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杆∣從強縣級到強縣域醫共體的浙江路徑|鄉鎮衛生院|醫共體|縣域...

2020-12-24 健康界


記者:王營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今年1-9月,我們省內醫共體向下轉診達到17.9萬次,平均每個縣級醫院向鄉村衛生院下轉1100多人次,打破了下轉上易、上轉下難的瓶頸問題。」12月22日,在「巡禮十三五」系列發布會(浙江專場)上,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張平強調。

 

2019年,千呼萬喚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名單出爐,山西、浙江作為兩個醫共體改革試點省份,相繼立法保障縣域醫共體建設和發展。其實早在國家名單公布之前,2019年3月,浙江省已經列出縣域醫共體建設55項重點任務清單,要求全省醫共體建設對標發力。如今,在縣域醫共體的作用下,浙江省「大病不出縣」正漸行漸近。

近年來,浙江省在深化醫改、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開展積極有益探索。以縣域醫共體為例,浙江省208家縣級醫院、1063家鄉鎮衛生院整合成161家醫共體,全部由二甲以上醫院牽頭,打破原有層級分割,實行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運行。通過省市三級醫院的技術下沉和管理下沉,來提升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從城市醫院強到縣級醫院強的發展。

 

張平,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圖片來源中國網)

 

張平舉例道,「我省54家城市三級醫院與122家縣級醫院建立了緊密型的合作關係,通過雙下沉、兩提升,縣級醫院的手術臺次數年均增長15%,目前所有縣級綜合醫院都能夠開展胃腸手術,整體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縣級醫院的龍頭學科達到166個」。

 

「我們醫共體的目的是要使縣級醫院的技術和服務延伸到鄉鎮和基層,除了161家醫共體完全按照一家人、一本帳和一盤棋的體制機制進行運行外,我們還要求業務垂直化、管理扁平化。」張平解釋道,目前,全省平均每天有將近5000名的縣級醫院醫生是在鄉鎮衛生院進行定期的排班工作,也就是說一名醫生也許今天在縣級醫院手術,明天就可能在在鄉鎮衛生院坐診。

 

通過扁平化管理垂直化運行的方式成效如何?張平給出一組數據,2019年鄉鎮衛生院門急診、出院人次分別增長12.4%和11.3%,89%的鄉鎮衛生院門急診人次增幅要高於縣級醫院門急診人次的增幅。全省95.7%的鄉鎮衛生院能夠開展門診手術,170家衛生院恢復或新開展一二類手術。

 

張平強調,「原來我們病人從下級醫院轉往上級醫院的很多,但是從上級醫院轉往社區、轉往基層去康復的不多,但是現在我們正在改變這種局面」。

 

張平表示,縣域醫共體建設使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梯次、均衡分布。這也是浙江省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在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和重點推動的一項工作。

 

2015年到2019年,浙江省縣域就診率、基層首診率分別從82.1%、49.9%提高到88.3%和52.7%,有序就醫格局加快形成。

「百醫進百村」,

鄉鎮分院業務量同比提高16.06%


浙江省開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地處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浙皖贛三省七縣的交匯處,是浙江西大門,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好地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示範地。

 

開化縣通過牢固樹立「小縣城也要大健康」理念,結合該縣人民醫院、中醫院2家公立龍頭醫院既有緊密型特徵、又有競爭性特質、還有合作性特點的實際,整合縣域醫療資源,以「競爭+合作」模式成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牽頭的兩家醫共體,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整體納入。

 

魯霞光,浙江省開化縣縣委書記(圖片來源中國網)

 

據開化縣縣委書記魯霞光介紹,開化縣打造管理共同體,成立了縣域醫共體管委會,形成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各醫療機構協同作戰的組織架構。同時整合全縣的公立醫療機構,構建與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總院,疾控中心、婦保醫院為專科聯盟,鄉鎮衛生院整體納入的「2+N」的醫共體架構,設唯一的法定代表人,強化黨建統領,實現黨委下的院長負責制。自主管理醫共體內部的職稱業務等發展,真正從「各自為政」,變為「一家人」。

 

