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的韓國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戰國後期的歷史,是一部秦國崛起史。從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到秦王嬴政東出函谷,秦國在刀光劍影中,完成了從弱雞到虎狼之國蛻變。
秦國勢力東擴,首當其衝的倒黴蛋,就是韓國和魏國。韓國最小,日子就最難過。
韓國君姓姬,與周天子同姓,說明血統高貴;韓國與周朝都城洛陽比鄰,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發達經濟繁榮。韓國人精於武器製作,他們的大弩和銅劍是熱門貨,相當於當今軍火市場上的AK47。有了這幾項優勢加持,早期的韓國戰鬥力很強,滅了鄭國,捉過宋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因為厲害過,韓國擠在後起強國中間,心理上總轉不過彎。它不甘心給其他諸侯國當小弟,又不得不當小弟。「不甘心」與「不得不」攪在一起,外交上就總是搖擺,今天和秦國好,明天和東部諸侯好,結果就是兩邊不討好。在六國諸侯與秦國的對撞過程中,韓國今天和東部諸侯攪在一起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明天和秦國一起被東部諸侯按在地上摩擦,有肉吃時只能分到點兒肉湯,挨打時一板子也少不了。戰國後期歷史是秦國崛起史,換言之,也是一部韓國以各種姿勢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歷史。
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正式成為諸侯國算起,到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短短173年間,韓國參與了大大小小40多場戰爭,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後期幾乎年年打。以戰爭結果統計,秦韓之間,韓國單挑秦國一次,大敗;激怒秦國被單挑15次,全敗;跟著秦國打別人4次,全勝;跟著別國打秦國5次,全敗。可以說,韓國跟著秦國混,全勝;和秦國過不去,完敗。
如此看來,韓國應該安心當秦國小老弟。可韓國不甘心啊,逮機會就捅秦國一肘子,或者絆秦國一腿,然後被秦國按在地上一頓摩擦。秦國虐我千百遍,我嫌秦國手太軟。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最後,韓國成了六國裡第一個被秦國徹底磨平的國家,而且被連續滅國兩次。
02 韓國的疲秦之計
公元前246年,也就是滅國倒計時第16年,韓國被摩擦得內心崩潰。打不過,就出陰招。當時,秦國正為東出函谷做準備,大搞軍事基本建設,一邊招兵練兵,一邊大修公路(秦道)。韓國人想:秦國這麼牛逼,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如果能騙他們把錢浪費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把他們國庫耗幹,不就安全了嘛!這個戰法,和裡根用星戰計劃消耗前蘇聯財力是同一個路數。
韓國有一個著名工程師,名字叫鄭國(看這名字,應該和被韓國滅掉的鄭國有扯不清的關係),擅長修河造渠。那時沒有農業機械化,種地基本上靠天吃飯,如果老天不賞臉,地上有河有渠很重要。否則,遇上大旱之年,軍民就沒糧食吃了。當年秦穆公痛打晉惠公,就是因為大旱導致糧食歉收,齊國卻不賣糧食給秦國。韓國派鄭國當間諜,去秦國執行疲秦任務。這一年,是秦王嬴政繼位第一年,史書追記的始皇元年。
鄭國到了秦國(彆扭!一個工程師取了個國名當名字,和秦國寫在一起,太容易引起誤解),向秦王上書:秦國多旱地,雨水少(看現在的陝西就知道),容易鬧旱災。如在關中平原修一條水渠,水渠兩側多修支渠,引涇河水灌溉農田,就不怕老天爺不下雨了。
贏政年輕,新官上任三把火,本來就準備興修水利,鄭國的出現,簡直就是給瞌睡蟲送枕頭。說幹就幹,他徵集大量人力物力,任命鄭國為總工程師,開始修水渠。
03 韓國人挖的坑,秦國人順勢掘成井。
以當年的技術條件,鄭國設計的這條水渠,絕對是三峽大壩級別的巨型工程。它從涇水奔湧出群山的谷口引水,穿過關中平原,向東注入洛水。主渠沿北山南麓向東伸展,總長300餘裡,中間利用地勢向兩側分出支渠,以擴大灌溉面積。
水渠開工不久,韓國行事不密,鄭國真實身份洩露。嬴政大怒,宗親大臣趁勢聯合進言:秦國的官員很多來自六國,他們不可能真心為秦國好,還堵了咱嬴家子弟的仕途,他們是來坑大秦的。建設秦國,得靠咱嬴家自己人啊!
