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我國流通成本有多高?每個環節加價5%以上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國產奶只在國內運輸,而進口奶要跨國運輸,流通成本應該更高,售價應該更貴,可為啥有時候反而國產奶價格更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門道就在於,國產奶雖然只在國內轉一圈,但流通成本還是太高了。」

製圖:蔡華偉

流通,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供需對接的最後一棒,流通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雙重作用,是實現低端供需平衡向高端供需平衡有序轉變的重要力量。流通領域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恰恰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和待開拓的空間。

在國內流通領域,成本高、效率低是一大頑疾。儘管隨著物流行業升級、電商迅速成長,近年來我國流通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但總的看,流通不暢仍是推高商品終端價格、阻礙居民擴大消費的關鍵因素。那麼,目前國內的流通成本有多高?一件商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上,各環節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流通的堵點究竟在哪裡?流通「降本增效」還有多大空間?是不是主要靠電商就能解決?打破流通「腸梗阻」,該從何處發力?

近日,帶著這些問號,本報記者分赴北京、南京、杭州、鄭州、長沙、青島等地,對37家生產和流通企業進行獨家調查,並走訪了部分消費者。

—— 編 者

國內流通成本有多高?

從物流過程看,我國物流保管費用是發達國家的2倍,管理費用是其3至4倍;從流通組織看,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現象普遍,每增加一個環節,平均加價5%至10%

鮮奶是城鎮居民需求量最大的食品之一。在北京朝陽區某超市,伊利金典純牛奶每箱12盒、每盒250毫升,價格69元,相當於每升23元;荷蘭荷高(Globemilk)全脂純牛奶,每盒1升只售22.8元,比伊利金典純牛奶還便宜。

正在這家超市買牛奶的市民張建對記者說:「國產奶從產地到超市,只在國內運輸,而進口奶要跨國運輸,涉及更多環節,流通成本應該更高,售價應該更貴,可為啥有時候反而國產奶價格更高?」

「門道就在於,國產奶雖然只在國內轉一圈,但流通成本還是太高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所謂「流通成本」是指消費品離開工廠或田間至消費者手中這期間的成本,這不僅包含運輸成本,也包括倉促、分銷等成本。以國產乳製品為例,不僅要經過一級批發和二、三級分銷環節,而且為了爭到超市貨架的好位置,往往還得交一筆不低的進場費、宣傳費。據一些企業測算,國產乳製品流通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超過50%,而進口奶一般是一級代理商直通門店,有些產品由超市直接從原產地進貨,沒有過多中間環節。

在國內消費市場,商品零售價和出廠價差別較大的現象很普遍,多數是流通環節成本過高所致。

在河南漯河,大白菜的地頭收購價約為每公斤1元;而到了上海楊浦區的菜市場,每公斤大白菜的價格接近2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蔬菜類農產品流通成本佔售價的50%—60%,甚至更高。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某超市一袋5公斤裝東北大米的零售價為49元,每公斤約合5元。而在東北大米產區,每公斤大米一般不到3元。國家糧食局負責人介紹,我國糧食流通成本偏高,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1倍多。

在湖南長沙,雨花區某建材店的店主介紹,建材家居業流通環節加價嚴重,一些產品在建材市場的售價是出廠價5倍以上。國內家居建材商品的物流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例接近20%,而同類商品在歐、美、日的物流費用佔比不到10%。

在浙江溫州,某服裝生產企業老闆告訴記者,一件生產成本價為50元的衣服,大商場至少賣到一兩百元,如果在高檔購物中心,價格能翻10倍乃至更高。國內服裝業流通環節繁多,流通成本佔比多數在50%以上。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說,從物流過程看,在運輸、保管、管理三個物流環節中,我國流通成本高在保管、管理環節。去年,全國物流總費用為11.1萬億元,佔GDP的15%左右,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平均8%—9%的水平,其中保管費用佔33.1%,管理費用佔13%。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保管費用是它們的2倍,管理費用是其3至4倍。物流成本佔產品成本的比例,我國大約在30%—40%,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約為15%—25%,發達國家一般為10%—15%。

從流通組織看,流通主體規模小、形式散、環節多、效益差,是國內流通業的頑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經濟發展部副部長馬繼紅說,我國流通主體形式多樣、性質多元,商品流通中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現象十分普遍。粗略計算,流通過程每增加一個環節,平均加價5%至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

流通堵點到底有多少?

