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身邊有人出國,總少不了幫忙代購,國外商場也時常被搶購商品的中國遊客佔領。在國外血拼的消費者都有一種強烈感受,同樣的產品,在國外買比在國內買便宜。
前一陣子,星巴克被央視批價格歧視,之後掀起一輪國內外同款產品比價高潮。就連國產的聯想售價都是國外低於國內,跑出國去再買回來還是划算。於是,忍不住要問,為什麼國內物價比國外還要高呢?
增值稅
最受詬病 常背黑鍋
如何按照成本定價的原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產品的成本相關,產品的稅負高低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國內產品比國外貴,首當其衝的是增值稅的稅負多,很多人認為我國的增值稅過高,直接導致了物價過高。
目前,我國徵收的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基本稅率為17%,針對境內銷售或者進口貨物。而美國不徵收增值稅,只徵收消費稅。以紐約為例,消費稅稅率為4%,其他大部分地區稅率都在4%至7%之間,另外還有阿拉斯加、俄勒岡等5個免稅州。也就是說同樣一件商品,如果其他都一樣,定價都為100元,在北京買要比在紐約買最多付出13%的錢。
另外,除去增值稅,我國還有幾項附加稅(費),一起加在企業頭上。如城市維護建設稅(附加稅),根據實際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之和的一定比例(城市一般是7%)繳納。教育費附加則根據實際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之和的一定比例,一般是3%繳納。這樣兩項之和,就又在原來納稅額的基礎上再多交10%的稅。單看這些稅負已經不少,更不用提令海淘客傷心的關稅。
市場需求
旺盛導致產品價格高
有人認為境內消費品價格普遍高於境外的最大原因在於稅負,其實並不準確。從產品種類來看,這些國內比國外貴的物品多是一些中高端消費品,如名包、名鞋、化妝品、蘋果系列產品等。某奢侈品中國區負責人曾說「在貧瘠的土地上無法開出豔麗的花朵」。認為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還不足以孕育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但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騰飛,造就了一批極具消費實力的顧客。
一方面是供給少,另一方面是大量需求。在這樣的供求關係下,即使商家把中國區商品定價高一些,依然有人願意買單,因為他們並不是價格敏感人群。於是買賣雙方博弈之後,就會形成一個較高價格,這就是商品的需求定法則。比如iPhone 5S與5C,新品發布前,有人開始揣測這次的5C價格會更親民,當新品價格依然盯住高端市場時,有人開始唱衰,然而蘋果銷售依然火爆。而如果商品定位是在普羅大眾消費品,定價不可能太高。因為如果太高,消費者就會轉向其他替代商品。所以除去稅負原因,這些中高端消費品的稀缺性也助推其價格高漲。
交易費用
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除去上面兩個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最容易被忽略,卻極為重要。那就是相對於國外,我國的交易費用較高。交易費用這一概念由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商場的潛規則、過路費、行政審核繁雜、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等都屬於交易費用之列。日前,黑芝麻糊進店要交15萬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其實就是一種交易費用問題。
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曾經對一件事感觸頗深,20世紀30年代,大米富裕的川、湘等地,餘糧運至上海的資費竟然比漂洋過海的洋米還要貴,原因就是由於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差、過路費用高等導致交易費用過高,商人們寧願銷售價格成本更低的洋米以賺取更多利潤。
今天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收費高速路總裡程最多的國家,按照交通部的說法收費公路佔整個裡程的比例大概是3%左右。但全世界來看,收費公路佔道路總裡程一般不超過1%。如美國收費公路僅佔公路總裡程的0.1%。
除去過路費,在國內一個商品要進超市銷售還面臨巨額進場費。雖然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多次聯合發文禁止「進場費」,但部分超市仍在收取巨額進場費。據天津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進場費最高佔到商品售價的40%。雖然大品牌相對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但這部分費用也會加入定價考量。
此前,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範劍平在一次關於價格的演講中也提到,我國一些製成品在美國賣得比在國內還便宜,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除增值稅高、物流成本高外,第三點就是中國特色的潛規則。
另外,行政審批要耽誤時間,土地財政推高的租賃價格,各代理環節的利潤,甚至打點行政部門的費用,這些都是被企業核算進成本的,也最終導致了國內物價的高昂。
實習記者 孫文文 J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