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一本教導人自強不息的書,然而在完整地看過這本自傳之後,我感受最深的是海倫·凱勒在黑暗中經歷的滿滿的愛。
聽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海倫凱勒是位盲聾啞人,她曾經歷了黑暗、彷徨和迷茫,但她卻克服了幾乎所有困難,成就了她自己。
除了她自身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堅強不服輸是性格,還有一位重要的人,一直陪伴著她,這個人就是莎莉文老師。
她說: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是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老師到我家的那一天。她來之前我所過的生活和她來之後的有天壤之別,每每回首此時我都不禁感慨萬千。
到底莎莉文老師做了什麼,能把一位殘疾女孩,培養成一位偉大而優秀的女性。
01 用行動接納孩子
在自傳中,海倫不止一次提到她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和感謝。她說:
「光明!給我光明!」這是我的靈魂在無聲地吶喊。就在這時,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時,愛的光明終於照耀到了我的靈魂。
莎莉文老師,是海倫的父母幾經周折找到的適合她的家庭教師。
第一次來到海倫家時,海倫只有6歲,因為媽媽剛生下妹妹,無法再專注於她,她把妹妹視為搶奪母親的敵人,沒有語言的交流,她彷徨、孤獨。
但莎莉文老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給了她一個堅定的擁抱,讓海倫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包容。
02 用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
教育一個6歲的孩子,尚且不容易,更何況這是一個盲聾啞孩子。這註定著莎莉文老師在教育海倫的過程中,是困難重重的。
第一,遊戲教學。因為海倫聽不見發音,也看不見東西,這意味著,海倫只能通過觸摸學習。
所以,莎莉文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學拼讀。先讓海倫摸某個東西,再在她手心拼寫出這個詞,然後反覆多次,再請她自己拼出來,像玩遊戲一樣。
這個方法激發了海倫的學習欲望,她開始知道世界原來那麼豐富多彩,她找到了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此後,莎莉文老師用拼字的方式帶她走進文學的世界、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與人對話。
第二,體驗式學習。雖然,莎莉文老師用拼字遊戲的方式,教會了海倫一些簡單的單詞,但海倫很難分辨一個物體在不同狀態下,仍然是一個物體這個概念。
比如在學習「水」和「水杯」的時候,海倫曾因為常常混淆而發脾氣,莎莉文老師繼續要她拼讀,而是帶她去花園裡散心,在經過水井的時候,莎莉文拉著海倫的手,讓她觸摸清涼的水流,然後告訴她,這就是水。
這樣的體驗式的方法讓海倫懂得了用心去感受事物。
第三,堅持與海倫對話。莎莉文老師一直把海倫當作正常人一樣,與她對話,不厭其煩地回答她的問題。
因為她知道,只有真正去交流,才能讓海倫融入社會,像正常孩子一樣快樂。
剛開始,她不斷地告訴她身邊的事,慢慢地海倫也會主動去說話和問問題,只不過他們用寫的方式。
莎莉文老師從未怠慢海倫的問題,總是用她的方式引導海倫去思考。
有了對話和交流,海倫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從思考自己到思考大自然,甚至思考人類的發展,莎莉文老師的交流培養了海倫獨的思考能力。
03用愛心和耐心陪伴孩子
海倫是莎莉文老師的第一位學生,也是最後一位學生。與其說莎莉文在教海倫,不如說她是用生命在陪伴海倫。
對海倫來說,學會認字只是人生的剛剛開始,她有越來越強烈的學習欲望,想讀大學、寫文章、做慈善,她越來越想突破自己身體的禁錮,去融入世界。
為此,莎莉文老師陪伴她去學習說話,每天繼續為她讀書,為她翻譯非盲文的課本,供她學習並考上哈佛大學,陪著她去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海倫遭遇「剽竊」事件的時候,屢屢鼓勵她重新開始寫作,就這樣,陪著陪著就是50年。
海倫曾認真地問莎莉文老師,為什麼能為她做這一切,莎莉文老師只微笑的說「我喜歡海倫」。
莎莉文老師1936年去世前,在遺書中回憶海倫,說「海倫進入了我的生活,我希望她愛我,我愛她。」
因為愛,所以一路陪伴,可以說莎莉文已經不只是一位老師,而是海倫心中的燈塔,一直為她照亮通往自己心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