魯霞光指出,在大病不出縣方面,開化縣鞏固深化縣級醫院與省市醫院合作辦醫,做強縣級龍頭,依託浙醫二院、浙江醫院等城市的三甲醫院,建成了康復醫學、中醫腎病等十多個省市特色學科。同時,通過鄉賢專家驛站、中醫創新驛站等平臺,引進省內外的知名專家下沉幫扶。比如借鄉賢回歸工程開展「博士家鄉行」活動,建立了16個鄉賢的專家工作站,目前全縣日均有10餘名省市專家來開化坐診,專家的門診量年均2萬人次。

 

小病不出鄉方面,在15個鄉鎮分院全部開設全專科的聯合門診。組建120支「總院專科醫生+分院籤約醫生+駐村醫生」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進村入戶。同時大力實施「百醫進百村健康進萬家」專項行動,縣級專家定期下鄉輪崗一次,鄉鎮醫生每周必須下村坐診一天,對全縣100餘個還沒有衛生室的行政村實現駐點服務全覆蓋。同時,通過流動醫院、巡回醫療車,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近兩年來,開化縣鄉鎮衛生院的首診率從52.32%提升至64.05%,全縣域的就診率從81.8%提高到90.75%。今年以來全縣公立醫院醫療總費用同比下降7.19%,鄉鎮分院業務量同比提高16.06%,分院的醫務人員年收入增幅在10%以上。

破解看病貴,問題關鍵是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開化縣在縣域內通過實施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改革,今年全縣職工的醫保和居民醫保支出同比分別下降1.88%和3.84%。

 

據魯霞光介紹,開化縣重點突出「定、分、合、管」四個關鍵字,來實施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地降低群眾的就醫負擔。

 

「定」就是定總額,以上一年度的醫保基金決算總額為基礎,確定下一年度的醫保基金的預算。近兩年來,全縣的醫保基金按年增長10%來確定,比如說2019年和2020年,結算的總額分別增支三千萬和四千萬的額度。

 

「分」分蛋糕,將全縣的醫保資金總盤子按照服務體量、人均基金的支付水平分給全縣的兩家醫共體,縣人民醫院總院、縣中醫院總院,並實現總額預付、結餘留用、超支合理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倒逼醫共體通過吸引群眾縣內就醫,避免重複檢查等方式來控費,實現群眾看病省錢,基金支出下降,醫院服務提升。這裡有個數據,今年以來,全縣職工的醫保和居民醫保支出同比分別下降1.88%和3.84%。

 

「合」強合力,全縣通過實現醫保差異化報銷政策,實施百名醫生進百村、健康巡診等機制措施,合理促進分級診療。比如群眾在鄉鎮的醫療機構的住院報銷比例就在縣一級醫院,比例要高10%。家庭醫生籤約患者還可以在這樣一個比例基礎上再提升3%。群眾在家門口看病是實實在在的費用下降了,得到實惠了。解決了大醫院門庭若市,鄉鎮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今年以來全縣鄉鎮的住院人次較醫共體改革前增長了138.5%,向下轉診率顯著提升。

 

「管」嚴監管,通過開發醫保智慧監管和聘請第三方的專業稽查,來精準排查並處置有可能發生的醫保套高、分解入院等違規行為和重複檢查等不規範診療行為,嚴控不合理的收費現象來切實地降低群眾就醫支出。