單線成本不高,但綜合成本高,主因在於不必要的搬倒騰挪而產生的流通費用。一些物流公司的貨車空載率近40%,比發達國家高4倍甚至更多,一邊是「車等貨」,一邊是「貨等車」

「流通成本高不高?高在哪兒?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京東集團副總裁傅兵說,一件商品由生產地流通到銷售地,由一次次單線流通串聯起來,所有單線成本加總形成綜合成本。

傅兵認為,如果看單線流通成本,我國並不高,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低。這不難理解,一件商品無論是從城市到城市,還是從城市到農村,我國在人力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以快遞費為例,國內1公斤以下單件快遞收費是10至13元,而在美國,這筆費用一般在10美元以上。

國內商品流通成本高,主要就高在綜合成本上。由於流通領域發展滯後,流通環節過多,很多明明可以直接從產地到銷地的商品,經過幾次不必要的「折騰」後,綜合成本就躥升一大截。

——標準不統一,由此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搬倒騰挪。

「在一些產品運輸中,海運、鐵運、公運各有各的標準,各幹各的。」青島港海鐵聯運中心經理呂世鵬說,以運輸食用油為例,鐵路部門要求必須用指定的油罐和液袋,公路部門也有自己的規定,從海路轉鐵路或從鐵路轉公路,都要重新經過騰挪分裝,時間、費用成倍增加。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商品流通中,因不必要的搬倒騰挪產生的流通費用佔流通總費用的25%左右,主要表現在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低、甩掛運輸進展慢等方面。歐洲國家的成熟國際港口中,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佔貨物運輸總量的30%左右,而我國的這個比重不到5%。

——信息不透明,「車找貨」與「貨找車」同時存在。

「一邊車找貨,一邊貨找車,兩頭接不上,只能幹著急。」青島邦達物流總經理李恆亮說,公司配送車輛把貨物送達目的地後,理想狀態是返程時也能運輸商品,從而降低流通成本。但實際情況是,返程車輛經常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陷入「等還是不等」的兩難:空車返程確實很浪費,但如果死等貨源,成本也不低——每多等一天,人工、保險費用就增加5%左右。

物流需求並非沒有,而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無法第一時間找到對路的車輛。受訪的物流企業都提及一個問題:目前國內流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展緩慢,導致物流供、需兩端信息沒打通,供需不能高效匹配,「車等貨」與「貨等車」並存。在一些物流公司,貨運空載率接近40%,即使在貨源充足的上海等地區,公路運輸的空駛率也比發達國家高4倍。

——規劃不合理,迂迴成本和閒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費。

地方上雖然越來越重視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但實際資金投入仍不足,遠低於對農業、工業領域的投入,企業自建佔了很大比例,缺乏統一規劃。在物流集散地之間的頻繁倒騰,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南京港集團公司監事會主席劉凱軍說,隨著船舶大型化,港口經營本該集約化、規模化,但在一些港區,企業自建碼頭與公共碼頭共存,武鋼的礦石不能在馬鋼的碼頭裝卸,鋼廠的碼頭不給水泥廠使用,只能來回運。加上布局分散、設施和設備空置,實在是太浪費。

——政策不協調,一些地方管理辦法讓物流公司無所適從。

「在運輸環節,過路費、過橋費的運輸成本佔了20%以上,還有降低空間。」河南大象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靳海濤說,國家為鮮活農產品運輸開闢了綠色通道,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查得相當嚴苛,甚至有些不合理:鮮活的魚蝦可以免費,稍微有些冷凍的卻不行;豬胴體可以免費,但分割後就不行;裝多了不行,裝少了也不行。若是送貨到多個目的地,常常送到一半,由於車輛滿載率不足,明明也沒有裝別的貨,剩下的路途就不能免費了。

各地交通運輸管理不統一,給物流企業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比如,一車貨,在A省不算超載,在B省卻被認為超載;在甲市能進入主城區,在乙市就要繞行。亂收費亂罰款也較普遍。「因政策不統一、不協調造成的體制性成本,是最需要剷除的。」浙江八方物流貿易部經理舒亞玲說。

高成本流通影響有多大?

