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巴中國CEO賴長庚: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

2020-12-12 界面新聞

6月18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舉辦。本屆陸家嘴論壇主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願景」,由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與上海市代市長龔正擔任共同輪值主席。

近日,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中國)有限公司CEO兼行長賴長庚做客界面會客廳·陸家嘴論壇特別對話,就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諸多話題展開了討論。

賴長庚表示,LPR利率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進程之一,基於LPR的IRS、利率期權等衍生品業務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同時也帶給外資行發展機遇。

他表示,對於近年來出臺的金融開放政策相當期待和歡迎,但他同時指出,金融開放不應僅局限於市場準入,也要重視市場治理和產品發展。」

「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賴長庚表示。一直以來,法巴都在加大投資中國的力度。「我們設定比較長期的計劃,準備在中國持續投資跟發展。」他說。

LPR利率改革帶來機遇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近年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話題。2019年8月,央行發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公告,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用改革的方法促進降低融資成本。今年3月,外匯交易中心試水掛鈎LPR的利率期權產品,以豐富利率衍生品序列,建立LPR波動率曲面。

賴長庚表示,中國借貸市場體量很大,其中80%以上都是發生在銀行體系的融資。「LPR最重要的一點是把80%在中國使用的借貸市場利率標準化、統一了,並讓央行貨幣政策及時傳導到LPR上。」他認為,這既是市場化的完全體現,也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一步。

他指出,過去兩個月,幾乎每家銀行都在推行LPR,客戶的接受度也開始大幅提升,這是大勢所趨。對於法巴在內的外資銀行來說,最大的影響是可以從事基於LPR的利率互換(IRS)和期權。法巴積極參與其中,並且希望繼續開展。

目前,中國市場絕大多數利率風險對衝工具便是利率互換(IRS)。在LPR形成機制改革之前,國內掛鈎LPR的IRS業務規模較小。據中國貨幣網數據,2019年1-7月成交16筆,成交額為20.45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8-12月掛鈎LPR的IRS業務成交685筆,成交額為787.17億元。可以說,新的LPR面世之後,迅速帶火了利率互換交易的市場。

賴長庚介紹稱,法巴是首批參與基於LPR的IRS的。一般來說,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國內市場所能產生出來的金融利益,除了簡單的借貸以外,還有因為借貸所引起的、必須做的風險規避時所產生的機會。在LPR出來以後,IRS、利率期權等衍生品業務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和機遇,這對外資銀行來說,是自從開放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業務開展機會。

另一方面,賴長庚不希望市場發展太快,以目前的步驟來講是合適的。他解釋稱,中國市場非常大,一定是靠著大家對這個業務了解、使用性的增加,發展速度不會像非常淺的市場那樣快。「進得太快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恐怕還準備不及。」賴長庚說。

但他預測,再過一年以後,整個市場的發展就不會是線性的,可能會是一個跳躍式的增長。基於LPR的IRS或期權的增長,在6個月或9個月以後完全會是跳躍式的增長。

為了適應整個市場,現在的LPR報價實行按月發布。對於LPR改革方向有何建議?賴長庚表示,未來LPR報價發布頻率會更高。

「隨著市場化的邁進,尤其是利率政策的變化,可能比現在來得更緊更密,很有可能像國外一樣,也許不是一個月調一次,而是兩個禮拜調一次,或者一個禮拜調一次。在這種情況之下,客戶對於利率風險規避的警覺性跟要求就會更提高。這一切當然還需要一點時間,但是慢慢的完善應該是在既有的基礎、期限上,或者是銀行對市場的掌握上會做更多的調整,但是目前基本上架構已經完成。」他說。

金融開放充滿期待

新一輪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中,國家相關部門針對外資金融機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賴長庚表示,這對包括法巴在內的海外金融機構來說是非常歡迎和期待的。

一方面,金融開放對外資非常重要,因為外資會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風險管理的方式,能開始支援國內實體經濟。當前國內經濟形態開始發生轉變,表現為原來依賴大量外貿作為經濟主體在這幾年內慢慢轉向國內經濟。「因此轉向國內經濟就表示必須在國內的市場,尤其是債市或者股票市場,做很多的調整和改進,讓這兩個市場能夠真正的支持國內的公司與企業。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外資銀行開放代表著外資銀行可以帶來新的產品、新的思維來豐富債市和股市。」

另一方面,金融開放對整個產業也產生新的價值。賴長庚表示,「當開放了外資、開放了新產品、例如基於LPR的IRS跟期權就創造了新的業務、新的產值。外資銀行對這個開放,是完全充滿了期待的。」

賴長庚認為,金融開放不應僅局限於市場準入,也要重視市場治理和產品發展。市場準入方面,過去幾年,對於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的開放步伐一直很快,例如是否能進中國成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但另一方面,「我們讓這些外資進來,是希望他們帶來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協助兩個市場裡面對中國企業或者中國銀行能發展更好的規避風險的技巧或者得到新的融資的工具。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市場準入的話,在市場治理跟產品發展方面,恐怕還要讓外資銀行有更容易得到發展業務機會。」

