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護士」獲得者楊秋給小學生講解衛生知識。本版圖片均由成都市衛健委提供
在成都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正在給患者看病。
成都溫江區婦幼保健院的曾容醫生正查看新生兒身體情況。
形成1+1+N+N縱向緊密型互通式醫聯體,逐步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新格局
進一步普及家庭醫生,為籤約對象進行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市民一個電話就能獲得上門醫療服務
入圍全國「4+7」帶量採購試點城市,群眾能夠吃上價格合理、高質量的藥品
1月7日,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與成都金堂縣正式籤訂深化合作辦醫協議,金堂縣第三人民醫院掛上了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堂醫院的牌子。同時,成都六醫院還將派管理團隊、專家團隊常駐金堂,全面提升當地的醫療管理和技術水平。
以多種形式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建立起由大醫院牽頭的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如今已覆蓋成都所有區縣,使當地群眾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本報記者 石小宏
有了醫聯體 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為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成都市在實施醫改中,全力推進分級診療。
去年11月,成都新津縣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正式啟動。這種模式以二甲以上的縣級醫療機構為牽頭醫院,以縣域內其他縣級醫療機構、衛生院、社區衛生中心及村衛生室為成員單位,整合人、財、物等各種資源一體化運行,形成上下級醫療機構醫防融合,讓居民「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
蒲江縣人民醫院早在2011年便與成都市三醫院建立起了醫聯體,這是成都最早以全面託管形式出現的醫聯體。2015年,醫聯體向下延伸,形成以市三醫院為牽頭醫院,縣醫院為樞紐醫院,鄉鎮公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醫院的1+1+N+N縱向緊密型互通式醫聯體,醫療服務覆蓋全縣。目前,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2.32%,逐步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新格局。
在成都,像金堂、蒲江、新津這樣向上由三甲醫院牽頭或參與,向下延伸到鄉、村醫療機構的醫聯體已實現全覆蓋,群眾可在基層實現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一旦有了大病可以通過醫聯體及時轉診縣級或三甲醫院。
目前,成都醫療衛生機構達到10755個,三甲醫院達到27家,醫聯體內下沉管理與技術人才累計23萬多人次,三級醫療機構100%開展預約診療服務。
作為推進分級診療重要方式,成都不僅加強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也越來越普及。
年過六旬的謝偉是成都市武侯區跳傘塔社區居民,從前年起,他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籤訂家庭服務協議,成為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對象。謝偉曾因心臟病動過大手術,以前經常去醫院檢查身體,「如今在社區就可以享受個性化訂製服務,我已很少去大醫院看病了。」謝偉說。
成都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主要籤約對象為轄區內的老人、慢性病患者、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在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為籤約對象進行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市民一個電話就能獲得上門醫療健康服務。截至目前,成都市家庭醫生已籤約居民423萬多人,籤約覆蓋超過37%。
有了智慧醫療 看病可網約,中藥可配送
「現在看病比過去方便多了,掛號、付費、查結果只需手機就能搞定。」住在成都建設路的嚴剛來到成都市二醫院看病時深有感觸。身患高血壓、心臟病、慢阻肺的他,以前為掛一個大醫院的專家號,常常早上6點就去排隊,現在只需網上就能預約掛號。
錢志家住成都溫江,不久前他來到位於溫江的成都五醫院看病,走進新建成的門診大樓時,著實感受到新變化。每層樓均設置掛號繳費窗口、自助繳費機和採血窗口,患者將不再為掛號繳費和採血上下奔波。掃碼支付系統「聚合支付」,「一人一碼」,有效保障了患者消費的安全。
目前,成都二級以上醫院都能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行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服務也更加細緻。以成都市二醫院為例,醫院針對一些患者的中藥處方「候藥難」「煎藥難」問題,啟用智慧藥房,病人可以選擇由配送公司把調配好的中藥配送到家。
數位化不斷運用、智慧醫院不斷推進……各種信息化技術讓群眾在就診環節中,漸漸告別「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
有了帶量採購 擠掉藥價水分,減輕看病負擔
1月12日,因膽結石住院接受手術的成都光華小區市民陳小東康復出院。在醫院結算時,醫療總費用7000多元,醫保報銷了近6000元。「說實話,只花了千把塊錢就做了個手術,真的不貴。」陳小東說。
醫保是居民看得起病的基本保障,成都在全國較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並採取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合理確定合規醫療費用範圍等措施,切實降低群眾大病醫療負擔。
目前,成都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682.22萬人,參保率穩固在98%以上。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達到85.18%和77.11%。
身患重症的病人同樣感受著政府大力降低患者藥品費用的好處。張鳳雲是位肺癌患者,從去年4月起,她發現,自己過去需要吃的靶向藥物吉非替尼藥,已從2280元/盒降為547元/盒。
為她帶來巨大實惠的,是成都成為全國「4+7」帶量採購試點城市。在「4+7」帶量採購政策實施後,群眾可按照中標價購買本次採購方案涉及的25個藥品品種。與以往相比,這些藥品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0%,逐步擠掉藥品的水分,讓患者能夠吃上價格合理、高質量的藥品,其中大部分是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甚至還有進口原研產品。
成都還從醫療機構入手,讓利於民。2016年,成都市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2018年12月,全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取消醫用耗材加成。不僅如此,還在醫院逐步推行按病種收費制度,現在,成都市所有的公立醫院至少有100個病種實行統一收費標準,這既規範了醫療機構的收費標準,也讓患者在治療時心中有數。
在多項舉措下,成都公立醫院藥佔比已降至27.52%。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居民個人現金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降到17.88%以下,優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