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費問題是中國零售行業、百貨行業持續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否合理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進場費是市場化進程中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高額進場費也隱含著風險,生產企業受到嚴重擠壓,消費者需求從長遠看得不到很好滿足,而且最終也無助於零售企業發展,使其不注重建立科學有效的採購體系和提高經營水平。
我國流通費用率遠高於國外水平
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僅與生產成本上漲有關,與通道費的收取也有一定的聯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劉向東教授指出,我國流通費用率之所以遠遠高於國外水平,與我國流通部門當前產業資本不足、仍處在低組織化階段有密切聯繫。
記者了解到,國外市場的消費品流通費用率(消費者最終支付的價格與產品出廠價格之間的差額,佔最終消費價格的比率)平均都在40%左右。例如,美國的消費品流通費用率基本在37%至39%之間小幅波動,日本消費品流通費用率約在35%至39%之間,義大利消費品流通費用率在27%至35%之間。
劉向東表示,目前由於中國沒有相關的詳細統計數據,因此很難計算出中國平均的流通費用率水平,不過,中國的流通費用率遠遠高於國外的水平。劉向東指出,中國零售業通道費盈利模式的產生恰恰是流通系統對中國當前特定經濟環境的一種適應。一方面與我國流通部門目前仍處在幼稚化階段、生產者組織化程度低等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場經濟體制對內涵式發展的迫切訴求。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90年代,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開始進入中國,也帶來了一套其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模式:以向供貨商收取通道費、佔壓貨款的方式,賺取後臺利潤,進而實現低成本的快速擴張。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零售企業都採用這種低成本、低風險的經營方式,依賴自己的渠道優勢,從供貨商手中收取各種費用,賺取利潤,佔有現金流。通常,進場費可以分為合同內與合同外兩種。合同內收費主要有開戶費、節慶費、新店開張費、老店裝修費、新品費、條碼費、合同續籤費、海報費、堆頭費、信息共享費、促銷員管理費、諮詢費、促銷服務費等十幾種。合同外收費名目繁多,如遇到超市開設新店、店慶節日、甚至總部搬家也會產生費用,促銷活動中的條幅、花籃、人員管理等費用。「家樂福收取通道費的模式在中國不僅成功了,而且中國的超市全都跟著學。這恰恰更需要我們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說明中國的流通體制、市場經濟環境還存在階段性的缺陷。」劉向東表示。
中國在現階段之所以會產生遠遠高於國外水平的流通費用率,使得價格產生機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劉向東認為這與我國流通部門目前產業資本不足、仍處在幼稚化、低組織化階段是密切相關的,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只能由消費者和生產商一起來承擔中國流通結構優化和升級過程中的陣痛和成本。
高額通道費讓生產企業難以承受
面對各大商場、超市收取高額通道費,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系教授洪濤並不看好。「高額通道費使生產企業受到嚴重擠壓,如果不規範商家的這種行為,再好的生產企業也難以承受。」
記者了解到,現代大型零售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商品進銷差價、優化供應鏈成本、壓縮管理成本、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以及各種銷售返傭折扣。而超市零售費用包括兩塊,一塊是前臺費用,也就是合同中規定的扣點;另一塊是後臺費用,在合同中沒有規定,或者只是模糊界定,在實際執行中產生的費用。
無論是超市收取的進場費等一系列通道費用,還是百貨商場以出租櫃檯形式獲取的佣金,亦或是扣款和拖欠貨款這種隱性的通道費,這些巨額通道費就像隱藏在高物價現象背後的巨大黑洞,吸走了本該屬於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顯著提高了中國社會的流通費用率。「超市收取通道費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其主營業務(貨品直接銷售毛利,也就是進銷差價)的收入,確實已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洪濤表示,目前百貨商場也普遍存在高佣金、帳期漫長、促銷成本完全轉嫁的問題。國內的百貨商場已經變成了「房東」,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租櫃檯收取佣金,這完全不同於國外商場統一採購的自營模式。記者了解到,銀泰百貨、新世界百貨等多家百貨公司的淨利潤率可以達到30%,佣金收入超過這些公司總收入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