責任編輯:富谷

審核:汪言安



相關焦點

  • 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智惠」方案
    安徽省阜南縣人民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崔中華將阜南縣醫療的困境表述為「縣級不強、鄉級不活、村級不穩」,即縣級醫院醫療能力弱,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更弱,村醫隊伍青黃不接。為了解決因看病難、看病貴導致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社會痛點和脫貧難點,阜南縣把醫共體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由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走出了「利益共享、疾病共治、健康共建」的阜南模式。
  • 醫共體|武義打造「醫聯體+醫共體」兩體相融
    一起來看看吧↓↓↓「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為龍頭,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省縣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了武義縣『醫聯體+醫共體』的服務新格局,不僅提升了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縣域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以此緩解縣域鄉村群眾看病就醫難、找好醫生看病難的問題,打通了鄉村百姓與優質醫療資源之間的最後一公裡
  • 巨頭入局,縣域正成為醫療信息化新戰場,這個醫共體上線交互平臺
    浙江嘉興東北部縣城嘉善位於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是水網交織下富饒的魚米之鄉。著名的江南小鎮西塘,就在這裡。縣域醫共體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
  • 一家鄉鎮衛生院的新生
    新華社南昌12月23日電題:一家鄉鎮衛生院的新生新華社記者閔尊濤前不久,江西宜春豐城市洛市鎮孕產婦萬女士在鎮衛生院順利實施剖宮產術,這對她而言是個不小的喜訊,對洛市衛生院來說也是個很大的鼓舞。此前,洛市衛生院一度面臨婦產科醫師及助產士缺乏、設備不足等困境,很少有本地的孕產婦來院治療或產檢,也沒有實施1例剖宮產術。直到今年6月,豐城市人民醫院選派婦產科骨幹醫師楊春蓮到衛生院脫產幫扶,才逐漸打開新局面。
  • (醫衛)一家鄉鎮衛生院的新生
    新華社南昌12月23日電題:一家鄉鎮衛生院的新生 新華社記者閔尊濤 前不久,江西宜春豐城市洛市鎮孕產婦萬女士在鎮衛生院順利實施剖宮產術,這對她而言是個不小的喜訊,對洛市衛生院來說也是個很大的鼓舞。 此前,洛市衛生院一度面臨婦產科醫師及助產士缺乏、設備不足等困境,很少有本地的孕產婦來院治療或產檢,也沒有實施1例剖宮產術。 直到今年6月,豐城市人民醫院選派婦產科骨幹醫師楊春蓮到衛生院脫產幫扶,才逐漸打開新局面。 聽聞當地來了一位婦產科專家,萬女士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先選擇在衛生院產檢,後面又決定在衛生院生產。
  • 玉東新區在全國首次探索建設鎮域醫共體
    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帶來的實惠。這是玉林市玉東新區通過深化醫改,在全區乃至全國首次探索建設緊密型鎮域醫共體——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帶來的新變化。在建設鎮域醫共體中,茂林鎮衛生院貫徹落實「鄉聘村用」制度,對轄區各行政村實行「一村一所一人」建設,每個行政村(社區)設置一個村衛生室,獨立分設診斷室、觀察室、治療室、藥房、檔案室、中醫適宜技術服務室等「六室」。而在各村衛生室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為群眾提供費用低、療效好的民族醫藥特色治療也是玉東新區在廣西乃至全國的首創與應用。
  • 山東利津:打造縣域緊密型醫共體_山東各地 _山東新聞_新聞_齊魯網
    目前,以利津縣中心醫院為牽頭單位,3個直屬醫療衛生單位,8家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的縣域醫共體建成,活躍在群眾一線。 2019年8月,利津縣委、縣政府印發了《利津縣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組織、編辦、發改、財政、人社、衛健、市場監管、醫保等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委員會。
  • 開化縣傾力打造浙江縣域中醫醫共體「開化版本」
    近日,記者在浙江省開化縣中醫院醫共體馬金分院看到,開化縣中醫院總院的針灸推拿科醫生正與醫聯體合單位——浙江醫院康復科專家一起下沉到馬金中心衛生院坐診,現場帶教,模塊化培訓,將中醫適宜技術的培訓下沉到鄉鎮衛生院。這也成了開化縣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開展「中西醫並行」醫共體服務機制,破解山區百姓看病難題的一個縮影。
  • 院長訪談|蔣欣:另類「扶貧路」,建好綿竹「1+1,1帶N」醫共體
    也就是把全國最頂級的三甲醫院與最基層的村鎮衛生院形成有機的結合體,我們作為中間的核心和紐帶,上連華西加強醫聯體建設,下連鄉鎮做縣域的緊密性醫共體,真正的實現了村—鎮—綿竹—華西四級醫療網絡,形成了『1+1,1帶N』的管理模式,既增強了城市大三甲醫院、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的緊密性,又促進了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從而助力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整體飛躍和提升。」
  • 先行先試縣域醫共體改革,清遠連山迎來大發展
    ,建成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以縣級醫院為龍頭,整合和合理配置縣鎮村醫療衛生資源,實現縣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縣、鎮、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形成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先行先試縣域醫共體改革,打造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連山敢於先行先試縣域醫共體建設改革,於2018年4月啟動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建設,先後印發了改革實施方案和醫共體章程,以縣人民醫院為牽頭醫院,將婦幼、慢病以及各鎮衛生院納入統一管理,強化雙向轉診,鎮衛生院在保持行政建制、財政供給機制