2019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明確放寬對擬設外資銀行的股東以及擬設分行的外國銀行的條件;降低外國銀行分行吸收人民幣存款的業務門檻;調整對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監管要求等。這也被解讀為給了在華外資行的「國民待遇」。

對此,賴長庚表示,事實上,多年來外資銀行都要求國民待遇。他指出,中國的銀行市場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市場。因此,外資銀行要求的國民待遇,通常是指在市場準入方面能享有像中國銀行進入各種不同市場一樣的待遇。但是在國民待遇項下,希望把外資行視為所有的全體國民在一般的治理項下都變成國民化,那外資銀行進來後,就開始重新調試公司治理。「我們也希望監管能夠看中我們的特殊貢獻,或者我們在某方面可以對國家做出特別貢獻的地方,讓我們能夠不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國民待遇的方式,讓我們也能發揮我們特長來替中國服務。」

賴長庚認為,法巴的特長集中在金融產品和治理方面。「我們在全世界80多個地方有分行或者有代表處。法巴經過那麼多次的金融風險,對維持風險的控管是經過實證的,也是經過危機處理的。所以對於產品、對於風險的控管是我們特色。在整個金融市場開放同時,你們絕對需要具有經驗產品跟風險的管理者。」

過去的一年來,法巴在金融開放的新舉措中先行先試。2019年9月,法巴從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獲得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A類主承銷業務資質,成為首批獲得該項資質的兩家外資銀行之一。獲得這一資質後,法巴在同年12月和中信銀行聯合主承中國環球租賃發行的超短融,發行規模為5億元,期限為16天。

賴長庚表示,中國目前的融資管道中,最大的還是銀行借貸融資,佔整個中國融資的80%左右。因此債券市場是分散融資來源的一個方向。對法巴來說,接下去幾年的營業策略中會除了單純直接融資之外,從債券市場方面來說,這是在中國業務發展主軸和重點項目。

他透露,到目前為止,法巴已經成為第一個擔當的超短融主承,現在也在取得中長期債券主承的一些案件。「除此之外,我們在ABS或者是在其他的熊貓債方面一直有成就,我們認為這方面業務發展,完全不可限量。」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

2020,人民銀行、上海市政府等5部門共同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從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提出30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支持金融開放舉措率先在上海落地。

賴長庚表示,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尤其在目前的環境之下,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項。而長三角的人口和經濟形態非常重要,是激勵國內經濟和消費發展的重要基地。新長三角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在激勵國內經濟的發展,以國內經濟作為主軸的一個發展。

過去幾年,大多數外資銀行的主軸發展從海外跨境業務慢慢轉向國內業務,即本地化。在這種轉變上,賴長庚認為,外資銀行可能比其他行業的大型跨國企業晚了10-15年。「我們先前注意到跨境業務,現在我們注意到以國內市場作為主軸的利率業務以及國內經濟的醫療、綠色作為主軸的業務。所以這一切的變化,對我們外資銀行來講是一個必然的變化,我們也願意跟著這個變化而增長。」

歷屆陸家嘴論壇見證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進步。今年又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收官年」,作為一家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外資銀行,法巴將如何支持這兩方面的建設和發展呢?

他表示,法巴最大的支持是加大在金融方面的投資,包括母公司法國巴黎銀行還有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一直在加大中國投資的力度。「我們設定比較長期的計劃,準備在中國持續投資跟發展,當然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本地政府,還有國家對於這些方面的支持。對我們來說,以中國作為主軸發展,這兩個政策是在砥礪我們更努力的朝這個方向前進。」

疫情衝擊下的金融科技創新思考

今年的新冠疫情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和衝擊。賴長庚表示,中國大概是第一個進入疫情、也是第一個出來的。

「一般來講,我們原本預測中國經濟在這一次疫情之下會有一個V型反轉。現在我們認為整個中國經濟的反轉會像耐克的鉤型。我們對中國還是持續看好。有時候我們在中國、只關注中國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周邊相對的形勢變化,當與相對來看的話,我們對中國其實是充滿信心的。」他表示。

談及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賴長庚表示,這會促使其思考法巴接下來的營業模式。「直觀來講,我們對於所謂的信用成本會不會增加,對於實體經濟支援會不會有新的考量因素。但是對銀行來說,這些都會過去的,這些是暫時性的因素。這一次疫情,讓我們思考最大的反而是金融技術、金融科技。」

在他看來,客戶可能因疫情受到衝擊、經濟恢復速度比較慢,但在一兩年內這些會自然而然地被撫平。「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產業會是新的產業,我們工作模式會是怎麼樣,金融科技變化怎麼樣,這才是我們銀行業要考慮的。」賴長庚如此感嘆,對法巴來說,中國對金融科技的採用和領會大概是全世界最快的國家,看著中國經濟變化的同時,可以親身感受學習中國銀行業迎接疫情挑戰時以及疫後對金融科技或者其他的創新想法。