不僅加重消費者的負擔,也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主要障礙,消費端越遠,流通成本越高,產品跑遠了根本沒有競爭力

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流通不容小覷。一件商品從出發地到目的地,通不通、順不順、快不快,直接影響最終消費體驗和消費意願。過高的流通成本,不僅增加消費者負擔,也不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以農產品市場為例,流通不暢導致的「賣難買貴」長期困擾產銷雙方。山西太原市居民向記者反映,每年冬天,菜價總有幾天特別貴。有一次,菜市場大白菜1斤賣到2塊錢時,卻聽新聞報導說有的地方大白菜滯銷,幾分錢1斤都沒人要。居民說:「還是咱們的流通不暢,要不然怎能賣不出去呢?」

食品市場存在類似問題。資料顯示,近5年我國進口食品消費快速趨旺,年均增長率達15%。隨著市場不斷開放,進口食品將更多進入中國家庭,對國內市場影響明顯,生產企業「壓力山大」。

南京奶業集團財務部主管楊東認為,流通成本過高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主要障礙。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牛奶企業,「衛崗」牌牛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現在「衛崗」奶集中在南京及周邊城市銷售,因為消費市場越遠,流通成本越高。「如果跑遠了,跟當地產品相比,就根本沒有競爭力。」

流通提質增效對促進消費的作用十分可觀。據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以節約7500億元。節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將帶來明顯的拉動效應。

對物流企業而言,降本壓力同樣近在眼前。我國多數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競爭激烈。去年全國物流50強的業務收入僅佔物流總收入的10%左右。公路運輸經營業戶達810萬戶,其中個體戶逾90%。從業者處處感受到生存危機。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在現代商品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供應鏈體系,許多消費者碰到的不方便、不稱心、不安全,說到底是因為各種資源沒有整合好,流程未優化,環節太多,成本太高。重塑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可以明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成熟的消費市場,供需可以有效匹配。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有更符合消費新需求的生產,也要有更加順暢的流通,在供需之間修通『高速路』,產品才能高效對接需求,消費者才能多得實惠。」裴亮說。

