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推進醫共體建設 讓群眾共享醫改紅利

2020-12-18 人民網青海站

人民網西寧5月8日電(王紅玉 馬紅娟)近年來,格爾木市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以市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積極推進醫共體建設,讓群眾共享醫改紅利。

該市堅持完善醫共體黨組織、理事會、監事會和醫共體辦公室等組織構架,制定了醫療共同體章程、核心制度及實施辦法,聘任了總會計師,建立了臨床醫學專家庫、藥事專家庫、質量管理組、護理工作組、醫技共享平臺工作組等11個工作組,每一個工作組由總院專家和各成員單位對口人員組成,理順了工作關係。建立了專門的醫共體工作陣地,醫共體章程、組織構架上牆,制度和職責明確,各項工作有專人負責,上下聯繫緊密,工作無縫對接,全市醫共體建設基本架構初步形成。

不斷完善雙向轉診機制,紮實推進醫共體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模式,有效落實醫共體內上級醫院,臨床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今年一季度,市第二人民醫院完成雙向轉診246人次,其中基層上轉138人次,下轉108人次。市人民醫院內部上轉急危重患者25人次,下轉慢性病及恢復期患者2人次。免費接收醫聯體內進修人員5人,選派各專業業務骨幹到醫聯體各成員單位幫扶5人次,巡回醫療1次,幫助成員單位技術人員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縣域內就診率、雙向轉診率明顯提高。

為全面推進醫共體工作,市人民醫院選派內一科、中醫科、蒙藏科、兒科主任在成員單位掛職,定期組織專家下沉,進行醫療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等督導檢查及培訓,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使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為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市第二人民醫院在積極開展專題調研的基礎地上,結合實際制定了技術幫扶方案,定期安排高年資主治及以上職稱的醫師、護師、藥學專家到各成員單位各種形式的技術指導,成立了醫療質量督導小組,分別對各成員單進行醫療質量督導檢查、病曆書寫和急救培訓、DR閱片知識講座等;實行了下沉專家績效獎勵制度,並將醫共體成員單位納入總院考核。醫共體成立以來,先後派出內科、急診科、護理等相關專業累計幫扶帶教、坐診共計550餘人次,就診病人達到700餘人;家庭醫師籤約率達99%,重點人數籤約率97%,重點人群籤約率達99%,家庭醫生團隊數9個,參與籤約的醫療衛生人數43人;醫共體範圍內設立中醫館4個,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提高了醫療設備的使用率,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

同時,格爾木市不斷完善醫療幫扶,使各科室特色服務逐漸提升。市第二人民醫院協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開展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檢查項目。為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1600人次,職工體檢350餘人次,跟愛德基金會合作,開展鄉村醫療計劃行活動,完成長江源村等藏族同胞健康體檢1000餘人次。為加強縣鄉醫療機構技術協作,提升縣醫共體成員單位醫療水平,完善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崑崙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唐古拉鎮衛生院、大格勒鄉衛生院積極打造中醫館,現均已開展工作。崑崙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科室主要有內科、兒科、婦幼保健科、公共衛生科,國醫館-碳素光治療科,配備了DR、彩超、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計數儀、尿常規分析儀、眼底檢查鏡,血糖儀等輔助檢查設備,同時還設有康復治療室、國醫館、預防接種室、兒童保健室、健康教育室、行政辦公室等輔助科室。大格勒鄉衛生院其他特色科室正在計劃建設當中。

(責編:王紅玉、楊陽)