  • 武義:打造「醫聯體+醫共體」兩體相融
    「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為龍頭,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省縣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了武義縣『醫聯體+醫共體』的服務新格局,不僅提升了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縣域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以此緩解縣域鄉村群眾看病就醫難、找好醫生看病難的問題,打通了鄉村百姓與優質醫療資源之間的最後一公裡。
  • 2020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圓桌會在京舉行
    12月18日,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的「促進分級診療 助力健康中國」2020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圓桌會在京舉行。多位與會嘉賓主要就縣域醫療發展問題及需求做探討,分享交流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經驗與成果。黑龍江省鐵力市副市長胡國鋒介紹,為有效破解就醫資源不均衡、老年群體就醫需求等突出問題,該市醫共體建設主要為四個維度:一是市政府充分賦權醫共體,制定頂層設計,緊密型醫共體人、權、物絕對統一,權責分明;二是在崗位、績效、職稱評比等方面充分賦予醫共體管理權限;三是推出「下午醫院」服務新模式,統一影像檢驗、病理、人力等;四是藥品實現統一採購,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效促進鄉鎮報銷比例升高。
  • 浙江:95.7%的鄉鎮衛生院可開展門診手術
    記者獲悉,五年來浙江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增強。2015年到2019年,浙江省縣域就診率、基層首診率分別從82.1%、49.9%提高到88.3%和52.7%,目前該省95.7%的鄉鎮衛生院可開展門診手術。此外浙江通過打造醫學高峰,深化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不斷提升百姓的「醫療獲得感」。
  • 浙江的「醫療獲得感」:95.7%的鄉鎮衛生院可開展門診手術
    浙江省衛健委供圖 中新網杭州12月22日電(記者 張煜歡)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北京召開「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專題新聞發布會(浙江專場)。記者獲悉,五年來浙江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增強。2015年到2019年,浙江省縣域就診率、基層首診率分別從82.1%、49.9%提高到88.3%和52.7%,目前該省95.7%的鄉鎮衛生院可開展門診手術。
  • 曲江全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
    2019年8月,曲江區被國家衛健委確定為國家級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區)。該區在推進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的總體目標,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模式上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全力推進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 易覽天下|什麼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為配合縣域醫共體改革,我們利用2018年的衛生統計年鑑和財務年報數據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畫像。本文中的縣域指縣級(自治縣)及縣級市。圖2 2005-2018年衛生部門辦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平均規模單位:張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2.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所有檢查報告存到小程序裡 全國首個雲上醫共體在浙江天台上線
    對醫生來說,手上的籤約病人,最近高血壓、血糖穩不穩定,有沒有定期服藥,一目了然…… 昨天,全國首個縣域「雲上醫共體」在浙江省天台縣正式上線。這意味著,從村級、鄉鎮級到縣級,天台的醫療機構資源全部打通,居民健康檔案搬上了雲,今後看病以及日常健康管理都變得非常方便。
  • 浙江有了第一家縣級「三甲」醫院
    在浙江,縣級醫院也有了「三甲」認定。7月25日上午,東陽市人民醫院青年職工代表蔣鵬程將一塊金燦燦的牌子掛在了醫院門口,標誌著該院從三級乙等醫院晉級為三級甲等醫院。據悉,在近日我省舉行的第四周期綜合醫院等級評審中,全省17家醫院順利通過三甲評審。
  • 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
    央廣網安徽頻道2月11日天長報導(記者 徐秋韻)安徽天長,是安徽省滁州市下轄的縣級市。三年前,縣域內無序就醫是存在的突出問題,矛盾與風險頻現,縣級醫院「吃不了」一床難求,群眾意見大;鄉鎮醫院「吃不飽」資源浪費,醫務人員不滿意;病人留不住基金吃緊,主管部門壓力大。
  • 縣域圖強—-關於「十四五」中國縣域衛生健康趨勢的十大猜想
    近些年來,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的背景之下,縣級中醫院普遍獲得了能力提升的機會,尤其是在很多中醫院開始扮演醫共體牽頭醫院角色的當下,為了能帶動更多的鄉鎮衛生院發展,縣級中醫院也必須要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真正成為與綜合醫院平分江山的又一個縣域醫療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