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紅利如何向醫共體延伸?
信息化如何讓群眾少跑腿?
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如何落戶基層?
一起來看看吧
↓↓↓「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為龍頭,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省縣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了武義縣『醫聯體+醫共體』的服務新格局,不僅提升了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縣域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以此緩解縣域鄉村群眾看病就醫難、找好醫生看病難的問題,打通了鄉村百姓與優質醫療資源之間的最後一公裡。」日前,武義縣衛生健康局局長練雪卿說。
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既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醫聯體單位,同時也是縣域醫共體的牽頭醫院。在近兩年的實踐中,該院探索出「醫聯體+醫共體」兩體共融發展的武義樣板。
醫聯體紅利向醫共體延伸
「趙院長,我前幾天體檢時發現前列腺腫瘤標誌物水平高,醫生懷疑我有可能患了前列腺癌,讓我去做穿刺。我這幾天非常害怕,麻煩您幫忙看看是不是真的得了癌症。」12月 2 日上午,在偏遠的桃溪鎮陶村,一位 70 多歲的胡大伯聽說這天有省城的專家來家門口的縣第一人民醫院桃溪院區坐診,一大早在兒子的陪同下,來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武義分院(縣第一人民醫院)趙偉平院長看病。趙偉平是泌尿外科資深主任醫師,自 2013 年第一次下派到武義後,把該院的泌尿外科打造成浙江省的縣級重點龍頭學科,在當地老百姓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趙偉平認真檢查問診後,根據胡大伯數天前有過明顯排尿疼痛,結合他3個多月前體檢時前列腺腫瘤標誌物正常,初步診斷為因急性前列腺炎感染刺激引起前列腺腫瘤標誌物升高,暫不考慮惡性腫瘤,不需要穿刺。建議胡大伯尿痛消失1個月後複查前列腺腫瘤標誌物,如果還是高,再考慮排查腫瘤。「還以為自己得了什麼大病,這下我放心多了,省城來的專家就是不一樣。」胡大伯在得到專家的初診結果後放寬了心。「醫聯體讓醫療資源從省城下沉到縣城,那麼縣城的醫療資源又該如何進一步下沉到鄉鎮街道,甚至到村口呢?」自2019年進行縣域醫共體建設開始,趙偉平就在思考這個問題。「醫聯體向醫共體延伸,形成兩體融合、資源共享的合力,不斷提高全縣基層服務能力。」趙偉平在醫聯體發展比較成熟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下沉資源力量,推進醫共體集團化、一體化和同質化管理,構築省縣鄉三級聯動服務網。趙偉平表示,在醫共體內明確了省縣鄉醫療機構職責,理順三層級雙向轉診通道,使三級聯動促進分級診療的實施。與此同時,充分整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專家工作站、全科醫師專家、派駐武義的專家及慢病專家等優勢資源,創新組建三層級家庭醫生籤約團隊,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把優質服務真正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信息化讓患者少跑腿
此外,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為方便山區老百姓就近看病就醫,運用移動查房車和無線網絡進行遠程看診。
「要實現『一盤棋、一本帳』,就必須鋪好一張網。」趙偉平表示,為了使醫共體內12個院區都能「共」起來,醫院這兩年加大了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力度,為醫共體建設提供了數位化支撐。目前,已經實現醫共體「兩卡融合、一網通辦」全覆蓋,醫共體內的檢驗檢查信息及電子健康檔案 100%接入區域平臺。
在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基層醫生通過「無感智辦」釘釘流程,線上申請辦理縣域醫共體規定的14種特病、20 種慢病的診斷、檢查及處方等相關診療事宜,總院專家線上審核後報縣醫保局備審。通過「全縣域,全時段,全病種」辦理改革,實現醫共體 12 家院區 24 小時「無感智辦」,辦事時限由原來的兩周縮短至最快3分鐘。
規範的全科醫學落戶基層
「以前,由於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醫學專業教育背景薄弱,總感覺我們像『遊擊隊』。通過這兩年省級醫院和醫共體總院專家每周來我院坐診並帶教,培訓我們的全科醫師,現在我們也成『正規軍』了。」在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熟溪院區,院區主任童春明表示,通過醫共體內規範化的全科醫學建設,目前熟溪院區的慢病管理、常見病診治、早期疾病篩查,尤其是初診患者體檢後評估及治療和健康風險評估等工作,都走上了正規化。派駐在縣第一人民醫院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晁冠群介紹,自2019年 1 月開始,全科培訓基地在縣第一人民醫院建立了「全科導師+多名專科」的複合導師制培養模式,即全科導師一對一和全科規培學員結對,專科輪轉導師在學員專科輪轉期間結合全科培養的特點,對學員進行全面培訓。門診帶教採用互動教學方法,學習全科門診接診技巧,採用門診四步法進行帶教,指導學員進行 SOAP記錄。在診治結束後,帶教老師與全科規培學員一起交流,探討需要掌握和進一步提升的內容,逐步提升規培學員全科門診獨立接診能力。「我們全科基地已經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聯合教學工作,共同制訂學員社區輪轉教學計劃和社區帶教師資培訓計劃等,融合進行聯合培養。」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倪文仙每周都要到熟溪院區進行帶教培訓,並進行糖尿病的慢病管理指導。1 年多來,通過總院聯合行政大查房等措施,目前各院區的全科醫學建設逐步規範有序。武義「醫聯體+醫共體」建設,高效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城鄉均衡化,促進了醫療資源共享和服務能力提升,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兩體相融
醫共體和醫聯體建設將原本零碎、鬆散的縣域內醫療資源有效盤活,目前武義縣有縣第一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兩個醫共體,牽頭醫院專家在各院區常態化排班,開展坐診、帶教等工作。
截至目前,共有近50餘名專家到18個院區上班,完成全-專科門診4480餘人次;開展醫共體基層醫務人員培訓10期,培訓820人次;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修訂縣域基層首診(59種)、不輕易外轉(229種)、外轉(21種)、下轉(31種)四個疾病診療目錄,理順雙向轉診通道。醫療人才能上能下,醫療資源上下聯動,形成了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強大驅動力。基層有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就醫格局,提升了基層群眾的就醫獲得感。
來源:健康報、武義縣衛生健康局
【來源:健康金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