相關焦點

  • 如何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 流通環節多、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是中國流通業的頑症。我國流通產業仍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型既有流通生產力的問題,更有流通生產關係的問題,既有現代化水平的制約,更有體制性的約束,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效率低、成本高。 二是落後的生產方式與商業運作模式。生產與流通互相制約、互相決定、互為媒介,是矛盾的統一體。
  • 十項措施低流通費用 提高流通效率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通知,發布由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商務部等16個部門共同制定的《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安排10項措施(見上圖),進一步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
  • 央視調查3元錢藥品漲到30元 三甲醫院加價最多-三甲醫院 阿司匹林...
    第一環節:藥廠  成本3元 虛報零售價留空間  5月24日,記者採訪到了青島一家藥企駐沈醫藥代表李先生,他開門見山地向記者說到,藥品從出廠到最終進入患者手中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藥企,藥品代理商,藥品流通企業,醫院,患者。
  • 只因流通環節成本層層...
    多環節成本層層疊加為什麼菜市價格比批發價高這麼多?雙福國際農貿城蔬菜市場某批發商成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從種植戶手裡收購蔬菜價格比較低,但是運輸、損耗、搬運、市場管理等成本高,即便按現在的價格賣,一斤蔬菜也賺不到幾角錢。
  • 網民建言:破解「菜賤傷農」需要降低流通成本
    有網民認為,要下決心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還有網民認為,要建立農產品供求信息平臺,讓菜農掌握到蔬菜預期行情,還要通過建立合作社、協會等組織,提高農民議價能力。   保護「菜籃子」事關重大   署名朱大鳴的博客文章認為,農民做得是傳統產業,最易受到衝擊。去年菜價高得市民不敢吃菜,今年菜價大跌,這樣的變故,讓農民看到了市場經濟的「無情」。
  • 北大經院郭研等:關注流通成本,減免高速通行費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要切實減輕企業壓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的流通成本問題也在本次「兩會」引起關注,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高速公路收費發表意見:有的建議全面降低ETC收費;有的建議給予小客車每年一定額度的免費公裡數自由支配,引導錯峰出行;有的呼籲高速免費,以促進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
  • 人民日報批教輔亂象中提到的書是什麼來頭?
    中國最大的官方報紙《人民日報》昨日發表長篇文章批評中小學教輔亂象。文章主要寫了幾點:       1、【市場相當大】業內人士估計,我國教輔書市場規模約為400億元(多知網註:多知網從各個渠道了解的情況遠高於該數字),為整個出版行業帶來了60%的利潤。
  • 專家分析:中國「流通費用率」過高的原因
    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僅與生產成本上漲有關,與通道費的收取也有一定的聯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劉向東教授指出,我國流通費用率之所以遠遠高於國外水平,與我國流通部門當前產業資本不足、仍處在低組織化階段有密切聯繫。
  • 4S店加價新手段精品加裝 利潤超成本數倍
    銷售員告訴他,這款車的售價將近30萬元,足足比指導價高出1.5萬元。這高出的1.5萬元,是因為在「裸車」上加裝了行李架和導航。  李先生希望價格便宜點,能否不要加裝的這些東西,他覺得對他沒多大用處,但得到的回覆很簡單:不行!  其實李先生的遭遇絕非個例,從經濟型車、中級車到高級車,甚至很多豪華車品牌的專營店,都在新車上加裝精品後加價出售。
  • 問政四川|加價一倍多 物業憑啥收取高價電費?
    四川在線記者寧寧高價轉供電費最高加價了一倍多 商家每月都要「討價還價」在平福裡小區,有20多家底商商家,他們都是轉供電終端用戶。轉供電是指電網企業無法直接供電到終端用戶,需由其他主體轉供的行為。李曉盼出示的一張收據顯示,她家燒烤店電價為每度電1.55元,1個月(3月20日到4月20日)電費高達3580.5元,半年被溢價收取9347元。記者翻看更多電費收據,刨去0.6994元/度的電力公司電費後,底商小林串串4個月被溢價收取電費3014元,一家酒店4個月被多收近3975元,一家副食店被多收1263元。「我們本來就是小本生意,這麼高的電價,真的有點吃不消。」一名底商老闆感嘆。
  • 物業收取高價電費加價一倍多 轉供電亂收費為何屢禁不止?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寧寧高價轉供電費最高加價了一倍多 商家每月都要「討價還價」在平福裡小區,有20多家底商商家,他們都是轉供電終端用戶。轉供電是指電網企業無法直接供電到終端用戶,需由其他主體轉供的行為。
  •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3年5月15日 四川省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3〕5號),確保我省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工作取得實際效果,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民政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商務廳、審計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統計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制定本工作方案。
  • 是是非非進場費 我國流通費用率遠高於國外水平
    進場費是市場化進程中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高額進場費也隱含著風險,生產企業受到嚴重擠壓,消費者需求從長遠看得不到很好滿足,而且最終也無助於零售企業發展,使其不注重建立科學有效的採購體系和提高經營水平。  我國流通費用率遠高於國外水平  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僅與生產成本上漲有關,與通道費的收取也有一定的聯繫。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13〕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上措施於2013年6月30日前執行到位,工商業用電同價措施與調整銷售電價同步實施。  二、規範和降低農產品市場收費  清理經營權承包費,加強成本調查核算,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攤位費收費標準。政府投資建設或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由地方政府按保本微利原則從低核定收費標準。
  • 成都多個小區商戶喊「遭不住」:電費加價一倍多,物業憑啥?
    小區物業轉供電費加價一倍多討價還價後能便宜點在平福裡小區,大約有20多家底商商家,他們都是轉供電終端用戶。轉供電是指電網企業無法直接供電到終端用戶,需由其他主體轉供的行為。鑫然之家酒店老闆表示,每個月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上門收取電費時,要主動和他們「討價還價」,這才便宜少許下來。記者走訪發現,在平福裡小區的底商店家中,這家酒店1.1元的電價算「低」的,該小區燒烤攤、串串店、小賣部、乾洗店等商家反映,他們普遍每度電被收取1.55元。比原電價貴了一倍多。
  • 這5大證書含金量高,考取難度大,人民日報評出,很有參考價值
    目前考證是很多在職人士深造學習的另一大方式,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每一個職業的生命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職業變遷,多考幾個證就多了幾分安全,也許你現在從事的職業如日中天,但過幾年沒準就會被機器人所代替,生活在目前這個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繁盛的時代,不考幾個證心中總覺不安和不妥
  • 成本50賣500,奶粉需要智商稅?
    真正拉開差距的在於配料表上的「可選擇成分」,出現在這裡的一般有膳食纖維、DHA、ARA、核苷酸、乳鐵蛋白、OPO、牛磺酸等。這些看起來似懂非懂又很高級的成分,名單越長、產品越高端,奶粉廠家越有加價的底氣。如果一款奶粉的配方中,同時具備了上述營養元素,匹配的價格通常在300元以上。
  • 我國汽車售後配件流通體系面臨哪些挑戰?
    本文以國外成熟的汽車售後配件流通體系為參照,梳理了我國汽車售後配件流通體系現狀及發展,深入剖析主要挑戰,並對未來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我國售後配件流通體系研究 主要模式分析 我國傳統汽車配件流通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原廠配件流通渠道。整車廠或其配件供應商生產並經由整車廠渠道進行銷售的汽車配件,其特點是配件銷售渠道主要在整車廠授權體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