國後他如魚得水,慢慢爬到了權力核心層。

按照逐客令,李斯也該走人,可他不想放棄剛剛寬闊起來的大好仕途。他給秦王嬴政寫了一封信,慷慨激昂地備陳歷代明君如何攬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更直指秦穆公秦孝公靠啟用百裡奚、商鞅這樣的外國專家,才讓秦國由弱變強;趕走人才,只會削弱秦國,還成全其他國家招賢納士,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嬴政看了信,仍拿不定主意,讓人把鄭國押來訊問。

鄭國對秦王說:我來這裡,確實是當間諜的。但是,修渠對人力財力的牽扯,不過稍稍拖延您的東徵計劃,讓韓國多活幾年;渠一修好,就能解決關中平原缺水問題,是為秦國建萬世之功。孰得孰失,請您仔細權衡。

秦王派人到工地檢查,發現水渠的設計很合理,施工質量也很高,不是豆腐渣工程。

嬴政至此幡然醒悟:外國人才願意來秦國,是這裡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能吸引人才,是秦國的優勢而不是缺點; 逐客之舉,是魯莽而不是明智。他下令收回逐客令,讓鄭國繼續修水渠;還提拔李斯當廷尉,躋身九卿之列。李斯終於實現夢想,成為國之棟梁中最粗的幾根之一,相當於當了政治局常委。

鄭國繼續修水渠,十年之後,大功告成。涇河水順渠東流,源源不斷地給長年乾旱的關中平原送去活水,解決了因地下水蒸發形成的土地鹽鹼化問題,讓莊稼不再受乾旱威脅;河水從上遊帶來富含有機物的泥沙,使這裡的土質得到改善,由貧瘠變肥沃。四萬多頃鳥不拉屎的薄田受益於渠水,變成米糧倉,畝產翻了數倍。秦國由此告別饑荒,再不缺糧;秦國軍隊糧草充足,實力大增,兵強馬壯。

水渠完工後的第六年,即公元前230年,被關中平原的米糧餵養得更加強壯的秦國軍隊東出函谷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韓國都城新鄭,活捉韓王安,設立潁川郡,把韓國從地圖上永遠抹掉了。三年後,韓國貴族趁秦國忙其它地方的戰事,擁立還在秦人手中的韓王安,試圖復國,結果就是再次被鎮壓,連累韓王安也被殺掉。算上這一次,韓國相當於被連續滅國兩次。

前230年秦滅韓,又經過9年徵戰,把趙、魏、楚、燕、齊五國逐一掃平。經歷春秋戰國幾百年諸侯割據的中國,終於重歸統一。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從三皇五帝稱謂中各取一字,號稱始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鄭國主導修建的水渠,讓秦國軍隊在掃平六國時無憂糧秣,功不可沒。為紀念鄭國,秦朝把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韓國本來是挖個坑,讓秦國人摔跟頭。萬萬沒想到,秦國人趁勢把坑往深裡掘,挖成了一口水質清洌甘甜的深井。秦國人得到鄭國這樣的高級人才,取利棄敝,不但沒被削弱,還把疲秦之計變成了強秦之舉,撿了個大便宜。

04 他們的選擇: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回顧鄭國渠的修建,有太多環節能讓它中途夭折,留下一地雞毛。

首先,是鄭國的做事態度。

鄭國是來當間諜的。他可以在工程設計上留下外行人不易察覺的設計缺陷,也可以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弄成驢糞蛋子外面光。等到人們發現這是豆腐渣工程,他早已捲鋪蓋走人,逃回韓國。

問題是,只要動了這些心思,身份暴露時,他就沒辦法全身而退,不能在面對審判時贏得信任,更不能修成這個福澤萬民、遺愛人間的偉大工程,青史留名,為萬世景仰。

來虎狼之國當間諜,風險不言而喻。一不小心,就會把挖給別人的坑變成自己的墳墓。匠人精神成就了鄭國,讓他死裡逃生,更得身後留美名。完美,總是屬於認真的人。

其次,是秦王嬴政的心胸。

下達逐客令之後,如果嬴政礙於面子,不聽李斯勸諫,不容鄭國申辯,一意孤行,拒絕收回成命,就會失去李斯這樣的治國大才,失去掃平六國的得力軍師;如果記恨間諜初衷,不給鄭國申辯機會,或者狐疑不定,不原諒不信任鄭國,秦國就會失去這個治水英才,失去把關中平原變成良田沃土的大好機會。如果大軍糧草不足,他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可能會被延緩,甚至最終壯志難酬。寬容,對於一個領導者真不是壞事兒。