「對我們來講,不但可以學、可以觀摩,更何況我們也許有一天可以利用在世界其他的地方。」他表示。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賴長庚:下一個階段希望能放開更多金融產品創設
    賴長庚。 每日經濟新聞 圖法國巴黎銀行早在1860年就在上海開設了首間辦事處, 是最早進駐中國的外資銀行之一。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和金融開放,乃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法國巴黎銀行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發布
    本網訊 記者周軒千報導 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滬舉辦。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未來如何建設?看看這份報告怎麼說
    來源:一財網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報告指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領亞洲輻射全球、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誌、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的頂級全球金融中心。這一目標的確定,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內容。
  • 報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報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在對過去建設推進過程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以建設全球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通過系統分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新任務,本報告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遠目標、支撐體系和十四五期間發展重點的相關建議。
  • 2020上海金融論壇隆重舉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2020年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SAIF)、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際金融家論壇協辦。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來源:新華社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12月13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在2020金融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聯合撰寫。這一目標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內容。這一長期目標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堅實支撐。
  • 上海金融創新獎走過十年 錦上添花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小標題)緊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解冬看來,本年度獲獎項目的另一大特點是緊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標,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比如,獲得一等獎的境外礦山鐵礦石基差貿易創新項目(國信期貨),是境外主流礦山首次試點運用國內期貨品種點價,有利於提升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新發展格局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目標應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領先亞太輻射全球、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誌、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的頂級全球金融中心。這一目標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內容。
  • 院士與浦東|柴洪峰院士: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金融信息工程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任職於國家外匯管理局信息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銀聯。現任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主任,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移動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並參與研製建成了中國外匯交易系統、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系統、國債交易和結算系統、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等國家級金融改革重大信息工程,創建了我國銀行卡產業平臺運營、風險防範、標準規範及檢測認證現代服務體系。
  • 附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評估報告(2009-2020)
    一、摘要2009年國務院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下稱「19號文」),明確了上海至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 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信也科技的嘗試與努力
    (原標題: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信也科技的嘗試與努力)
  • 2019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大事件
    科創板揚帆起航,標誌性外資金融機構不斷落滬,搶佔全球金融科技制高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決勝階段。日前,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2019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大事件」。1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科創板於6月13日開板,7月22日開市,從宣布到落地實施僅歷時9個月,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了新徵程,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有力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 百年外灘新活力:人保入駐綠地外灘中心,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外灘,是曾經享譽中外的「遠東華爾街」,是誕生中國金融業多個「第一」的金融腹地。現在,作為上海「五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之一,外灘正肩負著新的使命。今年年初,綠地集團成功收購位於上海外灘金融集聚帶重要位置的黃浦董家渡項目(已更名為「綠地外灘中心」)。至今不足半年,綠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資本優勢以及綜合開發運營能力,快速推進這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地標建設。
  • 圓桌|上海如何進一步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
    《關於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銀髮〔2020〕46號)(以下稱《意見》),為決勝「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目標提供了重要引擎和堅強保障。其中,《意見》提出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支持上海加快推進金融法治建設,加快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加大對違法金融活動的懲罰力度,鼓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研究推動上海金融法院和上海破產法庭順應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參照國際高標準實踐,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案件專業化審理水平,增強案件審判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
  • 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和中國建設銀行籤署諒解備忘錄
    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Labuan IBFC) 的市場開發機構Lab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entre Incorporated(納閩國際商業金融中心有限公司,英語可以簡寫成「Labuan IBFC Inc.」)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納閩分行(China Construction
  • 看好上海,徐匯濱江重磅地塊拍出,西岸金融城將成為上海國際金融...
    面對這塊「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市區兩級政府歷經多年研究發展定位並開展多輪城市設計,精心打磨出讓方案,確保產業集聚和功能塑造「充分利用徐匯科創富集資源、文化藝術稟賦、濱水區位優勢,形成世界級金融產業發展平臺
  • 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經進入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時間節點
    來源:新浪財經2020年12月13日第六屆「上海金融論壇」正式舉行。本次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會執行理事屠光紹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高金兼職教授李揚共同在論壇上發布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
  • 魏尚進教授新著「光華雙子座」 聚焦金融開放和國際金融中心節點...
    遵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殷殷囑託,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2020年——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節點之年。2020年9月25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上海超越東京,首次躋身全球第三名,實力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 上海深度布局金融科技 連結兩大中心建設
    原標題:連結兩大中心建設 上海深度布局金融科技 來源:上海證券報作為聯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促進雙向賦能的重要著力點,上海正在多方發力,搶佔金融科技制高點。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近日在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表示,面向未來,上海要大力推進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應用。
  • 財富管理峰會 | 周延禮:從「點」到「面」 推進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
    周延禮表示,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是中國對接全球的「橋頭堡」。上海經濟金融較其他地區開放發達,城市管理智能高效,為保險業改革開放搭建了得天獨厚的舞臺。當前,上海正從「點」到「面」,積極推進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