嬴政那時還年輕,聽他們說得有理,就下了一道遂客令,讓非秦國籍的各級官員統統走人,做生意的也不能倖免。盡攬天下英才為秦所用這一傳統,受到嚴重挑戰。
客卿李斯,本是楚國上蔡小吏,後到齊國拜荀子為師,出師之際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只有秦國才能提供足夠大的平臺,讓他一展身手。他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以後我會專門寫。來到秦國後他如魚得水,慢慢爬到了權力核心層。
按照逐客令,李斯也該走人,可他不想放棄剛剛寬闊起來的大好仕途。他給秦王嬴政寫了一封信,慷慨激昂地備陳歷代明君如何攬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更直指秦穆公秦孝公靠啟用百裡奚、商鞅這樣的外國專家,才讓秦國由弱變強;趕走人才,只會削弱秦國,還成全其他國家招賢納士,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嬴政看了信,仍拿不定主意,讓人把鄭國押來訊問。
鄭國對秦王說:我來這裡,確實是當間諜的。但是,修渠對人力財力的牽扯,不過稍稍拖延您的東徵計劃,讓韓國多活幾年;渠一修好,就能解決關中平原缺水問題,是為秦國建萬世之功。孰得孰失,請您仔細權衡。
秦王派人到工地檢查,發現水渠的設計很合理,施工質量也很高,不是豆腐渣工程。
嬴政至此幡然醒悟:外國人才願意來秦國,是這裡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能吸引人才,是秦國的優勢而不是缺點; 逐客之舉,是魯莽而不是明智。他下令收回逐客令,讓鄭國繼續修水渠;還提拔李斯當廷尉,躋身九卿之列。李斯終於實現夢想,成為國之棟梁中最粗的幾根之一,相當於當了政治局常委。
鄭國繼續修水渠,十年之後,大功告成。涇河水順渠東流,源源不斷地給長年乾旱的關中平原送去活水,解決了因地下水蒸發形成的土地鹽鹼化問題,讓莊稼不再受乾旱威脅;河水從上遊帶來富含有機物的泥沙,使這裡的土質得到改善,由貧瘠變肥沃。四萬多頃鳥不拉屎的薄田受益於渠水,變成米糧倉,畝產翻了數倍。秦國由此告別饑荒,再不缺糧;秦國軍隊糧草充足,實力大增,兵強馬壯。
水渠完工後的第六年,即公元前230年,被關中平原的米糧餵養得更加強壯的秦國軍隊東出函谷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韓國都城新鄭,活捉韓王安,設立潁川郡,把韓國從地圖上永遠抹掉了。三年後,韓國貴族趁秦國忙其它地方的戰事,擁立還在秦人手中的韓王安,試圖復國,結果就是再次被鎮壓,連累韓王安也被殺掉。算上這一次,韓國相當於被連續滅國兩次。
前230年秦滅韓,又經過9年徵戰,把趙、魏、楚、燕、齊五國逐一掃平。經歷春秋戰國幾百年諸侯割據的中國,終於重歸統一。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從三皇五帝稱謂中各取一字,號稱始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鄭國主導修建的水渠,讓秦國軍隊在掃平六國時無憂糧秣,功不可沒。為紀念鄭國,秦朝把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韓國本來是挖個坑,讓秦國人摔跟頭。萬萬沒想到,秦國人趁勢把坑往深裡掘,挖成了一口水質清洌甘甜的深井。秦國人得到鄭國這樣的高級人才,取利棄敝,不但沒被削弱,還把疲秦之計變成了強秦之舉,撿了個大便宜。
04 他們的選擇: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回顧鄭國渠的修建,有太多環節能讓它中途夭折,留下一地雞毛。
首先,是鄭國的做事態度。
鄭國是來當間諜的。他可以在工程設計上留下外行人不易察覺的設計缺陷,也可以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弄成驢糞蛋子外面光。等到人們發現這是豆腐渣工程,他早已捲鋪蓋走人,逃回韓國。
問題是,只要動了這些心思,身份暴露時,他就沒辦法全身而退,不能在面對審判時贏得信任,更不能修成這個福澤萬民、遺愛人間的偉大工程,青史留名,為萬世景仰。
來虎狼之國當間諜,風險不言而喻。一不小心,就會把挖給別人的坑變成自己的墳墓。匠人精神成就了鄭國,讓他死裡逃生,更得身後留美名。完美,總是屬於認真的人。
其次,是秦王嬴政的心胸。
下達逐客令之後,如果嬴政礙於面子,不聽李斯勸諫,不容鄭國申辯,一意孤行,拒絕收回成命,就會失去李斯這樣的治國大才,失去掃平六國的得力軍師;如果記恨間諜初衷,不給鄭國申辯機會,或者狐疑不定,不原諒不信任鄭國,秦國就會失去這個治水英才,失去把關中平原變成良田沃土的大好機會。如果大軍糧草不足,他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可能會被延緩,甚至最終壯志難酬。寬容,對於一個領導者真不是壞事兒。
很多時候,因為別人的惡意,我們也以惡意對待別人,以應付的態度完成不得不做的工作,不對結果負責。這樣的小聰明,表面上看,是你不仁我不義,以惡對惡;實質上卻是愚弄自己,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能力口碑。
好在秦王和鄭國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鄭國堅守專業精神,秦王嬴政堅持理性判斷。他們把別人挖的坑,變成自己的甜水井。這看似艱難,道理卻簡單:不管別人如何,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但願你我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也能做同樣的選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