很多時候,因為別人的惡意,我們也以惡意對待別人,以應付的態度完成不得不做的工作,不對結果負責。這樣的小聰明,表面上看,是你不仁我不義,以惡對惡;實質上卻是愚弄自己,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能力口碑。

好在秦王和鄭國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鄭國堅守專業精神,秦王嬴政堅持理性判斷。他們把別人挖的坑,變成自己的甜水井。這看似艱難,道理卻簡單:不管別人如何,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但願你我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也能做同樣的選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什麼,挖個坑也要賠錢?
    什麼,挖個坑也要賠錢?>「挖坑」在生活中很常見特別是因生產生活需要而挖建的蓄水池、地窖、水井及其它地下設施>如果管理者平時未妥善管理好這些設施盡安全提示及防護義務挖的坑既會坑別人也會坑自己
  • 戰國之韓國:有厚黑腦瓜沒有霸主體格,低級權術坑死隊友活埋自己
    這麼說來,這三個相鄰的國家其實都是有歷史淵源的兄弟之國。本應緊緊聯合在一起,將秦國擋在西垂之地不能東進。可惜的是,隨著三個國家的不斷壯大,野心也難以避免地開始滋生。一百多年之後,歷來親密的韓國和趙國合謀要瓜分魏國。
  • 教師節來臨之際,鄭國渠旅遊風景區為您送上專屬福利!
    講臺上,書桌旁寒來暑往,春夏秋冬灑下心血點點克己奉公,育人無數這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老師教師節來臨之際為感恩師恩鄭國渠旅遊風景區鄭國渠旅遊風景區教師節福利: 教師節當天(9月10日),所有教師憑身份證原件及教師資格證原件,可享受免門票入園!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到來親愛的老師們想好如何享受節日的福利了嗎?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通?地球上挖的最深的坑有多深?
    地球這麼大,真的能被挖通嗎?在1989年的時候,當時世界上非常強大的五個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蘇聯合作,想要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將這個地球挖通。這個工程在巴拿馬海峽這裡啟動了,他們研究發現,在這裡開始的話,挖通地球是最快捷的。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的時候,已經挖了1850米,但最後這個工程還是停下來了。
  • 修建鄭國渠,一個陰謀造就的偉大工程,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鄭國渠,這是戰國時期韓國水工鄭國為秦國所修建的一項重大水利工程,但是在這項工程的背後實際上還隱藏著國家間的政治博弈。一條鄭國渠能夠讓我們看清楚很多事情,既有韓國那樣蠅營狗苟、機關算盡,最終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有秦國立足長遠,包羅萬方、吞吐天下,最終成就大業的豪邁。
  • 哪些短視行為,給窮人的明天挖更大的坑?
    這也是我今天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第五章內容,即《借用與短視》的關鍵問題,因為窮人這種短視行為,給自己的明天挖更大的坑。前同事小張最近陷入了麻煩當中,他直接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借兩千塊錢應急,過兩天就可以還給我。
  • 越南小夥在水塘邊挖了個坑,放置了幾根竹子就捕獲到了很多的魚
    越南小夥在水塘邊挖了個坑,放置了幾根竹子就捕獲到了很多的魚。我們現在能夠吃到大量的食物,主要是靠著先進的科技,現在的科技發達了,人們可以做到以前的都做不到的事情。例如一些反季節蔬菜,通過建設溫室大棚,很多寒帶氣候的地區即使是在下著大雪的冬天也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了。
  • 地球為什麼不能被挖穿?地球上挖過的坑最深達到了多少米?
    有不少小夥伴小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個幻想,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有沒有可能把地球挖通,然後從地球的另一端直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呢?長大之後我們知道了一些事實,比如地球赤道的半徑大約在6378千米,如果利用現在目前擁有的技術,能不能把地球全部挖穿呢?
  • 中原人是從什麼時候認為秦國人尚武的
    秦簡公打破貴族才可帶劍的特權,普通官吏和百姓自此而後便皆可帶劍,秦國人隨身佩劍之風日盛,秦國人尚武精神自此形成。秦簡公承認「私田 」合法性,並按照所屬土地畝數徵收賦稅,就是有多少田地就收多少稅賦,田少少繳稅,田多多繳稅。這不管是對於秦國貴族還是普通百姓而言,既有了刀,又有了田,國家有錢,人民有錢,未來的秦國,對秦人而言,對列國而言,可想像的空間都越來越多。