相關焦點

  • 破解就近就醫難 路橋醫共體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去年9月,路橋區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首批醫共體建設試點單位之一,醫改大幕再次拉開。「路橋是全省第一批醫共體建設台州市唯一試點,必須勇當排頭兵。要解放思想、轉換思路、抓住關鍵,用好優質資源、優勢技術下沉等有效手段,理順關係,讓群眾得實惠、醫生有尊嚴。」台州市路橋區區長葉幫銳表示。
  • 整合醫療衛生資源 路橋醫共體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院和數萬名知名專家,醫共體各單位通過重構信息平臺,實現與恩澤網際網路醫學中心的有效連接,構建起市、區、鎮三級互聯互通的遠程會診網絡。  今年,路橋區計劃投入790萬元,進一步推進智慧醫療平臺建設,實現就診信息、用藥記錄、健康檔案等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實現線上預約掛號、醫保支付、檢驗檢查報告查詢、健康檔案自我管理等功能。
  • 夯實「健康路橋」之基 路橋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紀事
    而兩院的「聯姻」,正是路橋區推進醫療服務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建設所取得成果之一。數據最有說服力。路橋區委書記潘建華說:「衛生與健康事業涉及每個人的生命安全和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要通過醫共體建設,加快構建大衛生大健康體系,為群眾提供更優質和便利的醫療服務,著力破解看病難看病煩的難題,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醫共體改革的創新推進建設,正在有效夯實了「健康路橋」的生命之基。目前,在路橋「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已初步形成。
  • 深化醫改強人才 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
    成績面前,天長市委副書記、市長賀家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天長仍然存在醫共體內生動力不強;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滯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強化;醫療信息化應用不完善等問題與不足。因此,「打造緊密型醫共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也成為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的主攻方向。
  • 醫共體|武義打造「醫聯體+醫共體」兩體相融
    醫聯體紅利如何向醫共體延伸?信息化如何讓群眾少跑腿?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如何落戶基層?在近兩年的實踐中,該院探索出「醫聯體+醫共體」兩體共融發展的武義樣板。醫聯體紅利向醫共體延伸「趙院長,我前幾天體檢時發現前列腺腫瘤標誌物水平高,醫生懷疑我有可能患了前列腺癌,讓我去做穿刺。我這幾天非常害怕,麻煩您幫忙看看是不是真的得了癌症。」
  • 武義:打造「醫聯體+醫共體」兩體相融
    「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為龍頭,武義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省縣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了武義縣『醫聯體+醫共體』的服務新格局,不僅提升了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縣域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以此緩解縣域鄉村群眾看病就醫難、找好醫生看病難的問題,打通了鄉村百姓與優質醫療資源之間的最後一公裡。
  • 《中國衛生》年度「雙十大」發榜 天津市基層數字健共體名列榜首...
    近日,2020年度「推進醫改 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舉措、十大新聞人物」揭曉結果。天津市憑藉「創新打造『四朵雲』平臺,推進基層數字健共體建設」,為百姓提供全流程的「防、診、治、管、健」服務,位列十大新舉措榜首。
  • 從「群眾找我」到「我找群眾」!格爾木持續推進平安細胞「微創新」
    平安建設參與主體由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延伸、創建領域由城市社區向農村牧區延伸、創建方式由以塊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持續推進平安細胞「微創新」活動……今年以來,青海省格爾木市以「黨建+N」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為統領,持之以恆地推進平安建設,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 義烏|打造醫共體醫用設備線上共享平臺
    一條有關自助機的設備共享信息,出現在義烏市中心醫院醫共體設備共享平臺上。信息發布後僅兩小時,就得到了多位醫共體院區相關負責人的「青睞」。下一步,根據各院區的實際需求和自助機配備情況,這臺自助機將前往它的「新家」,繼續發揮餘熱。
  • 鳳陽縣:攜手共建醫供體檢驗同質化推進檢驗結果互認
    醫共體是當前就醫的新興模式,也是深化醫改的重點工作。醫共體建設就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在我縣積極推進醫供體建設中,鳳陽縣人民醫院檢驗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下沉幫扶,攜手共建,實現醫共體內臨床檢驗質量同質化管理。
  • 曲江全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
    高位推動醫共體建設該區出臺《韶關市曲江區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高規格建立了以區委書記為主任的醫共體管理委員會,以區長為主任的醫共體理事會、以區分管副區長為主任的醫共體管理中心。
  • 多地綜合醫改新成效:陝西嬰兒死亡率下降至2.93‰,寧夏建設全國...
    寧夏回族自治區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宋晨陽表示,「十三五」期間,寧夏建設了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區,提升群眾的就醫體驗。按照全區一張網、一個平臺、一個庫的一盤棋思路,初步實現醫療機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減少了群眾的重複檢查。
  • 銳觀察 | 透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二):解碼醫改的「天長樣板」
    他談到,在醫改前天長市存在著醫生亂開藥、重複檢查、過度醫療等狀況,造成群眾看病負擔較重,縣域醫療困境倒逼醫療體制改革。除此之外,對於天長市而言,醫改的迫切性還在於,亟待通過醫改來緩解即將「崩盤」的醫保基金。天長市地處江蘇腹地,距南京75公裡,距揚州不足50公裡,兩地的三甲醫院達到40多家,天長成了地區醫療「窪地」,超過兩成的天長患者會選擇揚州、南京兩地就醫。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比如江蘇開展「大基層服務體系」改革試點,加強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建設,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出臺支持人才強基礎措施,系統解決基層衛生人才問題。浙江省發揮醫保支付、價格調整、薪酬改革、績效考核的協同作用,推進「醫學高峰」建設,完善縣域醫共體「醫防融合」機制,為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探索了路子。福建以省為單位全面跟進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將醫改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 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
    「醫共體」通過建設雙向轉診信息化系統,實現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共享和流轉,建立了一條綠色轉診通道。以天長市中醫院為例,該院幫助鎮衛生院確定出50個確保收治的病種,實行基層首診;醫共體牽頭醫院確定15個康復期下轉病種,急性期在中醫院治療,病情穩定後到鎮衛生院進行後期康復治療,形成分級診療格局。
  • 玉東新區在全國首次探索建設鎮域醫共體
    這是玉林市玉東新區通過深化醫改,在全區乃至全國首次探索建設緊密型鎮域醫共體——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帶來的新變化。通過推行鎮域醫共體——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玉東新區茂林鎮衛生院將轄區內21個村衛生室作為派出機構,對行政管理、醫療業務、人員管理、藥械配備、績效考核等實行「五個統一」管理。
  • 紀小蘭誦清風 | 蘭谿市人民醫院醫共體永昌院區院長徐錫豐誦讀《醫...
    紀小蘭誦清風 | 蘭谿市人民醫院醫共體永昌院區院長徐錫豐誦讀《醫者仁心 清廉同行》 2020-07-02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阮聰穎在全市醫共體建設推進會上強調:高質量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12月21日下午,台州市醫共體建設推進會在路橋召開。市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阮聰穎在會上強調,高質量推進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奮力將健康台州建設引向深入。路橋區副區長姚君丹,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胡富宇參加會議。
  • 抓實政策制度清單 推醫共體建設步伐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政府主要領導關於醫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貢井區2020年11月26日在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召開了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第一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及第一屆監事會第一次會議,重點討論擬出臺政策制度清單,推進醫共體全國試點建設。
  • 線上線下齊發力 清鎮市一醫醫共體建設顯成效
    12月16日上午,清鎮市一醫與醫共體單位衛城鎮中心衛生院結束兩例患者的遠程會診,衛城鎮衛生院醫師安永琴感慨地說。  強基層是醫改的核心問題,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重要抓手,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健康脫貧的重要組成部分,遠程醫療也是推進醫共體建設的有效措施之一。