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是桂東縣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因他解放初期(1951年)去了香港,故了解他的人並不多。李汶(1894—1975),原名增讓,字揖升。湖南省桂東縣三都長義(今橋頭鄉尚義村)人。
他出生仕宦之家。小學畢業以優異成績考進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因科舉制的廢除,他畢業後於1917年東渡日本留學,在帝國大學攻讀教育,尋求救國救民道路。1918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他隨即加入。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與阮湘,周佛海等組成留日學生回國代表團,趕赴北京聲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
1926年,李汶畢業回國到達廣州,趕上洶湧澎湃的大革命高潮,跟隨國民革命軍11軍軍長陳銘樞(後曾任京滬衛戍司令,解放後曾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北伐,歷任政治部訓育科長,一度代理政治部主任。北伐勝利後,他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總幹事,不久調升中央民訓部委員、秘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該段時期,他著有《三民主義概論》、《高中公民讀本》、《部隊訓練教育課程》等書。1936年,李汶被選為郴州專區國大代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汶跟隨南京國民政府西遷漢口,並奉命先行入川,說服軍閥劉湘等人以國家大局為重,擁護國民政府入川。因工作卓有成效受到蔣介石召見和嘉勉,嗣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委員兼總務處長、書刊供應處長。1944年調任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
1946年,國民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李汶奉命前往南京參加籌備工作,參與擬定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之後任「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委員。在南京期間,他與國民黨重臣陳立夫,陳果夫組織「國父錢幣革命研究會」,並成為該研究會的常務理事。他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1948年又任「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委員、南京建國法商學院註冊組長、倫理學教授、教務長兼附屬中學校長等職。
解放後,李汶回到長沙,以經營大米、針線、紐扣及糊火柴盒維持生計。1951年,他赴香港籌辦調景嶺中學,並被推選為校長。在香港,他不懼臺灣臺局要挾、毆打、甚至暗算,數次辭絕赴臺。他鞠躬盡瘁抓教育,改建校舍,充實教學設備,提高辦學效益,擴大招生規模,接受同胞中難民兒童入學,並減免學雜費。在辦學上弘揚傳統文化,改英殖民統治香港的重英輕中教育方式,激勵學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奮發有為,興我中華。春風桃李,澤被青年,為香港各界敬仰稱道。在港幾十年,生活儉樸,常常懷念家鄉、親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十分關注。1975年2月12日病故於香港。
李汶的故居坐落在桂東縣橋頭鄉尚義村臘園自然村莊,是一幢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古宅,坐南朝北,原來是當地最具氣勢的宅院。硬山頂土木結構,蓋青瓦,佔地寬廣,有長蛇似的圍牆圈起,建築面積3畝,五進三廳,有院門、堂屋,前廳、天井、上廳、花廳。堂屋左右各有兩進三廳,院中套院,有花園、庭院,花廳置有花池,花架下的池子養魚。門前有土坪,可供曬穀與休閒,土坪前有月牙狀的魚塘,塘邊植有板慄和槐樹等。天資聰穎的李汶,童年、少年就是在這幢古宅裡跟父母一起生活、成長,並在離古屋不遠的小學讀書。
輝煌浩大的古宅,如今僅留有堂屋和最左邊一進三廳的古宅,建築面積780平方米。拆除的部分已新建了鋼筋水泥平頂樓房。
走進布滿滄桑的古宅,依然能看到精雕細刻的木製神龕、窗戶、倒猴(寓意「到侯」)與麒麟等,依然能見到漫漶的彩繪和精緻的雕梁畫棟裝飾。故居雖然陳舊,卻有較高的人文、建築、藝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