  • 韓國人是如何變成日本皇民的?
    推廣國語最終的目的,是要讓韓國人連吵架、說夢話,都忘記母語,改用日語。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心靈上,從潛意識裡,徹底將韓國人皇民化。根據統計,到了 1940 年代,在朝鮮半島上能夠使用日語的人,也不過 20% 左右。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仍然是母語。除了國語運動之外,皇民化另一個重要的目標,是讓殖民地的子民崇拜天皇,對他心悅臣服,為他出生入死。
  • 日本在中國挖88米巨坑,中國耗資20億,花了8年為它修補
    導語:日本在中國挖88米巨坑,中國耗資20億,花了8年為它修補社會的發展帶動了經濟,引來進一步的反應,因為他們帶動了一些熱門的行業的出現,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一些行業,例如酒店行業,它也是慢慢的發展了起來。
  • 日本人挖下88米巨坑,中國花20億修8年成世界奇蹟,厲害了中國!
    日本人挖下88米巨坑,中國花20億修8年成世界奇蹟,厲害了中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和中國的關係還是比較複雜的,雖然現在兩國有很多的交流,但是在以前的時候是有很多紛爭的。曾經日本人在我國挖下了一個88米深的大坑,這個地方讓中國一直非常苦惱。我國耗費巨額資金填補這個坑,耗資20億,歷經八年,最終使其成為了世界奇蹟。日本人挖的這個坑就在上海市,這裡曾經是日本人的採石場,後來經過我們國家的努力,花費巨額資金把它填補,最終打造成了一個創新式的豪華酒店。
  • 西周秘史之雍氏之役:楚懷王時代,秦國人,韓國人,如何對抗的?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由於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國人,因此秦武王派樗裡疾前去訪問西周君,以示友好。這樣一場看起來特別正常的國際友好訪問,卻因為西周君處理的不當而險些引發了楚國與西周國的戰爭。原來,當天西周君派100名士卒到城外為樗裡疾舉辦了歡迎儀式,陣仗遠遠超過了迎接楚王。這讓楚王十分生氣,立刻派人責問西周君,「為什麼要這樣重視秦國的使臣?」
  • 七天騙了一個村,餡餅挖了一個坑
    大腦植入,先讓他們了解到,我們有這麼個產品在售賣。第4天。開始賣東西,9000元的「治病床墊」,598元的「保健」馬甲。——可是東西有點貴,村民不願意買怎麼辦?9000元的「治病床墊」,598元的「保健」馬甲,這些貨可都還在村民手上啊,大家只是交了個押金。——騙子豈不是虧死了?不好意思,床墊成本160元,「保健」馬甲成本是50元...
  • 樗裡疾究竟做了什麼,被秦國人稱為智囊
    樗裡疾在史冊中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比如嬴疾,因為他姓贏,名疾,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的母親是韓國人,所以他才會比較袒護韓國。他這個人口才很好,擅長待人接物,而且還足智多謀,秦國人都稱他為智囊。他除了叫嬴疾外,又叫樗裡疾,因為他在樗裡這個地方居住,所以叫樗裡疾。此外因為他擔任過庶長的職務,所以在某個時期又被稱為庶長疾。後來因為他被分封於蜀郡的嚴道,號嚴君,所以又被稱為嚴君疾。
  • 知乎熱門: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前兩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老一輩給年輕人挖的最大的坑是什麼?老實說,這個問題戳到我的痛點。我大學之所以選擇工科,和老一輩的影響密不可分。說句大實話,這真的是個巨坑。當然,老一輩給我們挖的「坑」遠不止這些,今天就給大家細數。同時,也希望你能準確識別,並跳出這些坑。
  • 化學博士開化工廠 在廠區內挖三個坑填埋「危險廢物」被判刑
    化學品公司負責人和員工站上被告人的席位,是因為一年多以前,他們在廠區內挖了三個半米的大坑。原來,公訴方指控他們將生產後產生的廢液廢物傾倒在沒防滲漏措施的土坑內,造成環境汙染。庭審辯論激烈異常,被告方律師均做無罪辯護。5月23日,彭州法院對本案進行宣判。
  • 盜墓賊盜墓手法曝光,4個月挖2公裡長地道,直接挖到帝陵地宮
    盜墓賊盜墓手法曝光,4個月挖2公裡長地道,直接挖到帝陵地宮民間有句老話,賣什麼吆喝什麼。一個盜墓賊,說得誇張一點,就是一一個盜墓專家。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對象,真可謂了如指掌。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先在左肩右腳」找東西,再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於其他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看地形」也有很多「心得」, 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古代盜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為「圓」型坑,這就是所謂的「古方近圓」。對付規模較大的墓葬,必須採取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