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1日消息:3月28日,包括青黴素在內共162個品種近1300個劑型的藥品駛入降價通道,平均降價幅度達20%以上。這是自1996年以來,第27次調整藥品價格了。在藥品流通領域內一盒售價只有幾元錢的藥品最終又是如何變成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呢?近日以來,記者通過採訪沈城部分藥房負責人、部分藥企駐沈醫藥代表,以及一些醫藥企業,試圖揭去藥價上面的那層神秘面紗。
第一環節:藥廠
成本3元 虛報零售價留空間
5月24日,記者採訪到了青島一家藥企駐沈醫藥代表李先生,他開門見山地向記者說到,藥品從出廠到最終進入患者手中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藥企,藥品代理商,藥品流通企業,醫院,患者。而在這個鏈條當中,每個環節都要對藥品進行加價,只不過加價率不盡相同而已。李先生以其所就職的藥企一盒成本價只有3元錢的常用處方藥舉例,說明其是如何在進入瀋陽市場後最終可以銷售到30元錢的。
他說,藥企在向物價部門進行藥品最高零售價申報時,會將藥品銷售價最高限價儘可能多報,以保證至少有10倍左右的差價,「藥企都這麼做,因為藥企要為今後藥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周全的考慮,也就是說要把充足的『縫』留下來。」李先生說,這些「縫」的存在就是方便日後代理商去打點流通企業、醫院等,否則代理商無錢可賺自然也會主動「放棄」藥企。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藥廠會放大研發費用,或者說沒完沒了的在電視上進行宣傳了,為的就是儘可能在向主管部門申報價格時能夠儘可能抬高藥的要價。」
李先生說,其所就職的藥企向物價部門申報該藥品的價格為40元/盒,但最終物價部門通過審核後認定其最高零售價格為30元,這也就意味著藥企的生產成本已經與市面最終零售價有了10倍左右的差額了。不過,李先生告訴記者,這筆錢是進不到藥企手中的,「可以說,完全是在為下遊醫藥代理企業或是醫院鋪路。」
第二環節:代理商
加價50%變成4.5元
經過物價部門定價後,藥品就可以向下流轉了,通常第一步會流轉到代理商手中、進行第一次提價,通常為50%的加價率。這樣,成本價是3元錢的藥品流轉到代理商手中就變成了4.5元/盒。
第三環節:批發市場
加價30%至50%變成6.75元
在這個步驟裡,代理商通常會將藥品再次加價30%至50%銷售給流通企業,李先生解釋說也就是瀋陽的南六批發市場裡面,「因為有的藥品會在這裡分流,直接流入到藥房手中,所以即便是加價50%銷售,往往代理商也不會有多少利潤,因為這些利潤包括跟銷售對象中的醫生、藥劑師,甚至是一些藥店營業員等一大批具備藥品推銷能力的一起分享,這幾乎佔到了代理商利潤的80%以上。」而在這時,剛剛代理商以4.5元/盒購得的藥品價格在經過50%的提價後價格已經變為6.75元/盒了。
第四環節:藥房
加價12%至15%變成7.76元
與此同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先生會說12粒裝的利君沙膠囊在藥房的售價也是從8.8元到11元不等的原因了,因為渠道不同。李先生說:「有的藥房是與廠家直接合作的,有的則是在代理商手中拿貨,還有的是從醫藥流通企業手中拿貨,因為加價率不同所以導致最終的藥品價格也不同。」緊接著,位於南六批發市場內的大型藥品物流企業,也會以12%至15%的加價率將藥品進行再次加價,這樣剛剛6.75元/盒的藥品如果按照15%進行加價,其進入醫院的售價就已經高達7.76元/盒了。
第五環節:一般醫院
加價15%變成8.93元
進入醫院,此前國家允許醫院對所售藥品最高15%進行加價,此時一盒只有3元錢出廠價格的藥品在一般醫院的零售價已經達到了8.93元,為出廠價格的3倍左右。
第六環節:三甲醫院
加上各種公關變成33.5元
但是,李先生告訴記者,這還只是按照普通加價基礎上得出的數字,「現在藥企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說白了醫院或是藥房銷售誰的產品都可以,所以藥企為了爭取更大規模的銷售量往往各個環節都要去進行公關。」他緊接著說,「特別是一線藥,比如抗生素等等,要想進入三甲醫院至少要闖過五六道關口。」不過,所有費用自然要消費者買單,繼而使得很多藥品最終零售價要達到出廠價10倍左右。
那麼,李先生剛才向記者舉例說明的那種成本價只有3元錢/盒的處方藥,其在瀋陽三甲醫院中的真實售價是多少呢?李先生給出記者的答案是33.5元,「這並不違規,一切都是按照各項規定執行的。」
對此,一家藥企的負責人秦先生也向記者給予了證實,「去年的時候,央視曾對此進行了報導,當時一盒出廠價只有15.5元的蘆筍片,在經過層層加價後最終在醫院可以賣到每瓶213元,產生了1300%的利潤。」
但是,秦先生說,這其實與廠家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廠家根本沒得賺,因為藥品代理企業和流通公司會儘可能壓低出廠價格,而藥企又不能讓生產線停著畢竟有工人在等著薪水養家餬口。」秦先生說,好比人們常見的南京某藥企出廠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出廠價格只有0.8元,再比如浙江一家藥企生產的環丙沙星其出廠價也只有3元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